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法,我聽過多次,我之所以沒有把它作為漢字有點來闡述,因為任何文件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應用,而不是為了比彼此的印刷厚度。文件本身的可讀性(Readability)在各種文字中都獲得了高度的重視,而漢字文件在使用了數千後後,才開始從西方引進標點符號。而在那之前,沒有表達符號,空格,不分段落的漢字文本更薄,以至於到現在都沒幾個人能讀懂了。
所以,文件本身的薄厚,根本就不是文本寫作目的,沒有“詞界”的漢字文本到現在也還非常不重視文本在格式上的可讀性,而比如英文文本為了增加可讀性,在索引,標題,空檔,邊界等反面都留有充分的空間,甚至有時為了強調某些內容的突出重要性,一頁只有幾行標題。我想說的是,文件本身的厚度從來不是文本的寫作目的。
這裡還沒設計漢字文件本身對寫作者思維的局限,漢字文件本身在內容上的貧乏怪異,漢字文本在可讀性上的落後,漢字文本在表達上含混,。。。,這些都造成了漢字專業文件幾乎沒發讀懂的現狀。聯合國各種語言的文本中,中文文本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屬於小語種文本,使用率低於1%,幾乎可以說,除了中國人外沒人用漢字文本。
至於,你的第二條,我上文中已有介紹。首先2000漢字並不容易學,zhognguo農村掃盲的標準要求認識1900個漢字,這個水平太低了。此外,中國大陸教育部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大綱中規定,學會3500個漢字需費時九年。而九年畢業後中國學生的漢字應用能力或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難怪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用九年時間,兩千多個課時,學習本國語文,卻多數不合格”這才是漢字教育的落後現狀。中國甚至大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都十分低下。
如果你是真的有心人,可以去考察考察中國現在的語文應用水平,這個非常容易作,這要你去找找中國的各種文本,包括:法律的,公司文件,科學技術文件,新聞,文學,各種專業資料,。。。去和歐美的同類文件做個橫向的比較,你就會發現,中國社會的文字應用水平之低,普及之差了。
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一個社會可以沒有發達的文字應用能力也能成為世界一流國家的,這等於說一個國家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也能躋身世界一流國家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