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上看到两个亚裔18岁的大学新生偷拍并广播同学的卧室隐私导致同学自杀,心里十分堵得慌,即气愤又痛心。两个恶作剧的小孩可恶可悲。
说到偷拍直播,让我想起多年前看的电影《American pie》。那个青春期性欲和性好奇都出奇强烈的高中生不小心将自己在卧室里的狼狈相广播到网上,第二天到学校成了大家的笑料还不知怎么回事。喜剧电影里的人都十分大条,无论多丢人,镜头一切,没人关心之后会怎样,一笑了之,不了了之。
如果说这是个中国的电影,我根本不把这种搞笑的故事当真。现实中的偷拍,比如当年台湾那个年轻的女政客被偷拍,对当事人是极大的羞辱和伤害,对操作者而言就是牢狱之灾。以我的常识,类似的事发生在一些个性强的人身上,很容易被认作奇耻大辱,激愤之下,轻则抑郁或狂躁,重则不是杀人就是自杀。可是这个电影是讲的是American pie,老实讲我还真搞不清美国的高中生是不是和电影里的那些小孩一样单纯莽撞,羞耻感的阈值很低。
回到这个现实的悲剧上,我忍不住想这两个恶作剧的孩子是不是也误以为同学和电影里的高中生一样缺少羞耻感不怕被伤害呢?我不觉得两个小孩是出于什么宗教性的道德正义感而对同学的性取向进行曝光,但是他们恶作剧的心理动机到底是什么呢?模仿电影里的情节,做点出格的事情博人眼球?颠覆亚裔孩子刻板胆怯书呆子形象?他们难道认为American pie 是生活中真正能消受的pie吗?以为生活中的恶作剧会象喜剧片里的笑料,只有搞笑没有伤害,只有搞笑没有后遗症吗?
这三个孩子的悲剧让我忍不住想,是不是我们移民的孩子是透过一层更扭曲的哈哈镜对社会和人性进行认知的?搞不清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因为电影世界里搞怪无底线,以为真实世界里搞怪也无底线?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客观?什么又是主观认知?这是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多少都被主观因素扭曲了一下,人心就是一面哈哈镜,我们文化上的隔膜就像一面扭曲度更大的哈哈镜,透过这层层哈哈镜看世界,人很难知道自己感知的这个世界那些是极度扭曲的,哪些是轻度扭曲的,哪是真实,哪是虚幻。我们成年人用知识用经验用历史用常识来矫正,涉世不深的无知青少年该怎么办呢?
而第一代移民的孩子,无可避免,开始是透过一层层更夸张的哈哈镜看他们生于兹养于兹的国家和社会的,而且也是透过这比较夸张的哈哈镜反过来看自己的父母和父母的社会性的。如果镜子中除了现实的投射,还投射有电影媒体书本游戏网络偏见闲话等等更广阔的内容,孩子很可能搞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从而行为认知都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是我们华人父母无法回避的现实。
举一个我的小观察。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多处在双语环境,英文主要是从学校同学阅读电视等外部环境中学的。结果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华人小一点的孩子身上更明显:华人孩子讲英文时会有些做作,无论发音还是肢体语言,而同龄的美国孩子,相对来说更从容自然。其实这不奇怪,美国孩子的言谈举止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父母,该怎样就怎样,而华人孩子的英文更多的是从课堂上一本正经的老师,或者电视动画片里人物学来,所以初始阶段容易带上老师课堂上或者卡通人物讲话时夸张的神态和口气。
因为这个观察,让我惊见电影电视网络对我们移民的孩子更夸张的影响力。我总提醒自己的小孩,电视可以看,但是要记住这不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不是这样戏剧夸张,生活中你不可以也不必要这样夸张地讲话,伴随着这么多耸肩挤眼弄眉扭腰等等的肢体语言,生活不是演戏,我这样扭来动去地讲中文叫你吃饭是不是很奇怪?这样扭来动去抑扬顿挫地用英文叫人吃饭也是有些奇怪的,这是一种常识性的感觉。
应该怎么办?我没什么经验,我也还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过我是比较坚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人性和社会的共通之处。所以个人以为不用上升到太大的道德层面,只是抛开表象观察本质,帮助孩子用人性,历史和社会的常识还原被哈哈镜扭曲了的自己,家人和社会的投影。
要说起来好像也不复杂,最起码:己若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