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亦明新到: 方騙子“生物醫學出身”考
送交者: Tse 2010年11月22日15:17:5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方舟子“生物醫學出身”考

(註:本文是筆者《打架鬥士方舟子》一書《中醫篇》的一章)

中文“科學”一詞,來自西文的日譯,其本意是“分科之學”。中文的“學術”一詞,則是指“專門的學問”。俗話說,學有所長,術有專攻。因此,一個人不論是搞“學術打假”,還是搞“科學反偽”,他首先需要的就是亮出自己的資格——你憑什麼?可是,頭戴美國博士帽子,手持科學棒子的方舟子,就好象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似的,真箇是“打遍天下”:從理論物理學,到科學傳播,從史學到中醫,沒有他不能插手的地方。而他的資格,也像是變戲法似的,信手拈來。就如同要幾年前為了推銷轉基因產品方舟子給自己打造了一頂“生物信息學家”桂冠一樣,到了2007年,為了給自己打中醫建立資格,他又給自己封了一個“生物醫學出身”的頭銜。那麼,方舟子真的是“生物醫學出身”嗎?

一、“生物醫學”的含義

其實,不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生物醫學”都是一個專業術語,英文是biomedicine,其含義雖然不盡相同,但其相同的一點卻是,它是生物學中有特定內涵的專門學科。據百度百科:

“生物醫學是綜合工程學、醫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交叉邊緣學科,基本任務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主要研究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結合醫學臨床對人體信息進行無損或微損的提取和處理。”(見:http://baike.baidu.com/view/1339162.htm)。

而根據英文維基百科,“生物醫學”是這樣定義的:

“Biomedicine is a branch of medical science that applies biological and other natural-science principles to clinical practice.”(生物醫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分支,它將生物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原理運用於臨床實踐。(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medicine)。

再看看維基百科是怎麼定義“生物醫學家”的:

“A biomedical scientist (or biomedical doctor, biomedician, medical scientist), is a scientist educated in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science,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medicine.”(生物醫學科學家是受過生物學,特別是與醫學有關的生物學訓練的科學家。)(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medical_scientist)。

顯然,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在“生物醫學”這個詞彙中,“生物”與“醫學”都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前者修飾後者的偏正關係:“生物”是起修飾作用的(即偏正結構中的“偏”),而“醫學”才是被修飾的中心詞(偏正結構中的“正”)。

不用說,要成為一名“生物醫學家”,必須有一個“生物醫學出身”。那麼,如何得到這個“出身”呢?在挪威的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設有專門的“生物醫學系”,該系隸屬於醫學院。(見:http://www.uib.no/mofa/en)。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生物醫學學士”學位也是由醫學院下屬的“解剖與細胞生物學系”來提供。(見:http://www.anatomy.unimelb.edu.au/students/biomedicine.html)。而在美國的大學,專門提供“生物醫學”教育的很少,所以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才會與瑞典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合作,提供這方面的課程(見:http://www.princeton.edu/oip/sap/programs/academic_year/europe/sweden/Karolinska.pdf)。而在著名的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下設一個“生物醫學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要獲得這個學院的博士學位,必須修滿下面這些課程(見:http://www.bcm.edu/gradschool/index.cfm?PMID=3069):

Genetics
Molecular Methods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
Science as a Profession
Ethics
Method and Logic
Cell Division
Development
Cancer
Gene Regulation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mmunology
Neuroscience
Structure of Macromolecules

總之,“生物醫學出身”並非可以隨便叫的,或者可以任意自封的,而是需要受過專門訓練的。

二、方舟子的“生物醫學出身”是怎麼來的?

