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發達國家粉碎機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4年05月01日09:41:4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發達國家粉碎機”的中國  原作者:冷酷的哲學

這篇文章是09年發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回擊那種“中國現在創新不如歐美所以追不上他們”的觀點。所以採用的角度是“就算我們不創新,一樣能追上”,而並不是說為了鼓吹中國山寨,或者貶低創新的價值。因為在LK的討論遺失了,所以文末我會再附上一些西西河那邊比較有價值的討論。同時我還對文中一些遺漏的錯誤進行了修正。

發達國家的國民憑什麼生活水平高?憑什麼做同樣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適的生活。

發達國家的國民,要生活更優厚,條件必然是他們做的工作能比發展中國家的人賺更多的錢。如果大家都做同樣的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工資明顯太高,那成本就會高得多,也就競爭不過發展中國家。那麼發達國家之所以是發達國家,自然是因為那些發展中國家徹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數人才會的絕活,才能賣得起價錢。

進一步問,什麼是發展中國家徹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着發展中國家不具備的科學技術的工作。

所以說到底,發達國家所憑藉的,無非是科技的發達。

換個角度說,如果沒有科技的發達,那麼發達國家能做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做,於是價錢就會被發展中國家拉低,發達國家也就維持不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了。

金融業的發達、服務業的發達、管理的先進,說到底,在這個和平年代,都是科技發達的附庸。

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發達國家要維持其發達,必須將科技作為核心來支持。但是我們今天又看到,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這些發達國家就將會被中國一個一個碾碎,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

我們先跳開這個話題,看看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是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

按常理來說,發達國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麼成果也更多,那麼在同等條件下,發達國家將永遠保持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優勢。那麼發達國家就永遠都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也永遠都是發展中國家。當然,世界是沒這麼簡單的。

首先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說,在類似於科技革命一類的質變之外,科技發展往往是一個緩慢的量變過程。處於領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相對於質變來說)緩慢的前進,而追趕者則可以投入較少的資金,循着領先者的道路前進,其追趕速度有可能會高於領先者。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後發優勢”。

那麼一這種狀態,後發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處於與先行者同樣有利的位置,參與到科技革命之中,從而一躍從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世界上一些後發的發達國家就是藉助這種科技質變的歷史機遇才成為發達國家的。

而另一些(准)發達國家,例如韓國,其實並沒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們是依賴外國供給的技術成為發達國家的。

———————————————————————————————————

依照我們前面所說,一個發達國家維持發達的是他們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進,這個國家也就發達不了多久了。

中國目前的科技發展,正處於一個典型後發者的時期。中國的特點又是國土極為龐大,經濟實力遠超小型發達國家。這就造成一種倒掛的優勢——中國對科研的投入力度可遠超某些發達國家。(而以中國的龐大,即使吞下了這些發達國家的利潤,也是不能立刻成為發達國家的。只不過我們會把這些發達國家都拉下馬,使之變成發展中國家。這個過程,我不能稱之為超越,而只能稱之為“粉碎”)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因為科技投入的問題就認為因此中國就能粉碎某些小型發達國家呢?

且慢。

我們提到,有些發達小國或者地區(比如台灣),其實並不具備多少科研能力。他們發達的原因,無非是發達大國——比如美國——賜予了發達的技術。(我們且把這種自己的科研實力不足以維持發達水平的發達國家成為“准”發達國家)中國的科研投入是否超越這些國家和地區其實並不能完全決定中國能粉碎他們。

那麼是不是說,中國要粉碎這些小國,就必須超越那些賜予他們技術的大國呢?

這個問題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

回答是“否”。

發達的大國只會因為自己吃不下所有的科技產能才把新型科技有選擇的外流出去。如果發達大國需要這些技術保證自己的產業利潤,那麼就只好對不住自己那些准發達國家小弟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本能選擇。

如果中國快速發展,攻破了某個領域的技術,那麼這個領域的利潤就會統統消失掉(畢竟咱是後起發展中國家,一開始只能和先行者拼價格),那麼准發達國家就無法維持自己的發達了。這個時候,如果發達大國不進行技術輸血,准發達國家就會從價格到質量一點一點被拼掉……最後要麼產業完蛋,要麼收入水平和中國看齊。

而發達大國的技術輸血也是有限度的。中國一步步進逼,同樣在壓縮發達大國的利潤空間。很多東西他們自己已經做不了了。——這一點有的人看法很怪,他們認為美國人不做塑料玩具、不做自動鉛筆是因為他們不想做,那東西太低級。那麼試問,如果有利潤,他們會不做?只不過就是因為現在會做的人太多了,做這些的利潤不足以支撐他們優厚生活了,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而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的發展中國家做起來居然還有利潤。

