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學術界到底有多腐敗(深度報道)
學術腐敗是九十年代之後風靡中國大陸的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繼政治腐敗和經濟腐敗之後的另一個大規模、深層次的社會腐敗。學術腐敗的具體表現就是,學術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導,下至研究生、大學生,抄襲剽竊成風,巧取豪奪成性,弄虛做假為常,欺世盜名為榮。不僅如此,學術腐敗已經從學者的個體行為發展成集體、集團行為,並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趨勢。比如,大學普遍向高官明贈暗送高等學位,學術界頭面人物公開地、明目張胆地欺騙政府、輿論和社會,學術機構對學術腐敗現象不僅熟視無睹,任其泛濫,甚至包庇縱容,等等。
不過,在中國,對學術腐敗現象的討論和揭露目前主要停留在互聯網上。在社會上,中國的一般民眾對學術腐敗現象幾乎一無所知,或不甚關心。在大學,在科研機構,儘管人們承認學術腐敗的存在,但對它的嚴重程度卻看法截然不同。在中國的常規媒體上,討論學術腐敗問題的文章和報道充其量也就是零星的,表面的。而中國的政府部門至今未對學術腐敗問題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者採取什麼具體措施來進行整治。
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的民眾不是對腐敗分子深惡痛絕嗎?揭露腐敗現象不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嗎?制止、懲治腐敗行為不是政府的義務嗎?為什麼在學術界,腐敗勢力會這麼猖狂,這麼無所顧忌?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學術”兩個字。有了它們作為擋箭牌,學術界的人士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布,這是我們學術圈內的事情,外人搞不明白,問題得由我們自己來解決。他們還會告訴你,這種事情,國外也有,所以發生了是正常的,不值得大驚小怪。
誠然,學術腐敗可以說古已有之,並且不分中外。也就是說,學術界從來就不缺乏敗類。但是,腐敗能夠達到象今天中國學術界這個規模,這個程度,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旁無鄰舍。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證明這一點。
也許有人會問,即使證明了,又有什麼用呢?答曰:用處有三。
第一,zgzf目前正在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也就是說,zgzf把國家的興亡寄托在了中國學術界的身上,寄托在了中國的知識分子身上。2002年,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費占國民經濟總值的1%以上,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三位。再加上接近國民經濟總值4%的教育經費有很大一部分進入了高等教育界,中國的學術界近年來真可以說是富得流油。但是,伴隨着國家資金的大量湧入,中國的學術界卻出現了幾大令人不解的現象:博士越來越多,教授越來越多,院士越來越多,可是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反倒越來越低下。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2001年初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的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的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國際競爭力在世界的排名連續下滑:國民素質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學技術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國際競爭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冀文海:我國高等教育持續滑坡,8成大學生對高校教育不滿)。2002年,中國經濟的成長競爭力在全世界的排名是第38位。到了2003年,中國的排名降到了第44位,排在波蘭之前,南非和斯洛伐克之後。(World Economic Forum. 2003.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3-2004)。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能否落空?其實,早在2001年,就有人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驚呼“學術腐敗將毀滅科教興國的夢想”。(佚名:學術腐敗將毀滅科教興國的夢想)。揭露學術腐敗,就是要讓zgzf和人民早日從夢想中驚醒。
第二,社會是由各個階層的人民組成的一個機體,而知識分子可以說是這個機體的頭腦和良心。學術腐敗就象是一個人的大腦長了惡性腫瘤,它對社會的破壞力最大。有句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髒不能髒文化”,意思就是教育和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最後精神堡壘,它們的崩潰,標誌着整個社會的墮落。揭露學術腐敗,就是要發動全社會,包括政府,把這個毒瘤切除,還這個社會一份清白。
第三,中國的學者講究“為天地立心”。既然中國目前的學術腐敗是史無前例的、世界僅見的社會現象,任何一個正直的學者都有義務來搜集、整理有關資料,並且做出分析和批判。美國前總統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曾派人到戰火中的歐洲全力收集戰爭資料,最終在斯坦福大學建成美國的第一個“思想庫”─胡佛研究院。同樣,搜集整理中國學術腐敗的資料,就是要給後人留下歷史證據,並且使那些無恥之徒心存一絲恐懼:他們可以在現世撈取名利,但他們將會在後世遺臭萬年。暴露中國學術界的黑暗,並不是在給中國抹黑,恰恰相反,這是在向全世界證明,中國的學術界中,還有誠實的學者。也就是說,除了“為天地立心”之外,知識分子還應該為自己立德,表明自己能夠不同流合污。
