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美国人的希望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05月30日15:20:00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美国人的希望


他由始至终反对向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反对干预其它国家的内政、反对在外地驻军、反对以反恐之名剥夺公民自由。他从七十年代开始便主张精简政府行政部门、大幅削减公共支出、取消联邦政府征税、废除联储局、扬弃令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的政策、返回以金本位为基础的金融及货币制度。他是谁?德州众议院代表Dr. Ron Paul是也。

今年三月,Dr. Paul正式宣布参与角逐2008年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候选人席位。有近四十年从政经验的Dr. Paul,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任职国会议员期间,他从不投票支持任何加税、增加公共支出、扩大政府行政权力或提升议员薪酬的动议。Dr. Paul明显与其它角逐者的不同之处,除了旗帜鲜明的反战立场外,还有他那敢于与“党意志”对着干的个人风格。举例说,由于他坚决认为布什政府提出的反恐法案违反美国宪法精神,所以在2001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对该法案投以反对票,让许多盲目跟从党意志投赞成票的议员都大惑不解,甚至经常在背后嘲笑他是“Dr. No”。

在电视辩论进行之前,主流媒体一般都对于这位不依常理出牌的参选人采取鄙视或置之不理的态度。ABC进行的民意调查最初甚至没有把这位“二线参选人”的名字包括在内,直至收到大量的电话及电邮投诉后,才在选择名单上补加上Dr. Paul的名字。最令主流媒体感到意外的,是民意对Dr. Paul的支持,竟然远远超前于那些所谓“一线参选者”。MSNBC的民意调查显示,Dr. Paul的支持率高占43%,让其它九名参选人望尘莫及。ABC 在5月15日辩论后透过互联网即时进行的民意调查中,Dr. Paul更以86.8%的高得票率压倒对手。

尽管Dr. Paul得到广泛的“人气”支持,可是作为建制喉舌的主流媒体,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那些厚颜无耻的talking heads甚至声称,Dr. Paul的立场不能代表共和党,指他参选的决定纯粹是因为想出风头。而事实上,突然杀出这匹黑马,已经令共和党内部出现阵脚大乱的情况。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Dr. Paul得到广泛民意支持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正如独立媒体网站AlterNet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共和党参选人看起来都像是布什的克隆人,老想着如何延续已经证实失败的政策,只有一个参选人真正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5月15日的辩论中,Dr. Paul谈及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时说到,恐怖份子之所以仇恨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多年来不断干预中东国家的内政。另一名参选人前纽约市长朱利亚尼(Rudy Giuliani)立即反驳,说他从没听说过如此荒谬的论点,并要求Dr. Paul撤回他的言论;言下之意,就是美国政府从来不会犯错;故任何人质疑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不爱国。听罢朱利亚尼的指控,Dr. Paul不慌不忙地回应说,他那番言论的依据,都是来自九.一一调查小组的报告书!讽刺的是,经常被主流媒体吹捧为九.一一英雄的朱利亚尼,竟然默认自己对调查报告的内容一无所知!

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被指为九.一一事件幕后策划人的本.拉登及其部属,在里根政府执政期间,得到CIA提供的装备和训练,在阿富汗山区与入侵的苏军进行漫长的游击战。到了九十年代,拉登与美国反目成仇,是因为他不满美国驻军沙特阿拉伯、轰炸伊拉克和对当地人民实施违反人道的经济制裁、以及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偏袒以色列等等。详情请参考拉登在1996年对美国所下的“战书”或九.一一调查小组的报告书。不赘。

Dr. Paul其实是希望以坦诚的态度告诉选民,美国政府一直以来的外交政策失误,只会让越来越多人仇恨美国。世间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人会因为憎恶别人的自由而选择送掉自己的性命,只有在极度愤怒和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人们才会采取玉石俱焚的极端行动。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固然让某些利益集团得到好处,但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却可能要默默承受政策失误带来的恶果,无辜地成为极端分子报复的对象。再者,美国人不应忘记当年越战的教训。白白牺牲了六万多美国人的生命,结果换来了什么?共产主义被歼灭了吗?今天美越两国不是和平共处吗?美国企业不是正在积极拓展与越南的贸易关系吗?

