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是誰的學生? |
送交者: 個子博客 2007年12月13日15:02:3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先說說楊振寧表示希望成為誰的學生。 楊振寧1945年一到到美國就表示希望成為費米的學生,備選老師是尤金·保羅·維格納(他也是推動美國核武器研究的最先發起人之一)。後者那時候還沒有獲諾貝爾。而費米是193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當時已經名滿天下。有點天不遂人願,先是費米行蹤不定,楊沒有找到。後來他聽說,完成了曼哈頓計劃的費米將要到芝加哥大學主持一個實驗室,楊就到芝大註冊了。1946年1月,楊見到了費米上課,才算放下心來。不過,費米始終沒有指導楊的博士論文。楊參加了很多費米的學術活動卻也是事實,比如參加費米的討論班,還和費米“例外地”合寫了一篇論文。“例外地”是《費米傳》正文中用的詞。楊建鄴在“代序”下的註解中說的是“費米從來沒有和學生和寫過論文,但是與楊振寧於1949年合寫了……”,有點搞笑,這位寫《楊振寧傳》的物理學教授,不知道楊 1948年得到博士學位,49年楊還是學生嗎?楊振寧甚至還代費米上課,這也是事實。但這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費米不是楊振寧的導師。費米不指導楊振寧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外人不得而知,楊李兩個人的說法不一致。我們姑且只看事實,在楊振寧和李政道有爭議的地方,我們先迴避。 楊振寧實際成了誰的學生了呢? 最後,還是同在芝加哥大學的埃德華·泰勒指導楊的博士論文。也是在泰勒的勸說下,楊從實驗物理學轉向他自己更擅長的理論物理學。事後證明泰勒的勸說是很對的,楊在實驗室里的表現表明他不是很擅長實驗。 這個埃德華·泰勒是何方神聖? 埃德華·泰勒參加了“曼哈頓”計劃,還是後來的“氫彈之父”。這個物理學家沒有得過諾貝爾獎。在美國瘋狂的反共“麥卡錫”運動中,埃德華· 泰勒在給“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忠誠問題作證時,很遺憾地建議政府“最好不要信任(奧本海默)”,從那時起到現在,埃德華·泰勒不能被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原諒。也許,出於這兩點考慮,楊振寧不很宣揚他真正的導師埃德華·泰勒。而是到處說費米,而且,故意造成費米是他的導師的假象。 結論是楊振寧往往故意混淆了“表示希望某某是導師”和“某某是導師”。 ------------------------------------------------------------------- 附:楊振寧是費米的學生嗎?
這本書的翻譯者是楊建鄴和楊渭。書的前言前面有個“代譯序”是楊振寧做的。“代譯序”下譯者註解中說“楊振寧先生是費米的學生,而且是最好的學生。費米一生從來沒有和學生和寫過論文,但是與楊振寧先生於1949年合寫了一篇‘介子是基本粒子嗎?’”先分析後一句話,要是當時楊振寧是學生,則前茅後盾,要是當時楊振寧不是學生則這句的前半段是廢話。 也許你以為爭論這個問題很無聊,楊振寧是費米的學生怎樣,不是又怎樣?但是這恰恰是一個看起來很小,但是牽涉甚廣的問題。一句話,有關楊李合作決裂,友誼斷絕的事情。實際情況是,楊李先後都到費米任教的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都上過費米的課。但是,李政道博士導師是費米,而楊振寧的導師另有其人。因此泛泛說,楊稱費米為老師絕對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說他是費米最好的學生就有些居心不良了,憑什麼不是李政道?尤其是在楊李決裂世人盡知的情況下。我不知道譯者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如果有個“費米好學生獎”,李政道在候選人里,楊振寧怕不應該列在候選人里吧? 我看了書的後半部分,譯本中是說“楊振寧是費米最好的學生之一”。這個譯本看樣子賽格雷認可楊是費米的學生。但是,這仍然不能認定費米是楊的導師吧?再者,賽格雷的書出版於1970年,那時候,楊李爭議還沒有爆發。這個說法不能認為有所指。 也許,學生這個詞容易讓人產生誤會,有時候是泛泛的意思,有時候又“專專”的,我知道嚴格有時候很讓有才的人厭惡。不過,楊建鄴作為“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近年來主要研究物理學史和諾貝爾獎,發表論文40多篇,著譯《玻爾傳》、《居里夫人》、《走向微觀世界----從J.J.湯姆遜到蓋爾曼》等20多本。“諾貝爾獎史話叢書”和《20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辭典》的主編。”總應該知道導師是怎麼回事兒吧?遺憾的是在這本書的譯後記中,第一句話赫然就是“費米教授是楊振寧教授的導師。”別告訴我你這個比喻。 結論是,我們可以勉強接受“楊振寧是費米的學生”這個說法。但是絕對不能容忍“費米是楊振寧的導師”這個說法,因為這不是事實!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醫學學士和MD的爭論說穿了還是利益之爭 | |
2004: | 周光召: 在中南大學研究生學術年會上的 | |
2004: | 金榜提名時: 觀摩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畢業 | |
2003: | 遊民文化 中國教育 | |
2003: | 遭遇美國教育(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