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汽油.人民.發動機——談談人民力量如何才能體現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8年08月01日11:42: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汽油.人民.發動機——談談人民力量如何才能體現

作者渡痴禪師
  近一年來,一直在琢磨“人民”這個概念。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一旦涉及到基礎性概念,就是讓人頭痛的事情。當然,頭痛之後,如果真正掌握了這些基礎性概念,那麼在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事半功倍,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多花些精力在基礎問題上是值得的。

  這兩年,歷史性的事件接二連三,每次都有人問同一個問題——人民在哪裡?如果人民存在,他們怎麼會對這些明顯損害他們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事情視而不見?如果人民真的那麼神聖偉大,他們為什麼讓那些維護他們利益的人受難?偉大的人民到底在哪裡?為什麼不展示你的力量?無論是持肯定態度的,還是持否定態度的;無論是痛苦的詰問,還是戲謔的嘲諷,這兩個問題都不容易回答。關於“人民在哪裡”,曾經專門寫過一篇帖子討論,主要觀點是“人民在哪裡”是一個偽命題,人民是一個宏觀概念,不適於用微觀事物的屬性去描述;其次,“人民”是如同地球大氣層一樣客觀真實的存在,但身處其中的微觀個體很難直接感知。在闡述第二點的時候,我用了一個比喻來闡述我對“人民”這個概念的理解,摘錄如下:

  【對於學理工科的人來說,當討論“微觀”、“宏觀”這類話題時會很自然的想到熱力學的相關概念,比如微觀的分子熱運動與宏觀溫度之間的關係。所以,當我 們問“心在哪裡”、“人民在哪裡”這一類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就如同一個做布朗運動的分子在大聲疑問——“溫度在哪裡?”、“誰能給我證明溫度的存在?”、 “溫度難道不是一個空泛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概念嗎?”、“只有質量、速度才是具體真實的概念”......。確實,讓一個處於“腦殘態”的、衝量很足的、 自以為很精英的“布朗運動分子”明白“溫度”的存在是有困難的,難就難在微觀分子只能通過彼此碰撞才能感知到對方的存在,每一個做着布朗運動的分子,都是可以被碰撞、被分子們感知到的存在,而“溫度”則是所有分子熱運動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性的客觀存在,無法被微觀分子感知。】

  現在接着使用“分子熱運動”這個比喻來進一步闡述“人民”這個概念。既然“人民”指的是宏觀整體,而個人則是這個整體的微觀成分,那麼這二者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繫?我們可以借用一些研究微觀與宏觀關係的科學工具來理解“人民”這個概念。本來統計力學是微觀到宏觀的橋梁,應該是理解人民概念最有力的工具,但由於這需要涉及到比較複雜的數學和物理學知識,而老僧對此並不擅長,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從頭開始學習相關內容,所以這裡仍然使用一些中學的熱力學知識來闡述這個題目——人民的力量如何體現?

  通常我們談論一個宏觀物體的“力量”,實際上是討論這個宏觀整體對外做功的能力,如果沒有其他能量來源,宏觀物體只能通過釋放自己內能才可以對外做功。因此,我們在討論“人民力量”這個問題時,首先得明白“人民”的“內能”是處於什麼狀態。根據內能的定義:內能是物體內部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動能很好理解,就是分子熱運動所具有的能量,用溫度來體現;而勢能理要解起來就稍微複雜一些,微觀粒子之間的作用力是物體內部勢能的原因,微觀粒子之間的作用力會體現為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稱為范德華力,本質上是電性力,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范德華力是引力與斥力的合力,分子之間距離小於某個值時表現為斥力,大於某個值時則表現為引力。那麼,對於人類社會,如果將每一個成員都當成一個做着熱運動的分子,社會群體的“內能”該如何體現?

  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碰撞交換的是能量,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碰撞”交換的是什麼呢?想來想去還是古人總結得最精闢:“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既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手段也是目的,人與人之間的“碰撞”交換的是“利益”,這裡的“利益”既包含物質利益也包含精神利益。如果說“溫度”體現的是一個宏觀物體內分子的平均動能,那麼社會群體的“溫度”該用什麼來體現更合適呢?物質利益的交換我們可以通過諸如人均GDP一類的數據來體現,但對精神利益的交換我們沒有辦法量化,曾經想使用佛家的“五蘊”概念結合信息論的一些定義來量化人類的資源需求,但現在看來直接量度精神需求的難度很大,不過可以使用共詞分析方法以及諸如齊普夫(ZIPF)定律等文獻計量學一類的工具間接獲取人的精神需求。隨着社會生活數字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大數據分析方法的完善,人類精神生活被間接測量出來的概率會越來越高。比如現在如果能獲取facebook的數據庫,那麼通過統計分析一個區域所有用戶的“心情”,基本上可以了解該區域的大眾情緒。所以,“數據主權”將是未來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話題,數據中心將來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所在。

