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5)
1、“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個人三十歲的時候“立”了起來,四十歲的時候做到了“不惑”,五十歲的時候能夠“知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做到“耳順”,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說它們都是進步,則取得進步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一個人要想取得進步,他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必須依靠意志的力量向目標奮進——要是沒有把“立”作為自己的目標,要是沒有在自己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出努力——“志於學”,這個人就不可能在三十歲的時候“立”起來;一個人要想取得進步,他還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每一個進步都是付出“十五年”或“十年”時間的結果。“取得進步”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當老師是有門檻的——首先是去熟練掌握那些已有的(知識),這就是下功夫;其次還需要我們有創造性,以創造出新知識——“知新”或許應該被理解為今日之所謂“創新”。“當老師”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3、“君子不器”。
你要是想成為君子,你就不能讓自己成為器具。如果可以把孔子此名言做出上面的理解,則可以說此名言的言外之意是在暗示“培養他人”的價值:想要培養他人,你在把被培養者培養成什麼樣子的人這方面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把一個人培養成“君子”就是一種明確的目標;其次,想要培養他人,你必須有具體的方法——讓一個人做到“不器”就是確保讓這個人成為“君子”的方法。“培養他人”受到了隱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