就如同自動鉛筆一樣,所有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都會被中國吃掉。想想看,中國十幾億人,需要多大的利潤才能把生活水平提高到哪怕是新加坡的水平?中國吃掉的產業,就很難再吐出來。而更可怕的是所謂“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這種概念,完全是由中國定義的。中國的技術進展到哪一步,哪裡就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對發達國家來說更更可怕的是,中國還在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在科技上緊追,迅速地重新定義“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

這種緊追,會讓發達大國也很吃力。他們會逐漸失去原來那種可以隨便發派點科技讓小弟保持發達狀態的悠閒心態。到那個時候,這些准發達國家就會被中國徹底粉碎。這個過程並不需要太長,如果沒有科技革命,而且中國不出什麼大亂,大約只需要20年時間,第一批准發達國家就要倒下了。

如果有科技革命,那更好。以中國目前的情況,雖然科研資金不算充裕,但專攻一個方向是絕對夠了,中國就可以一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一系列准發達國家完蛋的更快。

(說一句題外話,奧巴馬上台大談未來要以清潔能源什麼的為科研重點發展方向,這無非就是在尋找下一個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只有通過科技革命,美國才能甩開其他國家,繼續過人上人的日子。現在大家差距越來越小了。)

所以,中國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必然要扮演一個遭人嫉恨的“發達國家粉碎機”的角色。

————————————————————————————————————

那麼那些有獨門絕技的發達國家呢,中國有能力粉碎麼?

當然也是有的。

中國再往下發展,國家對科研的投入能力只有更大沒有更小,產業上一級一級吃下去,發達國家也會捉襟見肘。一些小型的真正的發達國家也就無法維持了。這些國家首先是歐洲一些缺乏科技推動力的傳統發達國家,我稱之為“懶”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已經忘記了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也忘記了該如何保持發達的身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覺得歐洲一些國家暮氣沉沉的一個原因。這些國家已經喪失了進取心,以為維持現狀就能維持發達。

這些懶發達國家雖然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而中國也未必能超越。但是他們的利潤空間會被嚴重壓縮,中國做中低端,他們只能做高端。而在絕大多數行業,首先高端的利潤率固然高,但利潤總額卻是遠比不上中低端合在一起。其次,高端產品生產量少,雇用人數少,能夠支撐的雇用人數有限。這些國家最後也無法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只能被粉碎。


———————————————————————————————————

那麼向日本這種仍然在科技上不斷進取的真正的發達國家又當如何?

回答是,很難,但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要被粉碎的,儘管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也許要三代到四代人的時間。

雖然咋一看,這些發達國家強大異常,他們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可以投入超出我國能力的資金。似乎可以一直保持領先。但是實際上,中國卻在可以一條看起來不那麼光彩的攻克之路。

我們知道索尼在家電業是很強大的,看起來中國沒有哪一個企業能超越。索尼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量把中國家電業加在一起乘三都比不上。以索尼為代表的日本產業仿佛在中國同行面前擁有不可超越的優勢……

真的嗎?那為什麼索尼還時不時虧損呢?為什麼中國這些低技術含量的企業還能存活呢?不,不但存活,還有不少盈利得挺滋潤呢?

曾經有人感嘆,美國公司走的都是高端路線,比方說這CDMA就是美國公司搞個專利,然後我們辛辛苦苦打工錢都交給那專利公司了。我得說的是,這種思路只看到狼吃肉,沒看到狼挨揍。當初的科研經費難道不算嗎?突破口就在這裡。

產業的創新、技術的更新,總有這麼一種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資金創新,然後利用創新所生產出的產品來獲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潤。那麼,如果要粉碎發達國家的這種模式,進而粉碎發達國家的產業,中國真的需要在創新上超越對手麼?當然不需要,甚至說,中國一點都不創新都可以。只要保證對手創新出的產品收不回創新的成本就足夠了。那樣他們就沒有創新下去的能力了,創新越來越慢。要麼坐在那裡等死,要麼就只能和中國企業合作。