  除了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具有動能之外,對社會形態影響更大的其實是人類社會內部的勢能。仍然使用分子作用力來類比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分子間作用力有三種,分別是取向力、誘導力、色散力,最普遍的是色散力,百度百科對色散力的說明是:【分子的瞬時偶極間的作用力,即由於電子的運動,瞬間電子的位置對原子核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正電荷重心和負電荷重心發生瞬時的不重合,從而產生瞬時偶極】。使用分子作用力來類比人類的社會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須提取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正極”和“負極”,也可以使用傳統的陰陽概念,人類生活的陰極是什麼?陽極又是什麼?只有明白了人生的陰極、陽極才可以分析人們為什麼有時候彼此吸引,有時候又會相互排斥。曾經寫過一篇帖子談對經濟的認識,其中對人本質的認識是:人是自然環境中的一種資源耗散結構,“獲取資源”與“消耗資源”是人社會活動的主要內容。按照古人對陰陽概念的論述,陰以養體,陽以致用,所以獲取資源就是人類生活的陰極,而消耗資源則是人類生活的陽極。如果用更具體更形象的說法,人們工作是為了獲取資源,生活(狹義的)則是消耗資源,所以工作是人生之陰,而生活則是人生之陽,大多數人都圍繞着“工作”和“生活”這兩個中心在振動。假想我們現在處於太空之中,使用超級望遠鏡觀測地球上的一個菜市場,發現許多“主婦熱運動分子”被“菜販熱運動分子”所吸引,“主婦分子”緩慢的向“菜販分子”移動,這時候“主婦分子”處於瞬時陽極狀態(也即是生活態),而“菜販分子”則處於瞬時陰極態(工作態),由於這兩種“分子”此時的極性不同,所以彼此吸引。兩個分子完成“碰撞”之後,繼續觀測,發現“主婦分子”運動到一個稱為“家”的平衡點,換上職業裝,再運動到一個叫“公司”的高分子鏈團附近,於是“主婦分子”就振動到了她的陰極態。將鏡頭切回菜市場,發現兩個“菜販分子”相互劇烈排斥(打鬥),原來是一個“菜販分子”攜帶着他的土豆白菜運動了另外一個同樣販賣土豆白菜的“菜販分子”旁,社會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了作用,同一個軌道上容不下完全相同的兩個粒子,同一個攤位容不下兩個同樣賣土豆白菜的菜販,而賣蘿蔔的菜販分子則可以和賣白菜的菜販分子則能共用同一個軌道。關於社會勢能,以上的內容是我自己的認識思考的過程,其實可以有更簡單的說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作用力並不複雜——有共同利益則相互吸引,有資源競爭則相互排斥。一個社會的共同利益越大,其凝聚力越高,公有制是共同利益的物質基礎,所以公有制國家的社會凝聚力很強,很難被武力征服;相應的,一個社會的資源競爭越激烈,其排斥力就越強,分別是競爭之源,貧富差距是社會競爭的最大推動力。斥力在宏觀現象上表現為彈力或者膨脹力,斥力最極端的表現形式是爆炸,而社會斥力的極端表現形式就是革命,所以,一個社會的差距到了一定的時候,發生革命就是必然事件,何時、何地、因何而發生則有一定的偶然性。

  很多人都認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個觀點,但並不見得這些人就都能真正理解這個觀點。不過如果我們將這句話篡改一下,變成“燃油,只有燃油,才是推動汽車前進的動力”,這個結論恐怕就容易理解得多了。那麼,這些寂然靜默的液體,是如何變成了汽車轟鳴嘈雜的動力呢?通過探討燃油釋放內能對汽車做功的過程,也許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人民”到底是如何成為創造歷史的動力的。這裡我們以最常見的汽車循環式活塞內燃機為例,看看燃料到底是如何通過釋放自身的內能來對外界做功的。通常的汽車發動機有四個衝程,分別是吸氣、壓縮、做功、排氣。吸氣是吸收空氣(實際上是燃燒需要的氧氣)注入氣缸形成混合氣體,這個混合氣體既是做功介質,也是能量源泉;壓縮是通過對混合氣體做功增增加系統內能;做功衝程則是當混合器被點燃之後化合反應劇烈釋放內能,工作氣體壓力急劇增加,推動活塞,帶動曲柄連杆機構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然後機械能驅動汽車前進;排氣衝程則是釋放燃燒之後的廢氣。那麼社會的發動機又是怎麼工作的呢?人民的力量又是如何體現的?