二 應該如何評價中國的學術腐敗
讀者現在可以用Google檢索 “學術腐敗” 四個字,總共有117,000個中文網頁含有這個詞條,其中87%是簡體中文網頁,說明它們絕大多數與中國大陸有關。這個數字(117,000)與“官僚腐敗”(65,000網頁)、“經濟腐敗”(499,000網頁)、“政府腐敗”(486,000網頁)一起並列為zgzf的四大腐敗。從一個則面反映了中國的學術腐敗與政治腐敗、經濟腐敗一樣同等嚴重,危害極大,還能說明它的普遍程度,它的影響。
那麼,中國的學術腐敗到底有多麼嚴重呢?應該說,中國的學術界本身對此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估計。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學術腐敗現象非常普遍,危害十分嚴重;另一種觀點則一邊不得不承認學術腐敗的存在,一邊卻又大聲呼籲“不要誇大‘學術腐敗’”,“學術腐敗”不能與“吏治腐敗”、“司法腐敗”相提並論。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就在2002年3月舉行的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說:“學術腐敗問題,實質上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上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不良風氣在大學校園、科研機關的反映”。他還說:“學術界、科學界本是社會公認的一方淨土,社會公眾對這方淨土的純淨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在社會轉型期,這方淨土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備受社會公眾關注,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誇大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無疑不利於學術界、科學界的健康發展。”(奚彬、翟偉:人大代表呼籲:不要誇大“學術腐敗”)。換句話說就是,這些人認為,學術腐敗是時代的產物,學術界是被社會污染了,並且污染的程度被誇大了。這個觀點剛一露面就到了質疑。有人問道:學術腐敗為什麼不能與其它腐敗相提並論,難道腐敗還有三六九等?(田畔:評《不要誇大“學術腐敗”》——兼與李浩諸教授商榷)。有人指出,學術腐敗與吏治腐敗、經濟腐敗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而其危害則比後兩者更大。(鄒輝:學術腐敗能否與經濟腐敗相提並論?)。
也許是感到自己“不要誇大學術腐敗”的呼籲沒有得到足夠的回應,2003年初,這些“低估派”又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工作委員會”出面,再次向社會呼籲:“中國對學術界存在的不良現象,可按國際通行的說法,稱之為學術界的不端行為或不良行為比較恰當”。(孫自法:科協呼籲改稱“學術腐敗”為學術不端或不良行為)。有趣的是,在這個呼籲中,他們重彈“學術界、科學界本是社會公認的一方淨土”老調,只不過把“在社會轉型期”改成了“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其要點還是在說,學術界“這方淨土”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出了“一些問題”,不值得大驚小怪。與一年前不同,中國科協的這個呼籲在輿論界激起極為強烈的反響,絕大多數人對這個觀點給予嚴厲批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用‘不端行為或不良行為’來描寫形容這樣的腐敗,就如同把一股翻江倒海的惡潮形容為一滴污水、把一陣搖天撼地的狂風詮釋成一縷濁氣。……中國學術腐敗的嚴重性不僅沒有被誇大,恰恰相反,是被大大地低估了。”(亦明:是學術腐敗,是學術邪惡,是學術犯罪,而不是別的)。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和贊同。(亦明:中國的人民網和北大的三角地)。
可以說,對學術腐敗嚴重程度的不同估計本身就反映了學術腐敗的嚴重程度。因為對於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的學術界來說,信譽是第一位的。信譽不存,學術就沒有一點價值。所以一名學者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潔身自好、對虛假和腐敗有疾惡如仇的態度,也就是眼睛裡容不下沙子。對腐敗現象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正是學術腐敗日趨嚴重的一大症狀。不僅如此。這些人還進一步指責別人揭露腐敗,並且和社會輿論討價還價,計斤較兩,爭論學術腐敗的程度到底是被誇大了還是被低估了,這說明他們已經喪失了廉恥心、羞恥感。
實際上,就在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在全國人大呼籲“不要誇大‘學術腐敗’”的幾個月前,南京大學就有16名學者向學術界提出倡議,要以德治學,抵制腐敗。(朱慶、蘭亞明:南京大學16位中青年學者倡議“以德治學”)。他們當然不是在無的放矢地空喊。據揭露,學術腐敗在南京大學十分嚴重。一名南大教授抄襲他人被舉報,但學校硬是怕追究下去會影響學校論文的產量而把此事壓了下去。(萬偉:南京大學的學術腐敗)。近有傳聞,因抄襲剽竊而聞名天下的北大教授王銘銘有可能到南大落戶。(張雲坡、天正:南京大學引進“剽竊教授”引起風波)。最近一項針對包括南京大學等七所江蘇高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近六成的大學生曾經在考試中作弊。(袁建陽:南京大學生誠信調查:一成常作弊 逾五成作過弊)。還有就是,南京大學在全國炒得火熱的“全球招聘”教授一事,最後卻“走樣”成了“低調圖變”,這裡面的原因,學術腐敗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耙糞者:南京大學“低調圖變”背後的“難言之隱”)。腐敗到這種程度,還需要誇大嗎?
