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的弊端到底在哪裡-――中國教育失敗的心理學分析
如果評選2006年唯一的一個關鍵詞,非“和諧”莫屬了,我只是從心理學上問一個問題:有誰真正理解了和諧?和諧的目的是為了健康,有誰真正能回答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一種完整的肉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傷殘。”也就是說健康不單是解剖學上的或者生理功能上的,更是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同時世衛組織還提出了 “三良”作為判別心理健康的標準。“三良”即良好個性、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處世能力。但是這個說法籠統,不利於自我操作和檢驗,對我們的老百姓,對天下父母沒有任何價值。我在《一生的保證》這本書裡把它深化為六個字:自主、和諧、希望。
各種心理測量的項目和細節不勝繁雜,其實我們根本沒必要百分百健康,也根本不可能百分百健康,但三大核心要素一定要健康。每一個人都是個體,這一個體能在多大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運呢,這就是自主,是心理動力,那些依賴的、隨波逐流的、惛惛兮惶惶兮的無論如何都是健康低下的人。
人又是社會的,通過與別人發生過系而肩負着維護社會的功能,對社會的破壞、仇恨、維護、完善都是通過人際關係表現出來的,你的社會關注、人際互動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呢,這就是和諧,敵意、極端自私覺得周圍人都欠他的,或極端完善、覺得自己欠周圍所有的人都是不健康的,或進入新的社會環境長時不能適應也是不健康的。和諧的第二層意義是內部和諧,即所想所說所做的要統一,長期不統一的精神分裂生活是嚴重不健康。
人這個社會化的個體其特徵不僅在於意識,更在於意識到自己在成長,自己有未來,你對未來寄予什麼樣的態度決定着你的一切處世行為,這就是希望,是一個人的太陽,一個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的人哪怕是百萬富翁也不談健康。希望的心理學意義是指健康不僅僅是狀態而更是趨勢,但希望不是幻想,有過成就感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希望。如果一個人在個體性、社會性、未來性這三個支柱性指標上都得高分那就是超健康的人,人生成就期然而至。
中央從戰略的高度覺察到某種不健康了,於是提出和諧社會,我不知道有多少官員真正理解了這兩個字,從行政到教育到各個系統都在提這兩個字。我們只是覺察到不健康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知道什麼是健康,健康的社會是政治家們考慮的,健康的人則是我們每一個都要考慮的,尤其教育工作者。什麼是健康的人呢?幾人知道?父母知道,老師知道?教育官員知道?都不知道!
我們的教育完全是與健康背道而馳的,都在培養病態的人,培養病態的下一代,卻反而沾沾自喜地說學了不少知識,現在一個光盤就可以裝下一個圖書館,你那點知識算什麼?!用一個健康的人去交換一點死知識,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代價——我們所有的願望就是培養精神分裂的人,想的、說的、做的不統一,就是培養半癱瘓的人,想的、說的、做的,做不了!
我們的教育管理者與專家、課程設計、校長、教師,他們並不關心人、關心健康、關心社會的和諧,他們也不問為什麼要教授他們所教授的東西,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效率,即在儘可能少的時間、費用和人力情況下,灌輸儘可能大量的事實給儘可能大量的學生,其本質目的就是讓他們儘快獲得我們這個工業社會所需要的知識,以便讓他們找一份工作。學生投入一定數量的小時、學分,教育機構便給他們貼上標籤——學位,表明他們成材了。這種批量生產讓父母完成了心願,教育機構完成了心願,至於他們是不不有用之材,是不是一個能自主的人,是不是一個和諧的人,是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人,管他呢!
從父母方面來說,他們也認為把知識學到手就萬事大吉,於是躥東奔西地為孩子找個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初中,再指望孩子考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之後呢?之後希望他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媳婦、生個好孩子、上個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如此一代一代循環下去,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就行了,至於孩子健康不健康,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管他呢!
人的結構是怎樣的?人的成長是成長什麼?我的書就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健康六字標準的,不知道什麼是健康的人能教育出健康的人出來?不知道什麼是健康的人能獲得幸福麼?不知道什麼是健康的人能獲得成功麼?父母們,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想而不做,官員們,我們社會的最大弊病也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我們都在埋怨,我們都在指責,熟不知我們自己就是罪魁禍手!為什麼我們那麼熱衷於知而不行,為什麼我們如此習慣於想而不做?都是社會的責任嗎?社會是什麼,不就是一個個個體嗎?如果我們從一個個體的出生開始,從家庭教育開始就培養一個和諧的人一個健康的人,我們何愁沒有和諧的社會,何愁沒有和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