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怎麼保證對方創新收不回成本呢?無他,“低水平重複”。千萬別看不起低水平重複。這個東西我們覺得很一般,對方就覺得很恐怖。利用後發者優勢,追在後面,讓對方不得不壓縮利潤。中國的利潤可以很低,那麼對方的利潤就不可能太高。而中國低水平重複的成本,比對方創新可低得太多了。來上幾次產業技術革新,對方的力氣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這條路是很邪惡的,因為這並不是加強我們自己的創新來趕超,而實質上是迫使對方無力創新來追趕。到最後中國企業也很難在技術上超越對手,不過基本並駕齊驅還是做得到的。到那個時候,中國也差不多是個發達國家了,而有些發達國家就很難受了。

—————————————————————————————————————

總的來說,中國未來的發展會把這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一個個碾碎。這一點並不會因為中國創新能力不如某些發達國家而改變。

※※※※※

4樓: 關於科技發展的模式:

科技是拿人力和錢財堆積出來的,足夠多的人才配以足夠多的資金,科技追趕就變成了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歐亞那些小發達國家,研究能力受到國家資源和人力的限制,在未來基本沒有能力獨立和中國競爭。美國當然是很強大的,但是美國有自己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忘本”的發達國家。這個國家的總體氛圍並不有利於科技發展。你雖然看到美國對科技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你沒有看到裡面的浪費也很大。美國人100萬美元能辦成的事情,中國人30萬人民幣也能辦成。所以資金上和人力上的差距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而另外一個因素我也說到了,那就是後發優勢。先行者的研發成本總是要高於後發者。因為先行者總是要探索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而後發者就不必。如果你認為因為中國和發達國家沒有科技交流,所以中國不能享受到後發優勢,那我得說你錯了。現在科技交流已經不是能封鎖的了。且不說全部公開的科技文獻,就算是軍事科技,真正能保證完全保密的,也不算特別多。固然完全獲得研究資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能看到成品,後發優勢就足以建立了。

何況中國的人口還是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千萬不要忽視人口對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天才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天才就越多。中國現在人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應用,現在科研實力已經很可觀了。隨着中國科技投入逐漸加大、中國教育逐漸發展,未來的科研實力只會越來越強。

有一種很流行的“速勝論/崩潰論”的調子,說的是中國發展這麼多年了,居然沒有一個諾貝爾獎,也沒有一個世界頂尖的產品。仿佛中國拿不出什麼誇耀全球的頂尖產品或發明,中國科技發展就一無是處。這種觀念很可笑。當年我也疑惑過,為啥中國到現在還沒有個正兒八經拿諾貝爾獎的呢?咋就全是些莫名其妙的所謂中國人拿莫名其妙的諾貝爾獎?後來我就明白了。從國家整體戰略角度上看,諾貝爾獎(科學類)就是個添頭。它代表了一部分和普通民眾和商業化距離十萬八千里的科學進展。中國要想在這個方面獲獎,無疑是在浪費金錢。這種獎項所獎勵的科學進展,現階段對提升中國產業水平、人民生活、國家實力,一點用處都沒有。

反過來說,要進行最高精尖的研究,就要不求回報地大把大把撒錢。只有資本雄厚的發達國家有能力這樣做。中國這樣做就太奢侈了。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而且將長期是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沒有這個必要去爭這個方面。這些高精尖方向只要能跟隨國際腳步就足夠了。能出創新結果固然好,出不來、能跟上也行。等到有必要投入或中國發達了再深入研究也不遲。

我的觀點就是,中國的科技研究能力和潛力,也許不能拿個諾貝爾獎,但絕對足以支持國家產業的戰略性追趕。

※※※※※※

5樓:關於中國與美國科技競爭時人力資源的對比:

2005年杜克大學作了一項研究,那就是究竟中美印三國每年畢業工程學學生有多少。結論是

美國:13萬5千

印度:10萬

中國:35萬1千(當時中國政府公布數據為60萬,杜克大學不信,進行了重新調查)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美國2008-09年度大學畢業生人數約160萬人。根據中國政府公布數據中國610萬。

2003年的時候美國所有完成過大學教育的人數才4000萬出頭,到現在,大概也超不過5000萬。

誠然,中國大學生的素質可能不如美國。但是人數上已經占據了遠遠的優勢。中國只要三個人頂美國一個人,就夠了。更不要說中國教育還在逐步提升,未來也有很大空間。而且隨着中國產業規模擴大,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也有很大的擴大空間。

