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談藝錄(37)
各守其位、各盡其職
大自然不製造無用之物。朱熹指出:作為頓悟之另一種表述的“豁然貫通”,當我們進入其中的時候,會感覺自己是“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構成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在整體中的地位和功能都被看的清清楚楚。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這是李白的名句。有一個人,他最終讓自己發出的聲音“滿洛城”,也就是影響了大眾。影響大眾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詩中這個人想要影響大眾,他首先必須具備一些物質條件——譬如有一把玉笛,其次還必須具備一些主觀條件——譬如吹奏笛子的技能,沒有技能,我們甚至難以把笛子吹響;這個人想要影響大眾,他還必須有相當的智慧,因為智慧,他選擇在春天去吹笛子,如果是冬季,則人們通常會關閉門窗,自然就不容易受到笛聲的影響了;因為智慧,他選擇在有風的時候吹笛子——風有利於笛聲的傳播;因為智慧,他選擇在黑夜(“暗”)時分去吹笛子——人們黑夜裡最靈敏的感覺器官不是眼睛,而是耳朵,黑暗裡的人容易受聲音的影響。總之,李白此名句隱秘肯定了“影響大眾”的價值。
在上面的分析文字中,原詩里的每一個字在整體中的地位和功能都被涉及到了。實話實說,一旦意識到“暗”、“春”和“風”這三個字在詩句中占據同樣的地位、發揮同樣的功能,我心中的喜悅是言之不盡的。
文學傑作之所以是傑作,部分地是因為其中沒有任何廢物,就像動物身上的組織和器官都不是可有可無的。
日常語言裡,廢話不少,“廢字”更多。高明的欣賞者難以容忍廢話,歷代有人認為七言詩的大多數其實可以刪減為五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對於杜牧此《清明》詩,有人將之刪減為“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牧童杏花村”。對於《清明》詩這樣的傑作,作出這樣的“瘦身”卻是不可取的,這裡僅僅指出“遙指”對全詩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不應該被刪除的。這個“欲斷魂”的“行人”現在需要做的是進入一處酒家,但我們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入任何酒家,這個行人進入酒家之前,就必須克服遙遠的一段距離所造成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