  發動機產生動力的關鍵步驟是氣態燃油與空氣中的氧氣混合,在高溫、高壓的狀態下發生化合反應(燃燒),混合氣體分子的化學鍵在燃燒的過程中被解構和重組,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被工作介質吸收,氣缸中的氣體產生高壓,然後通過機械裝置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上文中是用“利益”來表示社會運動中微觀“分子”的作用力,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化學鍵”實際上“利益鍵”(資源是利益的物質形式,所以也可以稱為資源鍵),共同利益越多,“社會化學鍵”就越穩固。發動機吸取空氣這個動作的本質是發動機從環境中獲取高能化學鍵,所以“社會發動機”的吸氣衝程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向環境獲取更多的“利益鍵”(資源)。實際上,每一次生產力的發展,都會導致人類社會的資源種類和豐度增高。比如,人類發展過程中,使用“火”是非常關鍵的一次跨越,自從使用火之後,人類開始吃熟食,對人類來說,“吃熟食”的歷史意義非常重大,“熟食”的本質是借用外在熱能來增強人腸胃熟化食物的能力,熟食讓人類的食譜範圍擴大不少,人對食物的吸收能力也增強很多,也就相當於增加了食物種類和食物的豐度,同樣的食物人類原本也許只能吸收10%的營養和熱量,借用“火”熟化食物之後,人對食物的吸收率可能就增長到40%,於是使用“火”就是人類早期社會最重大的一次生產力發展;相應的,隨着人類掌握越來越多的生產工具,被引入社會系統的“資源”就越來越多,也就是帶給人類的“社會化學能”也就越來越多,或者說帶給人類的“資源冗餘”也就越來越多,這些冗餘的“社會化學能”會改變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分子作用力,於是原來穩定的大分子鏈被解構,解構之後的分子再彼此化合形成新的化學鍵,於是社會關係也就同樣被重構了。

  所以,人類歷史發動機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更多的資源(或者說利益)被引入人類社會,相對於原來的社會結構及社會需求,就出現了資源冗餘;“資源冗餘”相當於就是社會系統中的自由能,這種能量的存在會導致原有的社會利益鏈鬆動並最終產生激烈的利益重組,於是原有的生產關係被打破,社會劇烈“燃燒”,社會革命發生,對人類歷史這部車做功,推動歷史前進;生產關係被重構之後,舊的社會關係被逐漸淘汰,歷史發動機進入下一次循環。這個觀點雖然類比了發動機的工作原理,但實際上並不新鮮,無非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罷了。下面則來說一下構建社會發動機時的注意要點。

  由於人民既是歷史發動機的工作介質,又是能量源泉,所以在構建歷史發動機的過程中有幾點相對重要。第一,發動機的核心機械部件是汽缸與活塞,汽缸是做功氣體的容器,活塞則是做功元件。油氣即使是爆炸性的劇烈反應,如果沒有汽缸與活塞的配合,也無法將熱能轉換為推動汽車前進的機械能。那麼“汽缸”到底有什麼用呢?容器的本質是【限定系統邊界】,而對於人類社會來說,系統邊界往往又叫“規範”,無論是法律規範還是道德規範,必須有規範才能限定範圍。對於社群來說,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推動歷史的汽缸,那麼必須有規範,或者說叫【有紀律】;同樣,汽缸要能通過活塞做功,容器內部的熱運動分子在大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對於“人類熱運動分子”來說,我們的運動方向又叫“目標”,或者說是理想,時髦點說叫夢想。所以,社會群體想要對歷史做功,還必須大家都有大致相同的理想。簡而言之,如果某個群體想對歷史做功,必須首先做到兩點:第一,有紀律;第二,有理想。共同富裕差點就成為中國人方向一致的理想,最後被變成了一個方向模糊的“中國夢”,高下之別,一目了然。

0%(0)
0%(0)
  更確切些, 應該是:人民的力量如何才能正確體現?   /無內容 - 五步蛇 08/01/18 (28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孩子,你的未來在你的手中
2017: 2017年Dream Go留學最新評估:美國高中
2015: 為什麼“邏輯和數學”是貫穿“範例世界
2015: microsoftbug:範例哲學:微觀世界的性
2014: 習進平能不能作個好皇帝?
2014: 轉貼:民國教育有哪些值得傳承(原文)
2013: 請教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2013: 為什麼說《論範例》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