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生的有些觀點我並不反對,但是,關於封建一說,則淺薄的很。他師從的李慎之,也同樣淺薄。的確在中國封諸侯建列國的制度在秦統一之後基本取消了。但是也還存在其殘餘。即使在清朝也會封爵位,也有土地,不過沒有了裂土封疆的實權。但是作為封建社會,秦以來的社會制度,則是等級制,生產力水平是小農經濟,與歐洲的中世紀或者叫做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本質相同。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學說的角度是這樣,所以中國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翦伯贊等等,吧戰國以來到清滅亡之前,稱作封建社會。關於封建社會在中國的起點,有人認為是周朝,那倒是分封制的鼎盛時期,而郭沫若認為春秋以前基本上是奴隸制,從經濟上說封建社會是從“租稅畝”開始,有出土文物為證應當是春秋晚年。這時農民與地主的租佃關係成為生產關係的主要特徵。把它稱作封建社會不過是從西方馬克思主義那裡接過來的。當然你可以不贊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期,但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這種分期有它的內在規律。
李慎之之流以風土地建諸侯來定義封建社會,那是他們的定義,即使在明代,封王在其封國還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甚至可以造反。明成祖就是造反成功的例子,後來也發生過造反不成的例子。就是在清朝,也有封王,吳三桂就是異姓(非愛新覺羅氏)非滿人封王。秦以後除秦朝之外,皆有封王更不比說侯爵以下,特別是各朝開國之時封王更是普遍現象。說秦以後99%沒有封建也是個錯誤,倒是幾乎100%有封國封侯的存在,有時甚至國土的相當大的部分給了諸侯,如漢朝初年,唐朝初年。
李慎之們對封建的解釋,不是按照歷史的定位而是硬要與封諸侯聯繫起來,照此辦理,美國就應當是美麗的國家,法國就應當是法律的祖國了,那麼中國呢,在地球之上出處都可以是中心。難道中國要改名字不成?名字是歷史上形成的,尤其具體的含義,不能用咬文嚼字的方法來解釋。就如姚國華這個名字無非是這個人的符號,至於他是國家的精華還是糟粕並不是一個名字所能決定的。
一個有歷史知識的人,頂多可以說“封建社會”這個名稱不大好。但是這個名詞是歐洲的馬克思發明的,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對照中國的歷史認為春秋末期到清末在生產關,生產力水平,甚至意識形態上符合封建社會的定義。因此在中國社會的歷史分期中也沿用這個名詞。如果你不考慮與外界的交流,你可以選用別的名稱。
姚教授說什麼中國教科書說“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制”,這倒是一大新聞。是否有人可以拿出一本教科書為證。中國的奴隸制無論如何不可能持續到戰國時代。戰國時期,戰車已經廢棄,標誌着奴隸制已經解體,士兵主要不是奴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