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我对中国文化持基本否定态度?
哲学,许多人认为是最没用的东西。
没用,是因为它一不能象学会计或计算机那样,马上为你找饭碗,干活维生。二是,即使有人声称自己靠“哲学思想指导”发了财,我认为这也是混淆了自己的聪明(或经验)和哲学的本意:哲学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知之,而非用之。换句话说,哲学的本来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思维需要”,而非肚子需要或其他任何需要。
作为哲学“副产物”之一,当然也是有用的。它的用处之一,就是教你如何从“经验”上升到“原则”。这个上升与归纳推理无关,而是指如何跳出经验而达到原则的认识,既如何摆脱有局限的个体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邓小平不懂这个道理,胡说什么“中国特色”。从西方理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是再糊涂不过了,确要吹嘘成“智慧”- 简直在指鹿为马。附带说一句,我提到不论“感性”或“理性”的词,都是从西方哲学认识论意义上讲的,它们与国人随便说的中国人所理解的“理性”或“感性”没什么关系。
西方人即使从感觉经验的方面,也认识到自己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如柏拉图的“洞穴”故事,富朗西斯培根的四种“心灵偶像”,近代如70年代政治学名著“正义论”中如何判断正义的例子。中国人大概只能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文学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但文学比喻究竟不是理论,所以即使对自己,也没有中国人当回事。没有人记得也是正常的,这就是中国人的“理”和西方人的“理”的区别之一。当我们批评或赞扬中国文化时,很少有人从西方理性的角度来评判,这些批评或赞成的意见,都是从“家里”发出的,就像孩子不满意或说“我爸天下最好”一样。所以当这些意见出现时,都是缺乏根基的“感性认识”- 既没有深刻的本体论基础,又没有取代的对象。没有认真学过哲学的人,基本是凭据自己的感觉作判断。感觉都有对与错的时候,关键的问题是其“偶然性”的本质。感觉的出现,不是“蜻蜓点水”,就是“百花齐放”,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和形式逻辑所要求的真理性(既必然性)。
我认为中国文化中不具有哲学,如黑格尔和德里达所否定。中国具有“哲学思想的火花”,或者说中国只有思想家,而没有哲学家。因为我认为哲学本质是一种“疑问精神”,需要三种基本要求,既,继承性,系统性和成果性,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没有达到。但这是不是说,中国今后也没有哲学家呢?康德以前,普鲁士大地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但此后,德国的哲学家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就不用提了。所以经验并不具有必然性。
最后,我想说,不懂哲学的人往往将哲学看成如物理,化学,生物一样的一种学科(而且本身还无用),懂不懂,学不学,都无所谓,我照样可以对一切发表意见。我只能说,哲学是“一切知识的大脑”。没有哲学的人永远是幼稚的,没有哲学的集体是一群孩子,领导孩子的集体叫“孩子头”。孩子只能听话,不要问问题,这就是中国社会如此至多的“禁区”或“敏感话题”不许涉及,的写照。待到中国人更多地讨论哲学,科学和理性的时候,而不是更关心各种“颜值,身价”的时候,中国人就不是以一个“阔少爷”,而是进入世界“成年人的民族之林”。这就是哲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