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會去閱讀。你的“返利哲學”在西方哲學界如同死屍一般無人問津,連批判的聲音都沒有(按你的說法是“彌補了哲學死亡的空白”)就很說明問題。。。。
我先評論你的時空觀,後面再談本體論,方便閱讀者。說話的目的是讓他人理解,而不是讓他人糊塗。
從你討論時空觀可以看出,你當年的馬列哲學專業連最最基本的西方哲學知識都不包括。愛因斯坦的時空觀你是很久之後才從什麼科普文章里讀到的,感到耳目一新,從而就誤以為這是物理學,特別是相對論才揭示的時空觀。錯!相對論的時空觀(時空不是物質存在的先驗條件,而是物質存在的後驗關係)其實是萊布尼茨最著名(並詳細討論過的)的思想之一,比愛因斯坦早200多年。顯然,你對萊布尼茲如此重要的思想一無所知。你如果是物理專業還有情可原(比如,愛因斯坦自己也不知道萊布尼茨的時空觀,他是從閱讀馬赫的著作才間接地學到了這個思想),但對於自稱哲學(或者哪怕是“哲學家學”)專業的專業人士,則實在荒唐可笑。
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或者說是萊布尼茨)的這個時空觀現在看來,並不貼切,甚至有明顯無法解釋的矛盾(如果你關心,我可以詳細闡述)。當年和現代始終是物理學和哲學家們之間論戰的焦點。哲學家們甚至認為,這個時空觀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種倒退,因為萊布尼茨的時空觀仍然是一種外在的先驗,只能通過“超驗”的公理(應該讀作“迷信”,比如神,天賦)與人的感知才能統一。在哲學中,這種超驗獨斷論的學說在康德哲學之後可以說已經被主流所拋棄(除了曾被黑格爾的“絕對”又撿回來之外)。所以,相對論出現的第一時刻,龐加萊的“因襲主義”(時空觀不過是種源自人類思維的因襲約定),柏格森(源自康德)的直覺主義(時間的本質不是相對論所描述的外在“時鐘”,而是源自內心的“綿延”)都對其予以強烈質疑(不是質疑相對論,而是質疑其萊布尼茨時空觀)。~100年前(1922年)正當諾貝爾獎委員會考慮1921年物理獎候選人之時,愛因斯坦與柏格森因為時間觀爆發了一場論戰。其結果就是,諾貝爾獎臨時拉了愛因斯坦的一個坐板凳的家庭作業(光電效應)替補,而柏格森,及其所代表的哲學界,與物理學分道揚鑣。
從你的描述來看,在時空觀上,“返利哲學”要麼是獨斷論的,要麼就如同對萊布尼茨思想的無知一樣,對康德的思想同樣也無知。
本體論我就長話短說,從你的討論就能感覺這不過是炒獨斷論的剩飯而已。柏拉圖的“型”與康德的“物自體”(這個譯名非常誤導,應該讀成“事物本原”)完全是兩個牛馬不相關的概念的東西。“型”對應的是人類的先驗綜合判斷的能力或方式,邏輯上處於表象之後。而“事物本源”則在人類感知之前,人類表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