不錯,美國的確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有多少呢。我看科研人員起碼是要拿綠卡的吧。而且科研人員拿綠卡的時候,應該和職業、專業有關吧。好,我們來看看美國DHS2009年的報告。

http://www.dhs.gov/xlibrary/assets/statistics/publications/lpr_fr_2009.pdf

其中Employment-basedPreference一項合計為144,034人。雖然潛在的外部輸入研發人員通常都走這條線,但我得承認並不是所有輸入的潛在研發人員都走了這條線,不過這條線進來的也不全是潛在研發人員,起碼投資者還有三四千呢。那麼我們放寬一點。認為每年有20萬輸入的潛在研發人員,這已經算是料敵從寬了吧。每年新增的潛在美國的研發人員總數還是沒有中國多。有的人以為美國從外國輸入的科研人員都是精英。我不否認這批人平均素質稍為高一些,但就從我個人的觀察,大把大把的拿綠卡的人,水平放在中國也就是現在100名左右的一本末流大學的畢業生水平。

也就是說,中國只要繼續擴大受教育人數,逐步接近美國的教育水準,一樣能擊敗廣招天下賢才的美國。所以不要把美國想象的過分強大。中國的人口往往是中國人無法想象的強大優勢。


※※※※※※

8樓:關於產業升級的討論:

產業升級是一個逐步的過程。總是從最古老、最穩定的產業向高新產業方向發展。指望很快就在高新產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不現實的。因為一時沒有在高新產業有高速發展而對產業升級報有悲觀看法,也屬於看不清形勢。

中國的出口,開始是做玩具、紡織品,現在已經升級到了機電產品。的確,機電產品中某些核心的零件我們還沒有掌握,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幾十年來沒有發展,也不代表我們未來占領不了那些產業。有的人一心希望中國花上10年20年的功夫就能和發達國家在高端方面一拼高下,這未免太不現實了。而當這種妄想沒有得到現實上的滿足之後,他們又立刻轉向悲觀。這完全是抗戰時期速勝論和必敗論的翻版。而實際上,中國的產業發展,靠的是持久戰。

20年以前,有人敢想象通訊設備戰場上中國企業能擊敗外國嗎?20年以前,中國的車床出口是什麼樣子?現在呢?整體的趨勢是很明顯的。芯片這種才商業化幾十年的新興行業,離中國還比較遠,這個是一個很清楚的判斷。如果中國現在就能吃掉大量的芯片產業,那中國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可以去看看日本人拍的有關中興通訊在非洲項目的紀錄片,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羨慕中國龐大的工程師團隊的。二十年前有這種可能性嗎?

現在大家耿耿於懷的汽車、飛機、發動機、芯片,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端技術產品,正是這些產品中所蘊含的複雜技術,讓中國產業界暫時不能夠占領市場。反過來說,中國建國100年就從啥也不懂的農業國一躍掌握髮達國家所有高新技術,這是不可能的。對於這一點需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高端技術短期內我門攻克不了,但我們在不遠的將來還是能攻克。

——————————————————————————————————————-


tedchen:

就其它層面講講個人看法。此次危機對西方深層的打擊是顛覆其原本的天賦其更舒適生活的感覺,所以反彈與堵截不奇怪。類似心理其實等同當時做原子彈的笑看門口買茶葉蛋的,還常說不用找零後來發現茶葉蛋乃萬元戶,轉而自嘆工資才百來元,破碎虛空後的全民下海搶。匯率是條暗軸,原本出國打工的工資級差現就受到很大縮水。而在這個逐漸過程中,國內對於國外商品和服務的支付能力是漸強的。

換個角度說,如果沒有科技的發達,那麼發達國家能做的,發展中國家也能做,於是價錢就會被發展中國家拉低,發達國家也就維持不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了。

以前國內的人士就笑言如果風機葉片的技術解決了,國內就可以將高高的價格買成白菜葉價格,這現在可以看到了。國內的群集效應有自傷的一面,但對國外的同業則是殺傷的一面。故,可以看到往往是一個點的技術突破後,帶動的是一個面且面積很大。日韓當時嘗試跨越時走的是性價比之路,這條路徑其實是被我們發揮得淋漓盡致。而追求性價比,外購底層技術主攻後段和創造力結合得很好的例子是山寨機。當然也是雙刃的,會有原始積累夠而研發不足後續可持續發展乏力的問題。但卻以每一階段都有星星之火來燎原的接力伴隨一路走來。

