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妹好!仍然很忙。 |
送交者: 枯木朽株 2008月07月28日21:07:42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就是 由 三月梅 于 2008-07-28 13:16:33 |
但有一些以前写的东西,三妹有兴趣可看看。
学中文若从幼时学起,以往都是从最老的书如四书五经开始。这样易于理解用典。 据说国内已开始有这样的教学试点。 我们现在开始,如此未免太辛苦了。若想事半功倍,可从王力的《汉语诗律学》读起。 在旧文体中,诗词最接近现代汉语,所以最易学也最为现代读者所接受。其他文体的格律有很多类似之处。 为何要先学格律呢?若先读诗词而不知其格律,便不了解其语音结构。现在的语音,尤其是北方语音,与古时 已有很大区别。最重要的是过去有平、上、去、入四声,而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将平声一分为二,故有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南方方言仍留有入声,如国、白等字。一旦了解了这些,每读一诗,便会注意到其韵律,渐渐 便记得一些旧音,自己就能写了。并非说现在写诗要用旧音,但如不了解旧音,便无法了解古人的韵律。 甚至无法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韵律(是用旧音写的)。 诗词浅谈 《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背景注解可从Google中找到。 庾信赋中有“对玉关而羁旅,坐长河而暮年,”之语。所以说“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被誉为四六宗师,其诗赋文章,后人学子必读。杜甫对这一前辈极为敬仰。 学文章,可从庾信开始。《庾子山集注》共有三册。 下面链接中有庾信《枯树赋》一文及注解,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9091.html?fr=qrl “五溪衣服共云山。”中的“五溪”不是简单地与“三峡”对仗,而是在同时用典。 章句若有一连贯的表层意思,又有一恰当而隐藏着的用典,称为不着痕迹的用典,是用典的最高境界。 此处用典可从下一链接中找到, http://www.86933.cn/book/0320/135.html 四声 以前说过,律诗的四声为平、上(读 shang3)、去、入。而普通话中无入声,但有两个平声: 阴平和阳平,加上上、去两声,仍构成四声。可将入声看成是英文中的短音。 譬如象 bat 中的 a ,bit 中的 i 。除了平为平声外,其他三声均为仄声。律诗的格律最严, 赋要松散得多。前文中杜诗的格律为: 七律平起無引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表示平仄不论。 诗词的格律可在下面链接中找到, http://chinesepoem.netfirms.com/pierre/Page10091/AyrN/1W1s_OAyPo__/1w1s_oaypo__.html 点击“格律,近体诗”便可找到律诗的格律。 简单地说,诗句是一平仄递用的组合。越是接近句首,要求越松。中文两字词后一字平仄不能错。 注意诗中“泊”、“峡”二字今读平声,旧读入声。诗中“最萧”两字不合律。但这是一种时尚,以后再讲。 诗的平仄并不难记,背几首诗便可。 字句的平仄古今对照可在下面链接中找到, http://www.zhgc.com/pz/pz.asp 再谈四声及韵 普通话中一、二、三、四声分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胡”字在普通话中读第二声,所以是 阳平。古时平声不分阴阳。普通话受北方语音的影响,取消了入声,将入声字归为其他声。 当然即使不考虑入声,古今其他三声也有一些区别,譬如“道”字普通话中读去声,而旧读上声。 韵较声更细,同韵必同声,同声未必同韵。每一个韵有一个名称,譬如“删”是一个韵的名称,也称为上平十五删。 “入”字为入声十四缉。就像国与职一样,入与缉在普通话中听不出是同韵。入声韵今天最难辨认, 只能在某些方言中听着类似。幸好律诗中只用平韵。韵书及字的平则可在前文的链接中找到。 其中上平及下平只是平声的随意分部,与普通话中阴平阳平无关。 声对 律诗两句一联,一联中两句平仄相对,不然便称为失对。这与普通对联一样。失对时越是前面的字越不重要。 另外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就是说尽量不使第二、四、六字失对。 黏 为避免相邻两联雷同,律诗要求每联第一句第二字与上一联第二句第二字同平仄,称为黏,否则称为失黏。 例如诗中“泊”“峡”皆为仄声,“溪”“胡”皆为平声。 韵 因古今发音不同,韵不能从普通话发音中得出。例如东、冬二字便不同韵,而国、职两字却同韵(可用南方话试试)。 这一杜诗用删韵。间、山、还、关皆删韵中字。也可从前面第二个链接中找到。 律诗第一句可用韵,称为引韵,也可不用韵。 律诗声调中还有孤平、拗救、上尾等说法。可在谷歌上查查其含义。 近体诗或五言,或七言,偶然六言。每两句一联,头句称为出句,后句称为对句。 两联诗称为绝句;三联诗极为罕见,称为小律;四联是正常的律诗;超过四联便构成排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其四联从上至下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及尾联。 对仗 对仗分两部分:声对及意对。声对前文已讲过,下面讲意对。 七绝无须意对。七律首联及尾联无须意对,当然意对也未尝不可。四联皆对显得过整,杜诗常有四联皆对的情况, 所以有人批评说:太白过散,少陵过整。 对仗中最宽的只要求声对及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称为宽对。如词类也能相对便称为工对。 例如花与鸟、花与草,皆为工对。日与月虽是意对,但声不对,所以不能构成律诗中的对仗。 再如“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桐和柳、间和下、露和风、落和来,皆为工对。 普通话中数词有平有仄,很容易做对。但在旧语音中只有三与千为平声,较难做对。但在含有数词的双字词中, 数次往往居前,可以不论声调。例如五湖对四海,五四均为仄声,仍可称对。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虽是首联但对仗相当工整。此诗首联不用韵,否则两句尾字皆为平声, 无法成对。此处“际”与“间”是工对。 重字 律诗避重字,但一句间反而不避。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繁简体最后一帖:「繁简体对照字典 」、 | |
2005: | 《海蒂》(来客人了,发生了各种事) | |
2004: | 我失去的青春 | |
2004: | 美国教育何以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