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方法是最準確的分析人群的起源的方法,比起沉迷於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的傳統民族學,顯然要準確和真實的多,傳統民族學過於幻淫了。 我這篇文章主要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黃色人種的擴散,以及棕色人種遷徙的部分路線 在人類的十八種Y染色體單倍體類型中,一般認為,C—M130和D—YAP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居民,代表了棕色人種的特徵。他們曾經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 O—M175與N—M231代表了現在黃種人人群的普遍單倍體類型,他們比棕色人種到達東亞時間晚,但他們發展的更快,也更成功。 人類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是C—M130,他們沿着海岸線走,是人類的先行者,至少5萬年前,他們就已經來到了東亞。此後,黃色人種也從中亞人群中(黃+白)分化出來,並迅速進入東南亞地區(路徑可能是穿過印度地區)。 後期伴隨着黃色人種的成功,由於高產作物的種植和先進工具的使用,黃色人種人口數量開始爆炸。平原地區和溫帶地區,黃色人種迅速排除取代了棕色人種,由於過程時間特別短,兩種人種甚至沒發生融合,所以這些平原地區找不到棕色人種基因;而在高寒地區、高海拔高原山地、邊緣海島,由於氣溫低、氧氣稀薄無法種植農作物或者大海阻隔無法到達,使得黃色人種無法在短時期內取代棕色人種,使得這個取代過程持續了幾千甚至上萬年,所以兩個人種發生了交流,使得高寒地區(如蒙古地區)、高原山地(如西藏)、海島(如日本),這些地區雖然最終黃色人種占據了優勢,但棕色人種的成分卻被大量保存了下來。 推測黃色人種和棕色人種擴散的路線(原作者:復旦大學李輝博士) A圖. 棕色人種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至少在5萬年之前已經來到東南亞;黃色人種(此時黃+白人群還沒有開始分化)則是大約五萬年前的時候開始向東遷徙; B圖. 大約4萬年前,棕色人種已散布於東北亞到澳洲的廣大地區,而黃色人種則進入了東南亞,路徑最可能是中亞經過印度進入東南亞地區;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015f9010005ry.html) - 曾廣泛分布在東亞的棕色人種的消退 and 黃色人種的遷徙而來、取代、擴散過程_光速_新浪博客C圖. 大約3萬年前,黃色人種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次大陸和中國南方進一步擴張,而棕色人種可能有一部分已經來到美洲,注意:棕色人種此時沒有停頓下來,他們也在擴散,但他們擴散的速度很慢,黃色人種擴散速度要快得多,後追過來的黃種人人群並把那些走的慢的部分吞沒了; D圖. 大約2年前,黃色人種擴散到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使該地區的棕色人種,除了高山和高寒地區、海島地區外,都已經消失,北亞地區的棕色人種主體也被黃色人種大部分融合,成為黃種人; E圖. 大約1萬年前,黃種人進入美洲,並成為美洲的主宰(注釋:印地安人的mtDNA類型和東亞地區比較接近,而Y染色體介於黃色與白色中間,其中M120類型為印地安人和東亞人獨有。); F圖. 在幾千時間內,黃種人向中亞、北歐、印度洋和太平洋諸島擴張,東亞最偏遠地區(高山和海島隔絕地區)的棕色人種也漸漸與黃種人融合,但印度洋上的安達曼群島、馬來群島部分地區、澳大利亞還保存了棕色人種的基因。玻利尼西亞人都是黃棕混合的過渡類型,部分地區,黃色人種的成分略占優勢,如湯加(82%是O—M175,比日本人還高),毛利人。另一支黃色人種則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了北歐和東歐,在烏拉爾語系和斯拉夫語族中廣泛分布他們的Y染色體(N—M214)。 附一: 地理大發現前的幾大主要人種的地理分布圖(原作者:復旦大學李輝) 附二說明:O、N、C、D四種單倍體類型在現在黃色人種中的大致分布 今天,O—M175類型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人口超過15億,傳統黃色人種國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東亞黃色人種國家中出現頻率都超過了50%,日本為55.2%,韓國為67%,中國人主體類型就是O—M175,漢族人中超過80%!而且在漢族中O—M175類型中最多的是O3—M122,與周圍其他民族並不相同,而與雲南地區的許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與羌族和一部分藏族(M122下的M134子類型)最為接近。 N—M231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兩側、北歐北部、東歐北部(主要是俄羅斯、芬蘭、匈牙利、愛沙尼亞、薩米等民族)、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和漢族人中,在現在漢族人中,也存在N—M231和N—TAT。 今天,C—M130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亞東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在東亞地區,外蒙地區比例非常高,達到58%,還有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布里亞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這些人群的類型(包括北美地區)都是C3—M217;M130的其他類型還有,C1-8M,主要在日本人中(6.5%)。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嶼,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區,在當地民族中能達到20%。在現在漢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於3%。 D—YAP又被稱為矮黑人基因。現在D—YAP類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100%)、蘇門島土著(20%)、藏族(58%)、彝族、瑤族中的勉人(50%)、日本(34.7%)、朝鮮、納西族(31%),普米族(73%)。在漢族人中,D—YAP出現的頻率小於1%。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015f9010005ry.html) - 曾廣泛分布在東亞的棕色人種的消退 and 黃色人種的遷徙而來、取代、擴散過程_光速_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