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健康的學術環境需要許多人的努力
送交者: 饒毅 2006年06月01日15:30:0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科學時報:健康的學術環境需要許多人的努力

——爭論勿忘共同點

科學時報 6月1日 作者: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 饒毅


中國目前的學術環境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為海內外許多關心中國的人所憂慮。

方舟子和新語絲網站近年獨樹一幟,對中國學術環境和其他相關的一些方面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第安納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傅新元最近發起100多人簽署一封公開信,對如何處理中國學術不端發表了建議和看法。

方舟子和傅新元在很重要的一點上是相同的:

他們都呼籲中國建立規範的機制來處理學術不端。

這個共同點,不僅是我個人的理解,而且是我向他們兩人求證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的。

所以,我認為,為了中國的學術環境建設,儘管方舟子和傅新元,以及與他們在這個或者那個觀點相近的人們,在對待學術不端的處理上,有不同的意見。但是:這些差別是在根本的共同點之下的。重申這個前提,有助於避免非學術界或者公眾產生錯覺,以為華人學術界對如何處理學術不端沒有共識、完全矛盾。

對機制建立有共識,我相信也是100多人在公開信上簽名的重要原因。沒有發表的公開信草稿,並不是所有人的共識。公開信並沒有對任何一個具體案例表態,更沒有否定方舟子批評過的所有案例。

規範的機制是否有必要建立?中國現在有一些部門有條文,但是,這些條文沒有機制保證實施。各部委、各學術機構,也沒有專門接受投訴的機構。所以,希望中國建立規範的機制,不是寫一些條文,而是要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機制,要建立對全國有約束性、有調查權威的機構。具體做法,可以參照有經驗的國家。比如,美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還沒有規範性的機制,經過幾個大事件後,建立了機制,才有穩定而明確的規範。其中的經驗和其後建立的機制(比如國立健康研究院的研究道德辦公室),對中國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規範的機制是否能夠運作?中國人是不是文化素質太差,不能建立規範的機構?中國學術界是不是太腐敗,建立了規範的機制也不能有效地運行?我認為,答案可以從中國已有的經驗來找。中國的研究經費分配有同樣的問題。但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過去20多年的運作歷史表明:當適當的機制建立以後,中國人、中國學術界是可以相當公平地運作的。對比我參加過的中國和美國基金評審,我的結論是,雖然中國還有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運作和美國的沒有本質的差別。我這樣強調,是因為一些沒有直接接觸兩國基金評審的人,特別是一些對中國沒有信心的人,反對中國建立規範的學術不端處理機制,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中國、中國學術界可以公平運作。對持這種觀點的人,我想說:不要認為華人永遠不如白人,不要認為中國人本質上不如目前科學發達國家的人,請你們也建設性地為中國的進步而努力。

事實上,中國的學術環境要健康發展,需要許多人、多方面一貫的努力。近代中國的學術環境一直有問題,而且時間比較長。學術環境不僅是處理學術不端,也包括如何討論不同意見、成就歸屬等等。70年前,兩位著名文豪有不同觀點、有學派爭論的時候,沒有解決如何避免將觀點的爭論轉化為個人恩怨的問題。當代兩位大家的公開決裂,在淨化學術環境方面,也沒有給後輩樹立完美的榜樣。華人社會迄今不能說完成了健康學術環境的建設。

當代的學者們在有分歧的時候,健康的爭論就是學術環境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當代科技工作者還有人化觀點之爭為人身攻擊的言行,那是我們的失敗。我們每一個個人重要性都有限,但作為一個群體,我們的實踐,我們對學術環境的貢獻是建設性、還是破壞性,將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中國學術發展。

中國和與中國密切相關的華人的健康學術環境的建立,需要促進體制的建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沃爾夫數學獎
2005: 梅貽琦的選擇
2004: 西安交大校長鄭南寧院士分析研究生教育
2004: 加拿大首位現任桂冠詩人喬治.鮑威林[譯
2002: 留學法國之完全手冊
2002: 美國計算機專業前20名學校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