查新語絲網站,方舟子最早使用“生物醫學”這個詞彙,是在1997年3月9日。當時,他與“新語絲之友”討論搞自己的“百科工程”,其中說:

“剛剛找了本百科全書翻了一下,科學的分科只有天文、化學、地球科學、信息科學、數學、物理、生命科學,工程技術倒有工業、農業、通訊、計算機、材料、軍事、交通、航天、航空、生物醫學、生物技術、化學、土木、人類、地質、系統、力學、電機、電子、能源,看得我眼花繚亂,真有必要分這麼多這麼細嗎?分了以後空着,或者每門只有一兩篇,那還不如綜合一下。” (見1997年3月“新語絲之友”存檔)。

顯然,在百科全書中,“生物醫學”也是與“生命科學”想並列的學科,大致相當於“醫學”。可是,到了1997年12月,方舟子卻說了這樣一段話:

“醫藥科學是建立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這些學科的基礎上,到了今天,醫學和生物學實際上已難解難分,所用的方法,所研究的對象都沒太大的差別,比如我是研究生物化學的,但說我是在研究基礎醫學也未嘗不可,大家都是從國家衛生院拿的經費。醫學早已成為現代科學的一部分。”(見1997年12月9日“新語絲之友”存檔,http://fetch4.me/browse.php?u=Oi8veHlzLmNuaHViLm5ldC9mcmllbmRzL2xpc3QucGhwP2lkPTU0OTI%3D&b=5)。

說“醫學和生物學實際上已難解難分”,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如果把這句話顛倒個順序,說成是“生物學和醫學難解難分”則就大謬不然。這就像是我們可以說“方舟子和中國難解難分”,但卻不能說“中國和方舟子難解難分”一個道理。因為生物學的範疇十分龐大,從古生物學到生態學,從農林科學到進化論,它們都與醫學沒有直接的關係。那麼,是不是因為醫學應用了生物化學的知識和方法,搞生物化學研究的人就可以說“是在研究基礎醫學”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問方舟子:既然“醫藥科學是建立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這些學科的基礎上”的,是不是搞物理、化學、統計學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在研究基礎醫學”呢?至於方舟子的另一個理由,“大家都是從國家衛生院拿的經費”,則純屬無知。他當然不會知道,即使是現在,美國的“國家衛生院”還在支持某些植物科學的研究。

那麼,方舟子為什麼要在1997年底說自己“是在研究基礎醫學”呢?這是因為,他當時在Salk的研究與醫學有關,而他們發明的那個專利,也確實是要用於開發新藥的。不過,從事基礎醫學研究,並不等於“生物醫學出身”,這個道理還需要證明嗎?

方舟子第一次說自己是“生物醫學出身”,是在2007年2月。當時,他為了推銷自己的《科學成就健康》,他曾這樣對“新浪科技”說:

“我們從一開始打擊這些學術腐敗的時候,從2000年開始打擊的時候,關於醫療保健這一塊的造假問題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對象。因為這個跟我的專業背景有關,我是學生物醫學出身的,所以比較關注這方面的造假現象。”(見:《方舟子做客新浪網談如何識別假醫、假藥、假保健品實錄》,XYS20070201,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sina3.txt)。

四天后,《北京娛樂信報》報道說:

“在《科學成就健康》中,學生物醫學出身的方舟子‘用科學說話’,指名道姓地揭露了二十多種常見虛假保健品的真相,如‘核酸營養品’、‘幹細胞美容’等。方舟子表示,對待假保健品、假藥泛濫,如果讀者能多了解一些生物醫學方面的科學知識,不輕信虛假浮誇的宣傳,那麼至少能夠做到自保,減少受騙上當、危及身體健康的機會。”(趙明宇:《方舟子炮轟虛假保健品 被人跟蹤收到恐嚇信》,2007年2月5日《北京娛樂信報》,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jiankang13.txt)。

2月11日,新語絲上發表《方舟子接受醫生專業網站丁香園專訪談〈科學成就健康〉》,其中方舟子說:

“從2000年起我開始所謂‘學術打假’以來,打擊假醫、假藥、假保健品就是一項主要內容,也是最受普通讀者歡迎的一項工作。因為我本人是學生物醫學出身的,所以對這方面的內容特別敏感。”(見: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dxy.txt)。

顯然,方舟子的這個“生物醫學出身”頭銜,是為了推銷那本靠抄襲拼湊而成的爛書而量體定製的。而這個“出身”一出世,就在互聯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啐向方舟子的吐沫,足以把他淹沒。比如,筆者在當年2月15日給《中國青年報》寫信說:

