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個島國,人口不過一億出頭,在資源上沒什麼優勢,卻創造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成就,不僅在亞洲更在世界上確立了自己的文明地位。
日本曾是中華文化的學生,最早從東漢時期,日本就開始了引進中華文化,在唐朝的時候最盛,直到現在我們仍能從日本文化傳統中看到中華文化的痕跡。比如:日本的古建築,傳統服飾,廟宇等都和中國的唐朝非常相像,可見中國對日本的文化影響。
日本真正脫離中華文化走上自己的路不過是近一百五六十年的事,或者說是從明治維新之後,中日兩國文化才真正開始分野的。我認為造成中日兩國文化分野的主要因素有:
1。文字改革:日本最早是用從中國引進的漢字作為自己的文字。因為漢字難學同時日語和漢語是分屬不同語系,後來在大約一千多年前日本人自己發明了一套給漢字注音的音節字母音標,叫作假名,同時也是沒受過教育和婦女使用的文字。鴉片戰爭爆發後,日本人一直崇拜的中華文明在面對西方文明的對決中敗下陣來,這讓日本人非常震驚。於是日本人派出大批的學者去歐洲學習西方文明,而這些學者發現漢字對翻譯西方文獻的時候非常麻煩,很多學者向日本天皇提出要進行文字改革。最後日本天皇在1866年批准限制使用漢字的個數(不到一千個),同時將一直在民間作非正式文字使用的假名扶正作為日本的正式文字。
其實,要說起來,假名是個非常不成功的字母,比現在中國的漢語拼音差多了,漢語拼音好歹是因素級別上拼音的,而假名是在音節級別上表音的字母,但是日本人下定了決心要向西方學習,漢字必須改。從普及教育上看,從向西方學習上看,漢字都社會發展的瓶頸。日本的這個文字改革對其後日本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當然了,日本的文字改革有缺陷,假名實在是太土鱉了,以至於日本人的發展還是受到了他們使用的那點漢字的局限,如果日本人當初採用西式的音素字母,日本人早就脫亞入歐了。
2。日本的社會政治改革,也就是所謂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從1867年開始的,比日本的文字改革晚一年,如果沒有日本的文字改革為政治改革提供充分的民眾教育水平,日本的明治維新也肯定會跟中國的戊戌變法一樣無功而亡。
3。日本向西方文化學習的決心。和中國人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種曖昧的文化價值觀不同,日本人當初提出的是:脫亞入歐,這和中國的所謂全盤西化有一拼。日本人為了向西方學習,可以犧牲任何東西,不像中國人,總是態度曖昧,又想風流一下又怕失去貞節牌坊。
4。日本人的勤勞和認真態度。總體來說,東亞人比較勤勞,日本人就更甚,此外日本人還非常認真,對事情一絲不苟,不像中國人這樣馬馬虎虎。
5。日本是島國。島國人總有危機感,不喜歡守成。而雄踞中原的中國人,對時間,對命運,對成功都有種從容不迫的感覺。此外島國也讓日本少受到臨過的欺負。
6。日本人的成功也擺脫中國人的愚昧和墮落。中國的不爭氣為日本的成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否則日本怎麼會有機會?
總之,為了成功一個民族必須付出很多,必須拼搏,而拉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中國人實在應該像日本學習很多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