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科大人,可憐的“數理基礎”
科大的基礎課教育,就是用難到變態的數理基礎課程折磨人,磨掉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情趣,創造力。出來的人就整天炫耀自己“學過被多麼難的課”,然後再用變態
的方式折磨下一代的學生。
聲稱“基礎課重要”,把“賺大錢”當罵人話的老師,壟斷着科大的主流價值觀念,
這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改革開放初期最激進的學校,卻在改革開放十幾年後仍然不關
心外面的大潮——雖然在其他大部分地方,科學和工業是連通的。
數學系某老師在上課時經常會談到《數理方程》的作者嚴鎮軍,先是狂鄙視書寫的
不好,最後以輕蔑的語氣丟下一句話:“他後來去深圳賺大錢去了”。
這是一群可憐的高手,曾經的維新志士,卻在戰列艦和馬克沁機槍的時代依然用刀
打架,固守着過時的生存方式。因為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就索性連看都不看。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科大的宣傳模範人物基本上是這種“科大精神”的叛逆者。
2002年CCTV機器人大賽明星人物之一,米良川,當時負責數電部分設計,可是
數電只考了60分,而電路分析從來就沒去上過課。
Re: 可憐的科大人,可憐的“數理基礎”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想,因為我本科的時候數學沒重視也沒學好,現在有時挺後悔想補
上,所以以我自己的教訓來說,數理還是很重要,尤其要做科研的話尤其如此。我自己
學的是商科,以前跟導師做的方向也是偏文的,但依然能感受到社會學科與自然學科的
融合,感受到數學工具在現在學科研究中的重要性,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推演雖然不是目
前唯一的方向,但卻不可否認有越來越重要的趨勢。至於別的用到數學的學科就更不用
說了。這是從實用和工具的角度講的。
另外,我覺得數理基礎更大的作用在於對思維的訓練,這包括兩方面:思維方式和思維
能力。數理的思維方式是純粹理性的,同時又是最抽象思維鏈條最長的,數理好的人都
是腦子最聰明的人(我指IQ)。有一顆比其他人聰明的大腦對於無論做什麼都是重要的,
我想這是毋庸質疑的,同時理性的思維方式對於在現代社會生存也是適應性最強的思維
方式。這種思維訓練的性質和程度都是其他方式很難替代的。
但是片面強調數理基礎也是不對的,因為無論科研還是社會工作,光有數理基礎都是遠
遠不夠的。我覺得在這裡有兩點可以試着做一些說明,一是數理強調的是演繹分析,歸
納次之,就是歸納思維用得相對較少,這與非數理工具恰恰有些相反,比如文科作思辨
或實證性的研究,用的較多的往往是歸納性的思維,演繹推理次之。但事實上,發現新
的思想或解決問題的關鍵過程恰恰運用得更多的歸納思維,靈感和直覺往往是在歸納綜
合的基礎上產生的。二是嚴密的邏輯思維還需要想象力作為補充。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
覺得,反正我自己有時覺得邏輯思維的嚴密性有時與想象力是略有衝突的,當然大師們
往往都是集嚴密的邏輯思維與豐富的想象力為一體的,不過這倒恰好反過來說明了想象
力的重要性。數理絕不是培養想象力的最好方式(歷史證明藝術可能是),而很多時候
直覺和靈感又是需要想象力的。
科大人有數理基礎好的傳統,所以有很多人在捍衛它,這確實是科大的一個特色和優勢,
需要發揚和維護,在這點上學校和學生都馬虎不得。不過在鞏固這點的同時,其實也應
該重視對其他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些又是科大比較欠缺的,既有有特點有長處,又要均
衡,恐怕這才是正道。
我現在很贊同數理基礎的重要性,但同時個人是很反對不講原因地強調什麼數理基礎最
重要之類的,討論問題的時候除了擺出自己的觀點,最好還得說說為什麼,偏狹和不開
放的心態是最要不得的。
p.s.一下,我沒有做過很深入的科研,所以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可能會有差池,請大家見
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