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解《莊子》(3) |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4月18日16:34:2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彭運生解《莊子》(3) 1、法令的威力 《田子方》記載莊子“打假”的故事:“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認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語譯為:莊子見到魯哀公。哀公說:“魯國儒士多,但很少有信從您的學問的”。莊子說:“魯國儒士不多。”哀公說:“全魯國的人都穿儒士的服飾,怎麼說(儒士)少呢?”莊子說:“掌握了儒家真理的君子不一定穿上儒士的(傳統)服裝,穿上儒士服裝的人不一定掌握了儒家的真理。您要是認為(我的判斷)不對的話,為什麼不向國內發布號令說:“不通儒家之道而穿儒士之服者,死罪”?哀公的號令頒布五天之後,魯國不再有人敢穿儒服,唯獨有一男子穿了儒服站在哀公的門前。哀公馬上召見他,拿國家大事向他諮詢,(此男子)應答如流。] 法律可以禁止那些名不副實的現象,法律還可以讓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脫穎而出,從而造福於社會——這便是“對於法律的熱愛”這一人性對於“法律”之價值作出的論證。
2、智慧性的逆反 《至樂》記莊子“鼓盆而歌”故事:“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妻)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語譯為: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來弔唁,莊子蹲着,敲着盆兒唱着歌。惠子便說:“……(妻子)死了,不哭也就罷了,反而鼓盆而歌,豈不是過份了嗎?”莊子回答:“不對。她剛死的時候,我又怎能與眾不同地不哀傷呢?(後來)弄明白了她最初本是沒有生命的……變而成氣,氣變而成形體,形體變化便有了生命,她現在又由於變化而死去。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的運行一樣。人家(指妻子)已經在天地之間獲得安息,而我……因為她的死則哭泣。我認為這樣就是不通達生命的真理,所以不哭了”。] 妻子剛死之時,莊子的反應一如常人,也是心懷悲傷,但莊子末了不僅沒有哭泣,反倒令常人不可理解地“鼓盆而歌”。莊子的舉動顯得怪異,但那是因為莊子已經悟透了某種真理(“通乎命”)。總之,認識真理能使我們從悲傷中解脫出來,能使通常所說的災難不再顯得那麼殘酷,,而是顯現出某種吉祥的色彩。 “喜愛真理”就是這樣暗中論證着“真理”的偉大功用。
3、呆若木雞 《達生》記載了“呆若木雞”故事:“紀消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見者反走矣。’” [譯語為:紀消子為國王養鬥雞。十天后(國王)問:“雞可以參加鬥雞(比賽)了嗎?”(紀消子)回答:“不行,現在(還是)驕橫多怒。”十天后又問,回答:“不行,聽到聲音、看見影像時還有反應。”十天之後又問,回答:“不行,還怒視而盛氣”十天后又問,回答:“差不多了。即使其它的雞叫,這隻鬥雞卻不為所動,看起來像一隻木頭雞,它的精神凝聚,其它的雞不敢應戰,一照面就轉身跑開了。”] 鎮定來之不易,培養出鎮定不僅費時,同時也需要我們克服我們的各種不良天性、壓抑我們的各種本能衝動;而一旦養成了鎮定的品質,面對對手,我們卻可以不戰而勝。所以說,這段文字的靈魂,是“喜愛鎮定”。
4、螳螂捕蟬,黃鵲在後 《山木》記載了“螳螂捕蟬,異鵲在後”故事:“莊週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捕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語譯:莊子在雕陵的園中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鵲從南飛來,翅膀有七尺寬,眼睛直徑達一寸,(飛行時)碰了莊子的臉,(末了)停到了栗林的樹上。莊子想:“這是什麼鳥?翅膀大卻不遠飛,眼睛大卻不能明察?”(莊子)提起衣裳快步走上前,拿起彈弓尋找時機。(這時候莊子)看見了一隻蟬,剛找到一片濃蔭卻忘記了安全;一隻螳螂隱蔽着,(終於)捉住了(蟬),(螳螂)捕捉(蟬)時卻(也)忘了自己的安全;那隻“異鵲”終於捕住了螳螂,但它在盯住螳螂時也忘了自身的生命安全。莊子不無恐懼地說:“哎,生物間相互殘害,一種生物招來另一種生物的殘害。”(莊子)扔下彈弓掉頭就跑,(果然,)守栗林的人追着他罵。] 陳鼓應先生在其《莊子今注今譯》中認為:守栗林的人追着莊子罵,是因為他“以為他(指莊子)偷栗子。”這樣的猜測只是符合所謂常情,卻不是實情。守栗林的人之所以要追着罵,是因為他原本是想冷不防地逮住莊子,只是不曾想莊子會莫名其妙的地扔下彈弓掉頭就跑,致使守栗林人的計劃落了空,所以惱羞成怒。關於此守栗林人,我們應當肯定:他原來是想像螳螂捕蟬似地謀害莊子的。 人性中有“喜愛自我驚嚇”。 這個故事實際上隱秘論證了“自我驚嚇”的必要性:任何一種生物都會招來其它生物的暗算,所以,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而神經質似地撒腿就跑,雖然顯得有些讓人莫名其妙,卻可能實實在在地讓我們逃離危險。 陳鼓應先生沒有把經文中的“走”正確地語譯成“跑”,而是理解為現代漢語的“走”;如果真地這樣,那麼,守栗林的人就用不着“逐而誶之”了。“逐”是指跑着追趕。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理釋人:“理釋人”來為您理釋“我” | |
2016: | 總統的“熱線連接”。 | |
2015: | 可變光速問題 | |
2015: | 點評中軍大作“思維創新的哲學理解"(下 | |
2014: | 大陸黑司法不公正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 |
2014: | 復活節 | |
2013: | 僑辦的僑務政策錯在哪裡?(一)(二) | |
2013: | 文革第一圖:聯絡圖? | |
2012: | 歷史教育:沒有毛澤東,海華在美國根本 | |
2012: | 朝鮮戰爭:一場確立中國人人權的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