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談藝錄(54)
“剛好”意味着什麼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這是李白詩《南陵別兒童入京》的前四句。一個人從“山中歸”來,“白酒”剛好釀成;現在剛好是“秋”季,意味着“黃雞”的生長高峰已經過去,此時宰殺沒有經濟上的損失,反倒會節省下飼料(“黍”);其三,此黃雞剛好是“肥”的,這個肥意味着美味。如果說這個人是一個嘴饞的人,他現在可以美餐一頓,美餐一頓得以實現,乃是上所言三個“剛好”促成的。三個“剛好”構成排比,造成不可阻擋的氣勢,其結果是導致“兒女歌笑牽人衣”這樣的熱烈到了極點的場面之出現。
沒有“剛好”,幾乎也就不可能有所謂敘事文學(小說),“無巧不成書”中的這個“巧”對應的正是此所言“剛好”。所謂抒情詩,通常甚少有“剛好”的蹤影,所以說,李白此詩是不多見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們似乎可以這樣來想象李白此詩產生的過程:李白乘坐的船是在桃花潭,李白髮現這個桃花潭深不見底,仿佛有“千尺”之深,李白突然注意到汪倫的前來送行,大為感動,桃花潭剛好滿足了抒發此強烈感情的需要。“剛好”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桃花潭。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這是李白的名句,“對此”在這裡有“因此”的含義。李白在“高樓”之上苦於找不到更有力的一醉方休的理由,正當此時,剛好出現了“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場面。
或許,李白是其詩集中包含最多“剛好”的詩人,其實也就是最能就地取材的詩人,究極言之,是最天才洋溢的詩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此《清明》詩中,也隱含了兩個“剛好”:“雨紛紛”的時節通常少有人在戶外,野外也就難以找到可以諮詢的人,現在卻剛好有一個“牧童”;更大的“剛好”,則是這個牧童知道遙遠的杏花村裡有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