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本体-“绝对的相对”(范例解释)
在范例的“宏观世界”范围内,除了“相对的相对”,从逻辑推理上看,一切自然的存在在人的接触范围之外,就是“绝对的相对”了。因为它们寄居在这里作为现象,两者都是相对的事物,一个经过人类的“有色眼镜”来看(所以是“双相对”),另一类, 必然是“不可能”被人类所干涉,而是“自在存在”的客观物质。
如果人类不可能干涉,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一类绝对的相对物质存在呢?答,通过逻辑推理。
现代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微观量子的速度与动量不可能同时获得。这是因为科学仪器的测量能力已经不能再使人类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物理性质方面的“纯粹数据”了。这就好像我们用一个刀切竹片。如果竹片比我们使用的刀还薄,我们显然不能再削下新一层竹子来了。
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的感官比许多动物的感官都迟钝。比如人的鼻子不如狗的灵;人的眼睛不如鹰看的远,人的耳朵不如许多动物听得远。人唯一比动物感官更有用的掌握自然界的工具是大脑。人类用大脑想到自然界最好的方法和找到最适合的物质,科学,来制造仪器观测世界。但毕竟自然物是有缺陷的,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无论人类如何聪明,制造出何等高明的仪器来,这些仪器在观测自然界时毕竟还有缺陷,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相对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存在着一部分大自然的物质,它们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范围逐渐缩小,但总有一部份它们永远在人类的感觉器官之外,只有靠理性和逻辑才能把握。所以我说,这部分物质就是“绝对的相对”,没有人类干涉的痕迹,但肯定是存在的。
绝对的相对还有第二个意思是,“绝对”作为形容词,来修饰“相对”作为名词。也就是说,宏观世界的物质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因而都是有因果规律的。如果给出足够的条件,我们可以把握事物到任何精确的程度,犹如数学准确到多少位后的小数一般。自然界因此没有任何“概率”是“绝对”的。这些表面看起来到概率,其实是因为影响它们自身的周围客观条件和因素,没有被完全地掌握的原因,比如天气,抛硬币等等。根据范例哲学关于自然界属于“绝对的相对”本质的判断,人类可以克服几乎一切因为物质原因造成的困难,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最后,“绝对的相对”第三个意思是,“绝对”作为所从属性质的代词来修饰名词“相对”。相对的对立面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特殊事物的对立面是什么呢?答,是普遍,是原则,是柏拉图的“形式(Form)”(不是“shape”的意思)。比如我家的猫,是灰色的,很懒,会死的。而“猫”作为抽象的形式存在,普遍的存在,是在范例的“微观世界”里,是“思在”的领域。而思在是“绝对,永恒,不变”的。自然界的所有的猫,都是以范例的“微观世界的猫”的形式定义的。如同三角型一样。任何画出的三角形都是有缺陷的,而只有证明的三角形才是完美的三角形。而这个完美的三角形居住在微观世界的思在范畴中。这样我们就来到了范例的“微观世界”的大门口了。
- See more at: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1022346#sthash.EpOkbX9O.dpu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