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中國人特有的問題。 現代的數學中系統引入符號是從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Francois Viète,1540-1603)開始的, 以後陸續有人引進各種大家都接受的符號。 但這不是中國數學落後的原因。 理論上只要語言足夠豐富, 漢語豐富到現代科技也基本不用造新詞的地步, 不可能不能表達數學, 豬狗三個單詞當然不行。 數學無非是要解決問題, 你的表述如何並不影響結果。 漢語和英文有天地之別, 唐詩也不差就是例子。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幾乎全用文字敘述, 也沒有符號。
中國古代數學的 問題和中國人其它的學問一樣, 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前提: 典型的問題是:
今有物,不知其數, 三三數之剩二, 五五數之剩三, 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答曰: 二十三
這是《九章算術》242道題目中的一個, 後來稱為中國剩餘定理, 可見問題很大。但是這種以實際問題為前提的理論, 難以利用人類的抽象推理能力, 而達到宏大的理論基礎的地步。 這就像中國詩一樣, 表達的意思很少, 不大可能產生宏大的長篇敘事的目的, 屈原的《離騷》是唯一的例外, 但不是中原正統的路子。
祖沖之的結果敘述一點也不影響他思考。 他的問題在於: 他離不開這個具體的問題, 而不能發展更加深遠的理論,來求出圓周率的隨便多少的近似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