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級創新人才探源(六)---體制是關鍵 |
送交者: 南泥灣 2006年12月21日14:28:4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大師級創新人才探源(六)---體制是關鍵 南泥灣/齊楠木 探討中國大學培養不出大師級創新人才這是個很大的話題,寫這個系列的最初觸因是6位校長專家對溫家寶總理提出問題的回答。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人員,許多方面只是個人觀點,資料引用也可能有錯,難以反映中美兩國教育科技概貌。儘管如此,我還是把自己了解的資料和想法說出來,與各位討論,目的希望中國的科研做得更好。 在我寫了這個系列之後,有人問了不少問題,這裡一併談一下我的觀點和感想: 1.幾點感想兼答問 1)中國要科技大師有什麼用? 2)大師級人才能否早期定向培養? 天賦,既某些天生的能力,例如:記憶力,想象力,樂感、身體的協調性、跑動速度等等。體育的奧運戰略成功最重要的是體育選材和出結果用同一個標準,其中天賦占得比例很大,可能80%以上,普通人練死了也到不了劉翔的跨欄速度和朱建華的跳的高度。只要選准苗子,練對路子,金牌就不遠了。 愛因斯坦對天賦有過一個著名解釋:天才是99%的汗水加1% 的靈感。與科研有關的天賦是其中大師級人才出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天賦影響沒有愛因斯坦說得那麼小,但肯定和體育不可同語。這個影響很難定量,個人估計科研大多不超過25%(會有例外,例如愛因斯坦),藝術的比例更高些。即使我從小接受莫扎特那樣的薰陶和訓練,我依然達不到他那樣的音樂成就。要不然,也就不會那麼多的科學家對愛因斯坦的腦子那麼感興趣。所以,人和人有不一樣的特長,天賦屬於可以被發現但無法培養的東西,天賦高低表明後天培養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限。 科技不同於體育,如果根據智商和記憶力的高低來選大師苗子加以培養,結果成為大師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其他影響(如情商、培養過程和成才環境等)更大,中國科大少年班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大師級人才是寶塔尖,我們無法造就塔尖的空中樓閣,只能從地基做起。 3) 社會環境對科技大師的產生有何影響? 美國一般沒有什麼人敢觸及這個底線,除非作了不做科研的打算。我知道一所大學某個教授因為論文出錯,自己要求撤出一篇已發表在《科學》的論文,此後他申請基金和發表論文極為困難。 科研的腐敗除了作假還有將科研經費挪作他用。 ---獨立思考 ---科研動力 ---社會地位和風氣 --社會資金投入 美國除了國家基金,私人捐贈資金在大學建設和研究經費中占不少比例,美國哈佛大學對外宣布,截至到2006年6月30日,哈佛大學受捐贈總額達到292億美元。哈佛大學的運作開銷主要依賴社會各界和校友的捐款,年捐贈1/3作為運作預算,超過9.3億美元。美國大學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捐贈數額,與其國民的公益意識是分不開的。 4) 為什麼日本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比美國少呢? 1987年利根川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時,日本大加慶祝,但利根川進發表講話說,如果他是在日本國內工作,就不可能得獎。這話令日本人十分難堪,反映了日本科研體系的弊病:等級森嚴、論資排輩的體系,使得年輕的研究者很難出頭,不得不做着無休止的支援工作,事事聽命於掌握着大權的教授們,等待自己變老的一天。 在美國大學裡,超過30歲以後往往就會就任副教授,並擔任研究經費的申請和學生指導工作。雖然辛苦但能夠按自己的思考從事研究。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過半都在40歲以前就已經發表了獲獎論文,而日本則沒有為30多歲研究者提供埋頭鑽研的環境。 因此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目標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在創新方面,日本既重視集體創新,強調團隊精神與合作,也開始重視個人創新,特別強調培養年輕人的創新精神與尊重年輕人的創新設想。日本學者已經意識到人是創新的主體,有了創新的人才,才能創造出新觀念、新設想、新技術。近幾年日本經濟不景氣,2002年度的財政預算總額比上年大幅度減少,但科技領域的預算不降反升。近幾年日本的科研經費也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發達國家首位,科研經費是美國的一半。 日本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比美國少得多,還有思維傳統、科研體制和時間積累三方面的影響,日本和美國的差異主要是思維傳統、科研體制的不同。 5) 中國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不是時間問題? 6) 中國最缺什麼,人才還是體制(環境)? 為什麼這麼說,理由是:)1)中國人的智商不比美國人低,有個研究結果是東亞人的智商平均為105,高於白種人的平均值100,這個結果不能說明東亞人比白種人聰明,但說明中國人智商不低。