十名角逐者之中,就只有Dr. Paul与三份之二的美国民众站在同一阵线,要求尽早结束伊拉克战争。Dr. Paul强调,美国政府这些年来的外交策略,完全违背美国国父们立国之初奉行的不对外干预政策。此外,Dr. Paul又指出,美国宪法规定,只有国会拥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故布什政府绕过国会不宣而战的做法,明显是违宪行为。尽管他的反战立场受到其它参选者抨击,Dr. Paul仍坚持信念,认为必须立即从伊拉克撤军,以免更多美国人在这场不义之战中受到伤害。他还举例说,当年里根政府就是因为考虑到有二百多名美军受到自杀式炸弹袭击而阵亡,所以作出了从黎巴嫩撤军的明智之举。

从共和党高层的反应看来,他们对于这位不按党意志发言的参选者,明显感到不知所措。首轮辩论结束后,共和党发言人Michael Steele对媒体表示,因为Dr. Paul在九.一一事件及国防政策等问题上与党的立场不一致,正考虑禁止他参与将来的辩论。密歇根州共和党主席Saul Anuzis更不敢怠慢,声称正在征集其它共和党人的支持,准备向共和党全国委员会(Republican National Committee)递交请愿信,要求禁止Dr. Paul出席相关的选举辩论。

也许这些共和党高层已经忘记,布什在2000年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的时候,曾经承诺大幅削减政府支出,以及采取审慎和克制的外交策略。可是到了今天,政府行政架构及权力不断膨胀,军事及褔利支出不断增加,外交政策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然而霸权主义的气焰却不见有半分退减。更令人忧虑和气愤的是,任何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人、甚或那些争取维护公民权、质疑CIA是否应该享有无限期拘禁嫌疑犯特权的人,都可能会被扣上“不爱国”帽子。不管是共和党人盲目爱国的言论,还是他们积极打压异见的意图,都同样证明这个党已经沉沦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民主党人又如何?去年年底中期选举后,民主党领导的国会通过法案,要求布什政府在今年10月至明年3月,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军。可是法案在参众两院都得不到三份之二大多数票支持,所以法案结果被布什运用否决权推翻。然而,最让人沮丧的是,民主党高层根本从来没有结束这场战争的决心,因为他们已经表明,不会运用国会权力停止对战争的拨款。国会最终甚至批出了金额比布什政府要求还要高的国防支出。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怀疑,民主党、共和党、布什政府和国会,是否全都是一丘之貉?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布什的支持度已经跌至28%的新低点。而国会也好不到哪里,支持率大概就只有30%左右。

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下,“民主”、“共和”甚或“左”与“右”的标签,其实都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换句话说,美国正逐步走向威权统治(authoritarianism)。政府、政党与财雄势大的利益集团已经连成一体,国家的权力正逐渐膨胀;公民自由及权益正逐渐被侵吞、剥夺;国家意志逐渐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民主选举变成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政治把戏。政府、政客和主流媒体不断利用“群众恐慌”和“爱国主义”这两大法宝,企图令所有人都变成没有独立思想的顺民。不过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式的精英管治,也不是虚伪造作的无耻政客,而是真正有抱负和能力改变现况,带领他们走出困局的政治家。

据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本来是学医的,但是由于偶尔看到一段描述日本兵残杀中国人的记录片,察觉片中围观的中国人神情麻木,令他痛感医治国人心灵的痼疾,比治疗肉体的病痛更为重要,所以决定从此弃医从文。Dr. Ron Paul在从政之前也是一位执业医生。七十高龄的他,毅然决定参与角逐总统候选人,是不是像鲁迅一样,不忍心看着美国的政治生态继续恶化下去?作为一位医者,Dr. Paul明白必须先找出病源,才能够对症下药。看过他的文章的人都知道,Dr. Paul是立场坚定的libertarian,对许多政治和经济问题都有一套独特而又甚有说服力的主张,让人确信他开出的药方,有足以抗衡威权主义剧毒的疗效。

看过众多政客的嘴脸和哗众取宠的表现,突然想起厚黑教主李宗吾所说的一段有趣的话:“物以少见珍,最初民风浑朴,不厚不黑,忽有一人又厚又黑,众人必为所制,而独占优胜,众人见了,争相仿效,大家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制我,我不能制你,独有一人,不厚不黑,则此人必为众人所信仰,而独占优胜。譬如商场:最初的商人,尽都货真价实,忽有一卖假货者,参杂其间,此人必大赚其钱。大家见了,争相仿效,全市都是假货,独有一家货真价实,则购者云集,此人又当大赚其钱。”

Dr. Paul绝对是当今美国政坛的奇葩,一个绝无仅有、真正忠于原则和信念的政治家。外国人当然不会明白什么是厚黑学,但有支持者形容Dr. Paul的处境犹如“与鲨鱼共泳”,似乎也比喻得非常贴切。在此由衷地祝愿Dr. Paul能够成功登上彼岸,不要成为鲨鱼的点心。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卞仲耘老师死亡事件与王友琴报导的失实
2005: 土匪何必扮土匪
2005: 民运“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04: 色情的出路:淡道德、去罪化、保健康
2004: 简体版 “班固左思也是科学家?”
2003: 海外舆论可能再次断送中国政治进步
2003: “民主”制度的批判
2002: 对李晓明的几点质疑
2002: 美国会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