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絕對不同意,謬論,長期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和學生經常面對面打交道的人,不會說這種話,荒唐之極。我承認,老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有時,這種影響可能是一輩子。所以,文質君說:上學就要選擇好的學校,假如不能選擇好的學校,就要選擇好的老師。我們經常見到因為老師的不當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傷痛,我們也經常見到因為老師的一句話改變了學生的一生的典型。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但是,我堅決反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說法。
不知是誰發明了這句話,然後這句話成為很多校長用來要求老師、家長社會用來指責老師的至理名言。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理念下,面對着頑固不化的學生,面對離異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面對智力有偏差的孩子,老師一遍一遍的檢點自己,企圖找到自己“不會教”的思想根源、實際行動,然後又百倍的努力去實施教育,但成績差的依然難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品質惡劣的可能還是繼續惡劣……為什麼?因為孩子的教育絕不僅僅是老師的問題學校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尤其是父母的問題;孩子的智力水平也絕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的智力是多元的,我們去只用一元的標準去要求,怎麼能達到統一的要求?
好與不好,關鍵看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九種智能,包括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 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以及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但我們目前的評價體系似乎只重視了和知識相關的語言智能和數理智能,而對其他的智能則忽略不計,於是,所有人的目光也就只盯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成績之外的東西也就沒人重視了。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所謂的“教好”,就是教出成績高的學生,就是把孩子都送進名牌大學的教育,試問,那個老師有這樣的本事?縱使神仙也難有此魔力。另一方面,從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來看,出了問題找學校,似乎家長沒有任何的職責,這又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須知,孩子從出生開始,甚至還沒有出生,教育就開始了。父母的言談舉止,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工作和學習的態度,都是孩子可資效仿的榜樣,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其性格特點就已經形成,而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孩子品質的形成。孩子不僅在學校和家庭中接受教育,整個社會,還有網絡電視等媒體都是教育孩子的資源。所以,孩子成長中出現了問題,決不僅僅是老師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但為什麼要把責任全部加到老師的身上?假如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成立的話,是不是“沒有治不好的疾病,只有不會治的醫生;沒有打不贏的官司,只有不會打的律師;沒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會破的警察”等推理也是成立的?
所以,不要把老師當作無所不能的超人。作為老師,我們會盡其所能教育學生,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讓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平等的、優質的教育,都能得到同樣的尊重與愛護,甚至可以做到“愛生如子”,但千萬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強加給老師,老師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抵不過全社會的力量大,5+2=0的現象應引起重視和思考;作為老師,也不要把自己當作無所不能的上帝,當你沒有把所有學生都“教好”的時候沒必要過多的譴責自己,只要你盡心盡力了,你就問心無愧。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對上帝的要求,是對超人的要求,因為我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教好”所有的學生,只能說盡我們所能去呵護每一個生命,讓他們在成長中少一些苦痛,多一些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