(2)好的科研環境能夠促使科技人才的不斷冒尖和湧現,隨着世界經濟和教育的一體化發展,還能夠吸引別國的人才。差的科研環境不僅不能湧現頂尖科技人才,反而壓制頂尖科技人才的發揮,使科技人才外流別國。(3)美國科技發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苗子。(4)蒲慕明的觀點:“創造力往往起源於與具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們的交流,就是要向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們學習。20世紀前五十年,Cavendish實驗室可能是全世界創新科學工作最集中的地方,那個地方到底有什麼特別?就是有一群具有創造性思維科學家。進去的人接受薰陶後,一個個變成具有創造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道創造力怎麼來的,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一個聚集了許多賦有創造力的科學家的地方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地方。” 3. 回答溫家寶總理的問題 錢學森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其實他還沒說出最重要的問題。 前面我例舉了大師級傑出人才的出現過程中的諸多影響因素,如同木桶理論所說,一個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眾多原因(木板)中有輕重緩急的差別。諸多影響因素是不長度的木板,現階段那一塊是最短的木板呢?看看我的幾個疑問,問題就不難回答。 目前我們用美國1/10的科研經費(實際上按購買力換算應該是1/5左右),和美國相仿數量的100萬科技人員,但達不到美國1/200的高水平論文產出,為什麼? 我們用比日本多的科研人員,相當於日本一半的科研費,而達不到日本1/20的高水平論文產出,為什麼? 美國NIH2006年醫學生物學經費270億美元,其中90%作為公開競爭性招標,只留10%作為內部科研經費。我國2006年90億美元的財政科研經費,只拿出5%(4.7億美元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公開競爭性招標,為什麼? 6個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有些還是現任校長)和研究教育專家,只有一兩個回答與總理提問相關,這些都是預先告知並準備的問題,說明了什麼? 毛澤東當年提出“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高中和初中改為2年,三年工農兵大學和大躍進已經證明是錯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國還要搞三年制博士?我們已經擁有和美國相當人數的科研人員,為什麼要搞研究生大躍進? 人才,除了識別還要給與發揮機會,脫穎而出需要合適的口袋,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任一個小小的糧官,才能並未顯現,轉至劉邦手下,未當大任,求去被蕭何追回,劉邦拜為大將後才充分發揮非凡之才。 有些人認為中國科學技術需要更多好的人才,更多經費和改善的管理結構,目前這些不是關鍵因素,改內部選拔人才為公開廣選人材,給與發揮的環境人才就冒出來了。 4. 我的建議 怎麼改呢,考慮到中國現狀和改革的可行性,我提出如下建議: ---改革資金投向 90億美元的財政科研經費其中80-90%作為公開招標,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增大為50-100萬元,將部委基金的2/3轉至自然科學基金,各部委經費大部分必須公開招標。 ---改革科研人才選拔 設立全國性(教育部和中科院)人才招聘網站,所有助理教授位置面向全國和海外招聘,設立助理教授啟動基金(將原來的助教改名為教助)。研究所設立獨立研究者啟動基金,資金強度足夠支持3年的研究,以論文為基礎評價助理教授工作,年限為5-8年,此後決定是否進入終身教授行列。 ---科研後勤人員和管理人員退居輔助位置 ---高考改革 ---研究生改革
基礎教育方面,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增加科學實驗課,要求自己設計實驗,目的在於從小激發培養科研興趣和培養能力。嚴格控制小學生和初中生家庭作業時間。大學加強調個人獨特思想性和複雜信息處理能力訓練,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 5.結語 最後借用龔自珍的話作為我的結尾: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個降人才。 2006-12-21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怎樣在美國成為醫生 (3): visa issue | |
2005: | MB, MD, PHD 等, 都是中國的體制問題惹 | |
2004: | 洋人如何議論楊振寧的黃昏戀 | |
2004: | 我們班的花名冊 | |
2002: | 清華與科大的對話 | |
2002: | 雷尹事件中什麼是KEY POINTS | |
2001: | 高校學報竟然自“盜” | |
2001: | 母校在我心中已經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