“幾天前,方舟子為了推銷自己的新書《科學成就健康》(其中包括那篇抄襲來的《現代藥物是怎麼開發出來的》),接受醫生專業網站丁香園專訪,採訪中,他宣稱‘我本人是學生物醫學出身的’。(《方舟子接受醫生專業網站丁香園專訪談〈科學成就健康〉》,新語絲網站2007年2月11日新到資料)。查方舟子1990年從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本科畢業,1995年從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專業是生物化學。在此之後,他從事了數年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學(或稱分子遺傳學)。在他的一生中,方舟子從來沒有發表過一篇關於生物醫學的論文。因此,他的這項學術履歷也是偽造的。”

也就是在網上眾人的口誅筆伐之下,方舟子這個“生物醫學出身”頃刻間灰飛煙滅了。2007年5月,在“陳蓉博客”《討論中醫》節目中,“憤怒主播”萬峰指着方舟子的鼻子問他:“你到底是生物醫學(出身)還是生物化學(出身)啊?”而方舟子只敢這麼回答:“生物和醫學是一家”。既然如此,是不是袁隆平先生也可以說自己是“生物醫學出身”呢?

到了2007年9月,方舟子在接受《IT時報》記者的採訪時,他只說自己是“一個接受過系統的生物學訓練,搞生物醫學研究出身的人,有生物醫學的專業知識”。(見《方舟子:我是網上挨罵最多的人》,XYS20070907,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ITtimes.txt)。顯然,他是在有意收回自己七個月前的那個“出身”說法。只不過是,即使是這個修正的說法也摻雜着大量的水分(下詳)。

三、方舟子做過“生物醫學研究”嗎?

眾所周知,無論從事何種科學研究,都需要掌握該學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比如說,一個植物學家如果不知道如何播種,一個分子生物學家如果從來就沒有培養過大腸桿菌,就會讓人感到奇怪。同樣的,搞生物醫學研究,也需要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而方舟子這個“生物醫學出身”,恰恰就在這一方面露了大怯。

1、方舟子做過動物細胞培養嗎?

我們知道,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體,而研究的層次可以是在分子水平,也可以是在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器官水平、甚至是針對一個個體。而在“生物醫學”基本訓練中,動物的細胞培養幾乎就是日常工作。而使用動物細胞做實驗,保存細胞株又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就是說,搞過生物醫學研究的人,大多搞過細胞培養;而搞過細胞培養的人,又幾乎都有保存細胞株的經驗。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這個經驗,大致可以斷定他沒有做過細胞培養,沒有受過最基本的“生物醫學”訓練。

那麼,如何來保存動物細胞呢?一般的方法是先把細胞離心沉澱,然後懸浮在特殊的液體中,然後逐漸冷卻,從4度到負20度到負80度,再到負196度(液氮)。這幾乎是世界學術界的通用方法。可是,在2005年5月4日,北京電視台播出了一個題為《肉身不腐與未來復活》的節目。在其中,方舟子說了這樣一段話:

“它採取的是快速冷凍技術,保存在非常低溫的條件在,零下一、兩百度。我們採取這種快速冷凍技術的話,就可以把細胞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如果細胞是緩慢地冷凍的話,細胞液結晶的時候,就會把細胞膜給弄破了,這個細胞就死掉了。如果快速冷凍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會讓細胞結構發生改變。所以這種快速冷凍技術在生物學上是應用得比較多的。我們以前做實驗的時候,經常用這種辦法來保存細菌。用一個菌株做完實驗以後,以後還要用,而且想長期保存下去,怎麼辦呢?就把它快速地冷凍,然後冷藏起來。一般保存細菌的話,是藏在零下70度。如果要更長久地保存的話,是保存在液氮裡頭,溫度就更低了。”(見: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roushenbufu.txt)。

顯然,這位“生物醫學出身”根本就沒有冷藏細胞株的經驗,否則的話,他就不會拿自己的“保存細菌”的經驗來說事了。(細菌與動物細胞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前者有細胞壁。因此,二者的保存方法不具可比性。)

本來,此事如果到此為止,人們對方生物醫學出身的根底還會將信將疑,不知深淺。可是,兩天后,有個ID是artichaut的人在讀書論壇上發帖子,針對方舟子上面的話質疑道:

“偶對這段話有些異議. 一般偶們凍存細胞,都是講究緩凍速溶的, 偶們凍細胞的時候加DMSO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讓降溫速率緩一些嗎?以前有一些麻煩的辦法讓細胞慢降溫,現在一般是先放在isopropanol里再放進 -80℃過夜,再放進液氮罐中.緩凍的目的恰恰是為了降低形成冰晶的風險,防止細胞遭到破壞.而溶起來則是要快,從液氮罐取出立馬就37℃水浴了.這在 current protocol裡面都是可以查到的.當然current protocol里也提到有的實驗室就是直接進液氮,也沒啥,偶只是說在理論和常規操作上我們還都是說‘緩凍’的.”(見:http://www.xys.org/forum/db/1/26/134.html)。

猜猜方生物醫學出身是怎麼回答的?他馬上google出來一篇四年前的科普文章《科學家的低溫夢想》當作證據。實際上,“Current protocol”是生物學實驗室中的必備書,屬於權威實驗方法典籍。而方生物醫學出身卻拿一篇來路不明的科普文章與之抗衡,其可笑程度就像是拿新語絲上的文章與《大英百科全書》對陣一樣。所以,artichaut答覆說:

“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同時將current protocol上的原文貼出。我相信current protocol應該比科普作家權威的多.而且緩凍確是常規操作,我以及我周圍的同學,凍細胞實際操作無不如此,而且復甦的都很好.”(見:http://www.xys.org/forum/db/1/26/141.html)。

方全才當然是不肯認輸的。他老着臉皮這樣嘲笑對方:

“我只是講了一點常識,很奇怪你會不懂。食物保鮮也是採用快速冷凍技術,原理一樣。”(見:http://www.xys.org/forum/db/1/26/138.html)。

假如方舟子有冷凍細胞的經驗,他還會說這樣的話嗎?所以說,方舟子這個“搞生物醫學研究出身的人”,實際上連最基本的“生物醫學”實驗都沒有做過。

2、方舟子做過白鼠解剖嗎?

除了做細胞培養之外,解剖白鼠也是“生物醫學研究”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宰殺、解剖過白鼠,他就缺乏最基本的“生物醫學”訓練。

一般來說,宰殺白鼠的方式是先用乙醚使白鼠昏迷過去,然後任意宰割。比較殘忍的方法就是直接殺生,或者在將白鼠的頸椎拉斷之後再宰割。凡是使用過乙醚方法的人,既不可能忘記乙醚的氣味,也都心中有數:能夠使體重只有20克左右的白鼠昏迷的乙醚用量大致有多少,並且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使白鼠昏迷過去。

話說到了2010年8月底,驚天動地的方舟子被錘案爆發。根據“方舟子妻”的網上報案,方舟子被兇手噴了辣椒水。可是,方舟子後來卻這樣說:

“只見一名男子突然竄到我面前,朝我的臉噴射氣霧,我聞到一股刺激性味道,頭暈腳軟,幾乎要倒下……。歹徒所用的噴霧,我一開始以為是辣椒水,後來與法醫探討,覺得應該是含乙醚成分的麻醉劑,我以前做動物解剖實驗用過乙醚,現在想起來就是那種味道。歹徒的計劃,是一人先用麻醉劑把我麻倒,另一人再用鐵錘置我死地,大概吸取了上次讓方玄昌逃脫的教訓。幸好我反應敏捷,跑得快,躲過一劫。”(方舟子:《我遭遇兩名歹徒襲擊的詳細經過》,XYS20100829,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attack.txt)。

一個“生物醫學出身”的人,竟然會把乙醚當作辣椒水?並且,他竟然會以為通過乙醚噴霧就能夠將一個“反應敏捷,跑得快”的大活人“麻倒”。更可笑的是,據後來的調查結果,方舟子被噴的竟然是辣椒水,並且是過期的辣椒水。我們且不去理睬方舟子的誠信問題——這個問題現在也沒有理睬的必要——,我們只需要問方生物醫學出身這樣一個問題:您聞到的乙醚氣味到底是哪裡來的呢?您真的知道乙醚的氣味嗎?