我們的問題就在於科技如何轉化成生產力,歷史也證明蘇那樣可以各種彈但冰箱搞不好的路徑是不可行的,故而尋求同資本市場的融合來進行“改造”這也是較可行的路徑。軍改民及軍工如何結合民間資本也是一種雙向交流與互動。也就是說,關鍵是。。。是否在技術跨越面前能作到集合群力而尋求某些技術的突破再將之轉化為生產力並得到回報以反哺研發投入。可以是從資本市場的退出的直接回報,可以是可量化的普惠性國內授權而從稅收再到經費的間接回報。作為大國,不可能存在複製小國或地區那樣的路徑的可能。大象進水缸水位是自己決定的。且不能走進唯技術誤區,BYD當年的成功就在於折舊,將流程分拆細化而以人工替代機器人且較好的檢驗流程保證產品達標且帶來更好性價比。三洋其實是在設備所需提的巨大折舊上面被打敗的。類似大飛機那樣的項目,也可以說是意不單在大飛機,而是產業鏈長可以在於研發過程中帶動各種相關產業且使之在過程中得到巨大提升,且我們一貫最薄弱的系統集成方面的能力也藉此可能完成一個飛躍。

還有一個是以競爭性來壓縮可能的額外付出,及反逼進一步的技術轉移。如手機國內不能做,那價格會是多少,且不會這樣快升級,小日最噁心,當年500萬像素相機早有,但從200萬慢慢買起。不過其在技術上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研究一代的思路是很需要學的。我們產業形成很細化的分工及形成完整產業鏈,這才是真正的巨大能量。如鞋子,幫面鞋底鞋帶鞋盒,甚至鞋盒內的包裝紙外面的塑料袋,均有不同的專業配套分工。其實這才是吃一個產業不吐一個產業的底氣所在。最後是我們的市場廣度和縱深,基數在那裡,如果消費能力上升後,這樣對於技術標準的形成就有很大話語權。當年TDSCDMA是苦擠門縫而近,過程艱難。如是今天,受到的阻力相應會減小很多。成熟的市場,帶來的不止是給對方的壓力,也是自己的底氣所在。

————————————————————————————————————-

山寨這在商業領域中叫“跟隨戰略”,採取這種戰略的企業,一般都是在市場或產能上有較大優勢的,他們並不引領產業的先機,而是等待市場快要成熟的時候才衝進去搶果子,利用自己的優勢迅速擴大市場和產能,把先進去的對手擠走。

二戰後美國是人類靠新技術前進的真正的發動機。20世紀最後幾十年幾次因技術突破發生的工業革命,美國都是技術源泉,正因為此,美國快要衰落時,又煥發青春(最近一次就是90年代互聯網的產生)。新興產業利潤遠大於舊產業利潤。舊產業轉移或被爭奪走後靠新興產業仍能保持巨大利潤(當然由其它國家靠舊產業掙的幸苦錢來埋單)而讓國民過上好日子。其它金融文化等產業都是技術突破後的產生的巨量利潤而繁榮起來的副產品,最發達的金融最牛x的文化傳播(電影音樂)為什麼在美國不在歐州和日本?

舉個正在發生的例子,如果中國第一個把電動車的電池問題解決了,那就根本不用在好像永遠都追不上的發動機技術上耗時間了。相當於直接越過這一代技術進入到另一個層面(就像一群人正在用冷兵器混戰,你技不如人,只有順從跟着大哥混的份兒,但你突然端出一枝機槍,他們的刀法再牛X也白搭,那就是你說了算了)。加上正在爭吵的環保因素,到時日本美國車會在極短的間裡被打敗。更具體一點如果比亞迪成功了,老巴在它身上賺的錢將超過可口可樂,這僅是汽車領域的突破。而其它更多方面取得突破呢,那就是一個國家真正在撐控世界,成為領導者。

另外,科技領域也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麼悲觀——像中國人以前不會寫論文,到現在已經是論文第2大國(不要以抄襲的事來說事,因為論文中大約90%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剩下的10%中,有9%可以算是推動社會生產率的提高,還有1%是誰都不知道有沒有用的),中國人以前申請的專利大部分都是外觀,但現在各種核心的專利都開始有中國人的影子了。

還要指出的是,很多人看不起山寨,其實這完全是西方人宣傳的結果——如果山寨真那麼不堪,那麼西方人真應該跳樓了,因為正是山寨的中國的產品在全世界保持了攻城略地的態勢。山寨的實質是什麼?不是簡單的抄襲和模仿,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別人的創意轉化為大眾化的產品——即是快速反應+靈活多變+如饑似渴的學習,在目前來看,這一策略西方人除了使用政治手段外,還沒有對付的方法。在中國在創新能力尚比不上美國的今天,這仍將是中國的法寶,即使中國的創新能力上來了,這一法寶也不能丟!


