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心裡的痛。今年的情形更是痛上加痛。套用一句古詩來講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當然前者是指我們翹首以待的科學獎(包括文學獎),後者是說我們並不想要的和平獎。
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審涉及諸多主觀因素,歷年來的獲獎者不見得都能服眾,所以,本文只想關注相對而言評審比較客觀的科學類獎項。這個話題我原本是不願意涉及的,因為眾多的網友已經多方獻計獻策,在這個舊瓶里我並沒有什麼新酒可裝,搞不好成了‘拋玉引磚’,貽笑大方。我之所以又決定提筆寫點東西,是因為最近發生的一件小事觸動了我心裡的那塊老傷疤。
事情還要從女兒學中文說起。我們家搬到德州之後,女兒在此間一所周日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如今已經一年有餘了。起初,每次上課她都很高興,主要是因為她的好朋友們都在班裡,與其說是去上課學東西,不如說是找小朋友玩耍。我深知,孩子要學好中文,必須家長每日堅持輔導,只靠每周3個小時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我自己懶惰,平時沒下功夫去輔導女兒,所以也就沒有對她上課學中文抱多大期望。竊以為,只要她喜歡上課,喜歡學習,就夠了。我小的時候是在高壓的環境中長大的,高壓除了給我留下心靈的陰影之外並無明顯益處,所以讓我深惡痛絕。也正因為如此,我一直在刻意給女兒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
我一直以為自己做得很好,女兒會喜歡學習。不料想今年暑假結束之後,女兒問我她是否可以不去上中文學校了。她的問題讓我感到詫異,我問她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女兒辯解道,她不是不想學中文,她是不想去上中文課。我更詫異,問她中文學校怎麼了,有什麼問題麼?女兒說是她不喜歡考試。我默然。我知道中文學校里考試太多,經常是每節課都有小測驗。老師每周都會公布班上所有學生的成績,以此督促家長和孩子學習中文。
我非常理解女兒的心情,但是我不想讓她半途而廢,只好安慰她說,寶貝,你還是要去上中文課。因為你的朋友們都去上課,你不去的話會感到很孤單。不過,你不用擔心考試,爸爸不在意你考幾分,只要你能開開心心的去上課就行了。女兒勉強同意了,但是我心裡開始擔憂起來,不知道她是否能夠放下心裡的負擔,真的喜歡去上課。
這學期剛過了一個月,女兒因故缺了兩次課,逃掉了兩次考試。這個周一,我收到了授課老師發給所有家長的信,信中說道,由於本次考試成績較不理想,所以這周特別利用上課時間要求同學們作了檢討。由於我們學的字越來越多,難度也不斷增加,盼您在小朋友學習中文這條道路上,多鼓勵他們。
我相信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不相信讓孩子做檢討能夠鼓勵孩子學中文。於是回信道,根據我女兒的反饋,我知道她是喜歡上中文課的,尤其喜歡課堂上的小遊戲,比如說bingo,但是她很不喜歡考試,考試是她不想上課的主要原因。我很理解通過考試可以督促孩子學習,但是如果考試太頻繁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覺得何妨不通過玩遊戲的形式來替代考試,這樣減輕一些孩子學習的壓力,增加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信發出去之後很快得到幾位家長的回覆。除了一位家長反對張榜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之外,其他家長的意見出奇的一致:“至於上課考試,就我及我們家小孩而言是一個推動我們更用心的‘好’壓力。我想我們可鼓勵小孩不要過份看重成績,只把考試當成一個個人學習中文的評估。”“……同時作為家長,我們本身也要學會不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的孩子比。因為每個孩子的特性和潛質不同,我們不能期待他們樣樣都好。拿中文學習來說,由於書寫比英文複雜,所以可能沒有幾個小孩願意去主動學,適當的施壓是必要的。”最後授課老師這樣回覆:“對我這個執教者而言,考試是我可以最快判別學生吸收程度的工具。原則上,我每教完一課,並做過複習,就會進行隨堂測驗。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孩子可以從上課的表現就可看出理解的程度,而有的孩子卻也必須透過紙筆的測驗,才能了解他已認知多少。因此未來我仍會維持每教完、複習完一課,即進行隨堂測驗。未來將會以學生訂正完考卷即可加分,以再次鼓勵學生。”
顯而易見,我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同,最後的結果是考試照舊,可以加分。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老話: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我們這些家長(包括老師)都是應試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對於考試這個法寶依然執迷不悔。這也難怪,家長想知道老師教得如何,老師想知道學生學得如何,除了通過考試這個便捷手段,難道還有其他辦法?不過話說回來,不知道家長和老師在制定考試政策的時候有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考試是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壓出來了呢,還是給壓回去了呢?
這起因考試引起的風波到此結束。它和我們中國人能否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真的有關係麼?
我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但是我知道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缺乏創新精神,這是我們至今沒有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主要原因。至於為什麼我們缺乏創新精神,也許和我們長期以來執行的應試教育制度有點關係吧?
記得20年前在北京中關村附近有一個廣告牌,上面寫着:我們距離信息社會還有多遠?答案是轉過彎100米處。這裡套用一下,我們現在距離諾貝爾科學獎還有多遠?我的答案是:要多遠有多遠,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轉過應試教育這個彎。
各位朋友,你們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