四、方舟子的“生物醫學”知識

其實,如果方舟子真的懂“生物醫學的專業知識”,只要他在普及這些知識時不出錯誤,不鬧笑話,他到底是不是“生物醫學出身”,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重要。中國不是有句話嗎:“英雄不問出處”。可惜的是,方舟子的“生物醫學的專業知識”,幾乎就等於零。(關於方舟子的細胞學、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知識,分別見筆者《科唬作家方舟子》第五章《從“人體革命”到革“核酸營養品”的命》、第十三章《不知道“臉紅”的方舟子》、第十四章《到底是蒙牛蒙人,還是方舟子蒙人?》。此處不再重複。)

1、方庸醫誤導國人

毫無疑問,不論是在現代生物學中,還是在“生物醫學”中,遺傳學都占據着重要的地位。說它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石,亦不過分。儘管方舟子曾經大言不慚地要把傳統遺傳學“還原”為分子遺傳學,認為“經典遺傳學事實上已被分子遺傳學取代”(見方舟子:《還原主義和整體主義述評》,XYS20001126,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volution/redu-holi.txt),可是,對“經典遺傳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遺傳率”,方舟子卻愛不釋手,不時把它拿出來炫耀自己的生物學根底。比如,他在2007年這麼說:

“很顯然,近視的發生深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這個影響究竟有多大呢?通過對孿生子進行比較,可以定量地估計出某種性狀的遺傳率。遺傳率的大小在0和1之間。如果人的視力差異完全是由遺傳差異引起的,遺傳率為1,如果與遺傳差異毫無關係,遺傳率為0。2001年英國研究者對226對同卵孿生成年人和280對異卵孿生成年人的研究表明,近視的遺傳率高達0.89,也就是說,近視主要受基因控制,與後天因素的關係不大。差不多同時丹麥研究者對53對同卵和61對異卵孿生成年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2004年,英國研究者進一步發現,有一個被稱為PAX6的基因可能與近視有關。

“這意味着如果你沒有近視基因,那麼不管你在多麼惡劣的條件下頻繁用眼,也不會得近視(雖然你的眼睛可能會有其他損傷)。而如果你有近視基因,那麼就會逐漸變近視,環境因素是不重要的。不過,基因的表達離不開環境因素的作用,某些環境因素(例如閱讀)可能是近視的誘因。調查表明受教育的程度與近視發生率存在相關性,在某些地方近視發生率逐代增加,都說明某些人在某些環境因素的刺激下,天生就比較容易得近視。”(方舟子:《當眼保健操成為傳統》,2007年4月25日《中國青年報》,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ingdian/myopia.txt)。

那麼,什麼是“遺傳率”呢?遺傳率(heritability,亦譯“遺傳力”)是遺傳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思路就是要確定生物中的哪些可變異的性狀(表現型)是由基因來決定的,因此是可以遺傳的。這個概念在人類行為中的濫用,即使是現在,也具有極大的爭議。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在使用這個概念進行研究時,至少要牢記這麼幾點:第一,遺傳率只是指一個特定群體內遺傳因素對性狀變異的影響,而不表明遺傳因素對某個個體的影響;第二,遺傳率只對特定的群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之下才有意義;第三,高遺傳率並不表明環境對這個性狀沒有重要的作用。(見:Jay Joseph. The Gene Illusion. Algora Publishing, 2004. pp138-141.)

簡言之,在使用“遺傳率”這個概念來解釋研究結果時,必須萬分小心。且看維基百科舉的一個例子:

“A population of Asians would contain individuals with genetics that code only for black hair. In this case, heritability is of course 0, since there is no variance in hair colour to analyse.”(在一個亞洲人群體中,所有的人都具有黑色頭髮基因。此時,由於頭髮的顏色沒有差異,因此它的遺傳率為零。)(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Heritability)。

眾所周知,頭髮的顏色是由基因來決定的。但是,由於群體的不同,其遺傳率卻可能是0。這還不能說明在使用這個概念時,應該萬分小心嗎?實際上,方舟子所援引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就特別指出:

“Heritability is population specific; our figure applies to this population of British women and could be different for other populations with different gene pools or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遺傳率是針對特定的群體而言。我們的結果只適用於英國女性的這個群體,而對於其他具有不同基因池和環境因素的群體,其結果可能不同。)(Hammond CJ, Snieder H, Gilbert CE, Spector TD. 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refractive error: the twin eye stud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 May;42:1232-1236)。

可是,大無畏的方生物醫學出身卻根據自己的大無知越俎代庖般地告訴國人:“如果你沒有近視基因,那麼不管你在多麼惡劣的條件下頻繁用眼,也不會得近視”。其實,這句話應該修改成這樣:

“如果你沒有羞恥心,那麼不管別人怎麼罵你,嘲笑你,你都會面不改色地繼續當你的科普作家來騙人、騙錢。”

2、方庸醫誤診達爾文

2006年11月1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方舟子的《達爾文得了什麼病》一文。筆者已經證明,這篇文章是抄襲自英國的一家醫學院學報(亦明:《方舟子四年前曾抄襲一家英國醫學院學報》)。在這篇抄來的文章中,方舟子說:

“最新的研究表明達爾文得的其實是一種當時不知道的疾病——全身性乳糖不耐症。……
英國卡的夫大學醫學院的兩位研究者仔細研究了達爾文的病情記錄,發現其症狀與全身性乳糖過敏一一吻合。達爾文通常是在飯後兩個小時開始發病,發病時間也與乳糖過敏相符。他們還發現,在達爾文的日常飲食中都含有牛奶、奶油等富含乳糖的食品,而達爾文病情好轉的時期則恰好是他碰巧沒有吃這些食品。另外,達爾文的親屬中也有幾個人有類似的病情,這也與乳糖不耐症通常是遺傳的這一點相符。”

假如誰用“全身性乳糖不耐症”來搜索互聯網,不論是百度還是谷歌,就會發現,搜索到的網頁幾乎全部來自方舟子的這篇文章。(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紀念達爾文》一文中,沿襲了方舟子的這一說法。見《科學文化評論》第6卷 第4期。)換句話說就是,方生物醫學出身硬是創造出了一個疾病名稱。我們當然知道,這是方庸醫對那篇英國醫學院學報文章的“直譯”:“systemic lactose intolerance”。據那篇文章的作者稱,這個名稱是他的首創(Campbell, AK. What Darwin missed. Astrophys Space Sci 2003; 285:571-585)。但是,在Pubmed數據庫中,至今沒有幾個人跟進,而都是使用“lactose intolerance”(乳糖不耐症)這個名稱。反倒是方生物醫學出身,以為這是什麼重大發現,因此一頭扎到人家的懷裡。

那麼,達爾文到底得的是不是“全身性乳糖不耐症”呢?白字秀才評論道:

“所謂乳糖不耐或乳糖過敏,就是有的人缺乏乳糖分解酶,人體小腸不能吸收乳糖,這樣乳糖就進入大腸,被大腸裡面的細菌分解發酵利用,分解成了酸,水以及二氧化碳等。那些酸,以及氣,是人腹部難受等,放放屁,最多是腹部漲,難受,有點噁心等。這些乳糖不耐受症和達爾文的疾病,有多少是相符的?

“乳糖不耐受症很容易被發現,因為這和特定的飲食關聯密切,很容易被發現。比如,本人,只有喝了牛奶才有那些現象,如果不喝牛奶,就沒有這些現象。很難想象,一個和特定飲食有關的疾病,幾十年都不能被發現。比如,本人來美國沒幾天,就知道喝牛奶會讓我不舒服了。而且,這個乳糖不耐受是可以被慢慢消除的,比如,我現在喝牛奶,就沒有剛來美國時喝牛奶那樣難受了。

“事實是,早就有人提出達爾文會不會得了乳糖不耐受症的說法。這個說法並不是象方肘子所說的,是什麼【最新的研究發現】;其次,乳糖過敏並不象庸醫方肘子說的那樣可怕。”(見:白字秀才:《笑看庸醫方是民如何給達爾文把脈看病》,2006年11月2日發表於《教育與學術》論壇,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f7660010005b3.html)。