感覺騰訊就像微縮版的中國!

我是沒有什麼創新技術、也沒有什麼新的創意,但是我會跟進、能山寨!

別人有什麼新的創意,我馬上跟進;別人有什麼新的技術,我馬上山寨!

然後我憑藉強大的用戶群擠死你!附:正在被中國變成“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如下:

1、通信設備行業這本來是高科技,有了中興華為就不是了,對了華為2008是PCT專利第一,2009年是第二。連中國企業都搞了第一,這PCT專利也不過如此而已。現在發達國家也就靠愛立信和思科在那扛着,但愛立信也不知道能扛多久,華為很快就上來了。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換機設備越來越感到華為的威脅,時不時有設備被搬遷,這一塊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特別是華為重新啟動企業網,直指思科利潤豐厚的一塊。那以後就大家玩玩看誰怕誰。

2、汽車業汽油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被很多人詬病的汽車業正在比亞迪,奇瑞,吉利,力帆,長城,江淮,華泰,眾泰,海馬,華晨等企業及未來可能的一汽,東方,上汽,廣汽,北汽,長安等大企業的推動下變成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外國車企必將感到越來越大的壓力,或許15年內現在看到那些大型外資企業就有兼併組合的。中國企業生產的汽車產量即將第一,以後無人可以撼動。

3、工程機械中國已經從幾年前的工程機械進口國變成出口國。三一重工,中聯重工,徐工都在衝擊幾年內達到1000億的目標,還有一幫小嘍囉,什麼柳工,廈工等。這也是中國拿第一的,拿住就不會放手的。

4、機床行業中國2009年超過日本成為產值第一,而日本在這個位置上坐了幾十年了。現在日本讓出來了,就別想再拿回去了。

5、造船業中國超過韓國成為第一。韓國也別想再當第一了。

6、高鐵這也要被中國搞爛了。多好的東西啊。

7、核電設備也快了,等個5年就被中夠搞爛了。

8、水力發電設備總過在搞80萬千萬,目標100萬千瓦,其他國家都沒什麼用處,乾脆就不搞了。

9、飛機產業中國正在將其變得技術含量不高,也算是最後的幾塊高地了,得多花點時間,20年吧。

10、太陽能/風力發電幾年就給中國搞得爛得不行,真可憐。想想剛開始歐美企業還牛叉,現在越來越沒勁了。而現在投入這行業的中國企業的金錢動不動就幾十億,跟不是錢一樣。

11、最後的高地,芯片設計和軟件因其有其他產品的難以替代性的特徵,太難了,連歐洲和日本都拿這個沒有辦法。而芯片製造也很難。還有一塊生物醫藥,這也是美國的高地,但這個都沒有芯片和軟件難攻破。

12、手機這個就是山寨的來源,去看看有個大家都不知道的G-five公司,居然產量奇高。當中國在手機的芯片,顯示屏突破後,將更加成稻草了。

13、顯示領域液晶電視機大塊高價值的東西現在被日韓台把持,但有希望。不過此技術我們一直在研發,最近又購置了夏普的六代技術(目前技術已到十代,不過與六代差距不大,就如同20元煙與5元區別很大,但與40元區別不大一樣),前期發改委國內液晶生產線項目一律不批,就是外資也不行,只是列入計劃。液晶電視跨代生產,必須換線,成本驚人。我國目前已進口為主,其中主要是棒子。為此三星、LG等都上了新的六代生產線。目前技術相對成熟,就如同風電技術一樣,發改委出現了,去年初解禁,全國大躍進,狂投資,南京的中電熊貓液晶谷項目主體就投了600個億,據說就新開工項目,產能就是全球需求的70%。也就是,技術不成熟時,我不動,還通過外貿訂單及美好未來誘惑你投資(液晶生產線絕對是投資黑洞,天價的銀子啊);相對成熟了,我用體制優勢大干快上,用規模玩死你。發改委估計是從風電得到的經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施一公入選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誰來
2013: 人口老化與延遲退休的替代方案(數學)
2012: 達爾文誕辰200周年,“進化論”慘遭推
2012: 中國精英是怎樣被毛澤東毀滅的?【3】
2011: 尋正發出致國人倡議書:吊銷方舟子一干
2011: “我問心無愧——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010: 王立山毀於中國人通病:自卑
2010: twocentsworth:英語發音網上學
2009: 空軍大院: 紀念54運動90周年:中國知識
2009: to xpt: english is tumbling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