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2)
1、僧問:“如何是不言言?”師(指寶雲禪師)曰:“汝口在甚麼處?”曰:“無口。”師曰:“將甚麼吃飯?”僧無對。(卷三)
(語體文:一個僧人問:“什麼是‘不言之言’?”寶雲禪師問:“你的嘴在什麼地方?”僧人回答:“我沒有嘴。”寶雲禪師問:“你用什麼來吃飯?”僧人無言以對。)
如果說“寶雲禪師”讓那個“僧”難堪了,那首先是因為此禪師有某種信念,堅信“回答他人的問題容易讓我們自己難堪”,所以對於僧的問題“如何是不言言”不作回答,反倒把“汝口在甚麼處”這樣的一個問題扔給這個僧;其次,是因為寶雲禪師足夠聰明,能夠抓住僧說自己“無口”這樣的謬誤,再給僧提出新的問題——“將甚麼吃飯”,終於使得這個僧“無對”。
“讓他人難堪”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僧)問:“本分事如何體悉?”師(指濛溪禪師)曰:“汝何不問?”曰:“請師答話。”師曰:“汝卻問得好。”僧大笑而出。師曰:“只有這僧靈利。” (卷三)
(語體文:一個僧人問:“‘本分事’是什麼?” 濛溪禪師說:“你為什麼不問?”僧人說:“請您回答。” 濛溪禪師說:“你這問題問得好。”僧人大笑着離開了。濛溪禪師說:“只有這個僧人伶俐。”)
這個“僧”大笑,是因為他足夠聰明,能夠感覺到“濛溪禪師”的荒謬——僧人的第一句話“本分事如何體悉”原本是向濛溪禪師提出的一個問題,濛溪禪師聽了後卻說什麼“汝何不問”;僧人的話“請師答話”是一個請求,而不是什麼“問”題,濛溪禪師聽了後卻說“汝卻問得好”,總之,濛溪禪師以問題為非問題,又以非問題為問題,顯得是一個無法正常對話的人;另一方面,因為大笑,這個僧能夠獲得濛溪禪師的讚揚——“只有這僧靈利”。
“大笑”受到了隱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