遺憾的是,雖然這些“低估派”在聲勢上占下風,但他們手中握有實權,在學術界占有很高的地位。而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在這個“社會轉型期”或“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得到的。就自身利益而言,他們當然不會“高估”學術腐敗的嚴重性。豈止是不會“高估”。實際上,我們至今很少看到現任大學校長、科技部高級官員、中國科學院正副院長等公開談論、抨擊學術腐敗。恰恰相反,在學術腐敗的重災區,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工程院,他們的領導幾乎從來就不提學術腐敗。在北大校長許智宏親自擔任站長的北大BBS,一些批判學術腐敗的文章反覆被刪。(亦明:中國的人民網和北大的三角地)。在清華大學,由於一名教授履歷作假被揭,全校開展了一場學術道德運動。但令人奇怪的是,這個運動是秘密進行的。(佚名:清華秘密開展學術道德運動)。為什麼干正事、干好事還要偷偷摸摸的呢?因為這正事和好事是他們被迫干的,而他們害怕社會知道學術界的骯髒。
目前,反學術腐敗的輿論陣地主要有三個,一是由海外學者方舟子主持的《新語絲》網站 ,一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楊玉聖主持的《學術批評網》(www.acriticism.com),再一個就是由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何雲峰建立的《好漢網》(www.heyunfeng.com)。(林蔚:上海師大教授叫板校園剽竊抄襲風)。由於種種原因,《新語絲》網站的影響要大得多。但是,《新語絲》網站被國內屏蔽,而中國科學院的院長曾親自批示要封殺方舟子。[“科學時報更有院裡的批示(遠離這隻狗,Lu院長說讓他該做什麼做什麼,別整天瞎咬)”]。方舟子原定在2003年初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講授科學道德課,但最後被不明不白地取消。[方舟子:反科學文化人和讀者評論方舟子指控《探索與爭鳴》誹謗(二)]。而楊玉聖“被權威報復,被幫閒忌恨,學術批評文章被斥為不具學術性,該評到手的職稱遲遲不見”,至今仍舊評不上教授。(沙林:學術腐敗形形色色--倒底是誰玷污了象牙塔;李彥春:楊玉聖:大刀向學術界的欺世盜名者砍去)。《好漢網》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門庭冷落不說,還遭到了黑客的襲擊。(王小星:沒迎來用戶卻招來黑客 首家反剽竊網站遭冷落)。從這些決非個別的現象可以看出,儘管表面看來,反學術腐敗勢力似乎在打一場目標零散的游擊戰,他們面臨的卻是實力強大的正規軍,而這個正規軍卻在向他們放黑槍。
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在中國學術界的所有角落,任何領域,都可以找到、都可以發現學術腐敗現象。實際上,在很多領域,學術腐敗現象根本就不用去找,它會象茅廁里的熏天臭氣一樣撲鼻而來。有人說,在中國的學術界,你如果想要生存下去的話,你就必須拿出80%的精力放在人際關係上(佚名:學術腐敗將毀滅科教興國的夢想)。這“人際關係”到底是什麼東西,還需要多說嗎?更為惡劣的是,中國學術界的頭面人物已經猖狂到了在光天化日之下,紅嘴白牙地欺騙、愚弄政府和人民,其膽大妄為,其肆無忌憚,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他們憑什麼?因為他們身後就是一個整體腐敗的學術界。他們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腐敗勢力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