是啊,達爾文曾被方舟子吹捧為“千年第一人”(見:《誰是千年第一人(討論合集)》,“新語絲之友”2000年1月存檔),可是,這位能夠從自己搜集的大量材料中總結出進化論的“千年第一人”,怎麼連自己吃什麼東西會導致身體不適都總結不出來呢?他怎麼竟然會連白字秀才都不如呢?確實,維基百科就這麼說:

“It [指食物過敏] has been proposed as the source of Darwin's illness, but the hypothesis is improbable, because, as with lactose intolerance, its temporal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food is easily established, and this was not always the case.”(有人認為達爾文的疾病是食物過敏造成的。這不太可能,因為與乳糖不耐症相似,這種因果關係很容易確立,並且,情況也不經常是如此。)(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Darwin%27s_health)。

顯然,不是達爾文不如白字秀才,而是方生物醫學出身為了騙稿費,就順手抄了一篇“小報”,把自己吹捧的“千年第一人”賤價拍賣了。

3、方庸醫坑害方粉絲

2007年5月26日,有人在新語絲讀書論壇發了個帖子說:

“今天跟朋友聊天聽說一種概率很小的悲劇,覺得女人生孩子也很危險,跟難產死亡無關,是關於血型的。說她一個朋友的太太要生孩子了,第一個是剖腹產,第二個也打算剖腹。可到了那天,她忽然想自然生產,就打算自然產。可生的時候,胎兒的血型跟她的不搭配,發生了臍帶血回流現象,產婦當場就停止了心跳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據說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為1/80萬。一個大活人就這麼一下沒了,小孩子倒是好的。”(見:http://www.xys.org/forum/db/2/45/163.html)。

兩年後,有一個人給方庸醫寫信求教:

“方老師,我B型血,我妻子O型血,醫院檢查我妻子抗B效價是1:512,這樣會導致懷孕時胚胎溶血死亡。醫院要給開中藥降到正常值1:64。請問方老師,我應該答應吃中藥麼?這種情況有西藥可以治療麼?”

看看方大夫的答覆:

“不必擔心,懷孕又不是輸血,夫妻血型差異不可能對胚胎造成任何影響,當然不可能有針對這種情況的西藥。這是國內不良醫院、中醫騙子為了騙錢搞出來的偽科學。如果在懷孕期間吃中藥,反而有可能對胚胎、胎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有必要吃中藥來防止胚胎溶血死亡嗎?(附方舟子回答)》,XYS20090530,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417.txt)。

對此,白字秀才評論道:

“其實,那位求醫問藥的人,如果聽從方庸醫的建議,他老婆的抗B效價不降下來,或採取治療手段的話,胎兒死亡或有問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真佩服方肘子的無恥和厚臉的程度,僅僅因為自己學過生物學,然後自己又宣稱‘醫學和生物學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就能把自己當作無所不知的醫生了.

“密切根州立大學的博士真神啊! ”(見: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48042)。

另一位網友“張生”說:

“在美國,由於普遍使用RhoGAM預防Rh不合的溶血,目前最常見的新生兒溶血原因是ABO血型不合,也就是孕婦為O,胎兒為A或者B(當然不可能是AB了)。在中國,由於Rh不合很少見,胎兒/新生兒溶血一大部分都是ABO不合引起的,雖然危及胎兒生命的比例不高,但新生兒黃疸是肯定會有的。醫院檢查抗B效價是產前檢查的一種進步,發現抗B提出預防措施是很正確的,雖然中藥預防效果如何我沒經驗,既然醫院有方子,估計是常規了。

“美國產前檢查也是常規查血型的,但西醫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只有監控胎兒,如果發現溶血太嚴重,危及胎兒生命,可以給胎兒輸血(宮內輸血,有一定危險),產後及時輸血和治療黃疸是主要辦法,重者可能要臨時換血。如果中醫有效,應該大力推廣。”(見: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48042,48072#msg-48072)。

確實,如果用“Pregnancy Complications”來搜索網絡,各大醫學網站都會講述一番孕婦與胎兒血型的關係。如“American Pregnancy Association”網站就這樣告訴孕婦:

“If you are Rh-negative, you may develop antibodies to an Rh-positive baby. If a small amount of the baby's blood mixes with your blood, which often happens, your body may respond as if it were allergic to the baby. Your body may make antibodies to the Rh antigens in the baby's blood. This means you have become sensitized and your antibodies can cross the placenta and attack your baby's blood. They break down the fetus's red blood cells and produce anemia (the blood has a low number of red blood cells). This condition is called hemolytic disease or hemolytic anemia. It can become severe enough to cause serious illness, brain damage, or even death in the fetus or newborn.”(如果你是Rh陰性,你可能產生對Rh陽性胎兒的抗體。假如胎兒的血液與你的血液相混——這是經常發生的——,你的身體會產生對胎兒的過敏反應。你的身體會產生針對胎兒Rh抗原的抗體。這些抗體會破壞胎兒的紅細胞,造成貧血。這種情況叫做溶血病,或溶血性貧血。它有時會嚴重到造成重要疾病,腦損傷,甚至胎兒或新生兒的死亡。(見:http://www.americanpregnancy.org/pregnancycomplications/rhfactor.html)。

顯然,方騙子的無知比“國內不良醫院、中醫騙子”對病人的危害要大得多,而他騙錢的方式也比“偽科學”要邪惡得多。

五、結論

從方舟子冒充“生物醫學出身”這件事,筆者總結出下面三點結論:

第一,只要能賺錢,方舟子什麼都敢干。也就是說,就像是對生物信息學一竅不通,他也敢冒充“生物信息學家”一樣,沒有受過任何醫學訓練的方舟子也同樣敢冒充“生物醫學出身”。可想而知,假如冒充“宇航員”能夠為他騙到錢,他也會去買一件偽劣的航天服穿在身上的。需要提及的是,方舟子冒充“生物醫學出身”之時,也恰恰是他製造“恐嚇信”騙局、吹噓自己是“中國科學的良心”之際。所以,方舟子實際上還可以在同一時間搞多重欺騙。

第二,對於方舟子來說,只要能騙到錢,不僅自己心中的偶像可以被他一腳踢開,就連病人的安危死活他都可以全然不顧。由此可見,在2007年左右,他真的是窮瘋了。難怪兩年後武漢法院執行了四萬塊錢,會讓他哭天搶地,痛不欲生。實際上,從2001年打出“生物信息學家”的招牌,到2007年蒙上“生物醫學出身”的面具,再到2010年脫褲子露股溝,我們可以看清方舟子人生軌跡的主要線索:為了錢,他不僅可以不要臉,也可以不要屁股,甚至不要命。對於這樣一個連自己都顧不上的人,那些向他求醫問診的病人又算得了什麼呢?

第三,任何人,特別是方舟子的敵人,哪怕有方舟子上述劣跡的一絲一毫蹤影,都會被方舟子追着不放,死纏到底的。由此可見,方舟子打假,除了報私仇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為自己連續不斷地造假保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有趣的是,就在得知方舟子冒充“生物醫學出身”的前一天,2007年2月10日,本人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

“方舟子假冒‘美國生物信息公司科學家’、假冒‘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都是有案可稽的。這比他揭露的陳曉寧、劉輝、楊傑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家被揭之後,都有羞恥感,不再敢拋頭露面,到處張揚。而我們的方英雄對自己的假冒身份被揭,毫無羞赧之色,一會上電視,一會上視頻,對國人的置疑,就是不正面回答。中國有句成語,叫做‘招搖撞騙’。這四個字,用在陳曉寧、劉輝、楊傑三人身上,都不合適,因為陳只是招搖,沒有撞騙,劉、楊只是撞騙,並沒有招搖。只有我們的方英雄,兼招搖、撞騙而有之。士之無恥,至此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老中醫師:《現在還支持方舟子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01302.shtml)。

現在看來,在方舟子的假冒簡歷之中,還要濃彩重筆地加上這麼一條:“生物醫學出身”。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央視評論:武漢大學解聘病危教授事件
2009: 培根沒有說“中國的四大發明”
2008: 三大汽車公司問題的徹底辦法
2008: aa88: 兩種不同的智慧:中國和西方
2007: 閒評最新的幹細胞新聞
2007: 跟着閒評
2005: 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
2005: 比楊振寧牛的二十世紀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