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閃電:美國教育真的一塌糊塗嗎?
送交者: 閃電 2011年12月26日00:58: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北大校長周其鳳在長沙市一中演講時表示“美國的教育一塌糊塗,他們的每一任總統都不懂得尊重人”,並認為 “中國的教育很成功”。

如果如此大師雲集、世界一流大學富集的美國教育都算“一塌糊塗”,那麼還有哪個國家的教育不是“一塌糊塗”?以此為標準,至今仍 “沒有一流大學”(北大前校長許智宏語)、“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之問)的中國教育,又將該是怎樣的“一塌糊塗”?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美國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有頭腦

在日本、韓國和中國變為世界工廠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州立大學和工程學院都側重於技能型的工程系科。但經濟發展促成了教育的全面轉型,目前美國服務業占GDP的85%以上,美國教育體系已經轉為側重通識教育,培養通才。也基於此,耶魯制定的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如果學生在大學從耶魯畢業後,在某一領域投入極深,而忽視更廣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機會,那將是耶魯的失敗。

產業結構升級絕對是受教育約束的。中國的教育則側重硬技術,由此產生的人才結構,使中國即使想實現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轉移也非常困難。從上幼兒園到讀研究生,中國教育一直強調死記硬背應對考試,強調看得見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學和工程幾乎被所有家長、老師所認同,這樣的教育體制使中國差不多也只能從事製造業。建立創新型社會必須側重思辨能力的培養,也必須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只看重硬技術、偏重訓練工程思維,這樣離開市場和人性的研究,難以建立價值。

為了支持以服務業為主的創新型社會,美國在小學、甚至是幼兒園時期,每年都會安排涉及科學、一般人文社會、語言方面的課程,每門課程完全由授課老師決定教材和內容。以人文社會課程為例,可能先是重點了解亞洲不同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然後是非洲、拉美等等。從幼兒園到小學,講的深度會慢慢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兩年就會繞着五大洲講一圈。但就是這種非常廣泛的了解,從小培養了美國孩子“全球化”的視野與思維。

在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自幼兒園開始就是教育的重點。具體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老師給孩子們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或辯論。其二是科學方法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這不僅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而且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選民做好思辨方法論的準備。而現在為止,我接觸的一些國內博士研究生、甚至科學家,從他們研究、思考和做論文的方法上,很難看出他們理解科學方法的本質。

美國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學會思辨,培養頭腦,避免被愚弄。思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聽到任何話都自然去懷疑、審視,然後去尋找證據證明這個話邏輯上、事實上或數據上是否站得住腳。這種習慣看起來簡單,但卻是培養自主思考非常重要的開端。同時,還能夠把思想表達得很清楚,給人以足夠的說服力。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產業結構升級、創新型國家建立等多方面願望和渴求迫切時,實現這種教育轉型尤其重要。(作者:陳志武)

中美教育的十個最大差異:究竟為誰而學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一、為誰而學:

美國教育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讓學生自己去想,想學什麼東西,因而學生一般學得主動、靈活、高興。而中國的教育總是要事先給學生做出細緻繁瑣的各種規定,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該怎麼學等等,中國的學生視學習為功利,因而習慣於應付,學習是家長、老師的事情,是為升官發財找工作而學,學得被動、教條、無奈。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二、育人目標:

美國不太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極其看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因而才會有美國白領不會算10減6等於幾貌似“可笑”的事情發生,他們覺得要趁孩子年齡小時抓緊培養創造性思維,而中國教育特別重視所謂的“雙基”,重在練“基本功”,不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美國的學生低分高能,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強企業,一般不願意接收中國學生,在他們看來,中國教育是培養知識的奴僕,而不是在“育人”。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三、課堂:

中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美國的教育善於給孩子一個啟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中國的課堂要舉手發言,美國的課堂鼓勵自由發言。中國的課堂如果對教師的結論不同意會遭受批評,而在美國的課堂上則受到表揚。中國的課堂講紀律,美國的課堂講人權。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四、師生關係:

在中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剛踏入學校就知道老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國教授也沒有什麼權威可談的。美國人不承認權威。中國孩子盲目崇拜老師,覺得老師總是對的,中國的老師喜歡保持威嚴,不苟言笑,美國老師很喜歡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關係。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五、考試制度:

美國的考試經常是開卷,孩子們一周內交卷即可,而中國的考試則如臨大敵,單人單桌,主監副監嚴防緊守。在中國,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於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補缺,以利於今後的發展。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六、班級人數:

中國雖明文規定每班不超過45人,但鄉鎮及縣級學校班級人數平均60人之多,法律並不能約束什麼。而在美國,一個班的人數不超過30人,31個人就屬於違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國人看重的是誠信----自我信譽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七、時間:

在一年中,中國中學生有8個月是上課時間,每天11個小時左右的在校時間。美國學生每年只有1000個小時左右。上學時間短、課業負擔少,這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時間還能讓孩子學習自己安排時間。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八、成績單:

成績在美國屬於“隱私”。老師給家長看成績單,他只給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績,不會公布全班的成績。在中國,行政部門會想方設法的公布學校成績。教師的考核也要看學生的升學率、優秀率。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樣的機制下長達12年之久,心理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九、教材:

美國的教材淺顯,對孩子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數學,導致許多的成年人離開計算機對數字就沒了概念,連日常生活的計算都成了難題,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們注重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材一味的強調夯實基礎,才導致機械重複的作業一堆堆,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十、課外生活:

中國一般不太允許小孩參加真正的社會活動。但在美國小學生一旦走進校門就開始真正參與社會活動了。美國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發參與,經費也是大家共同出資、共同尋求贊助。比如,8歲的孩子會幫人家清洗洗衣機,一次8美元,為別人演奏等等,把賺到的錢拿來搞活動。當然並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賺錢,也有很多是打義工的。美國讓小孩接觸社會環境的方式非常多,他們認為教育即生活。

美國教育部不管考試,不管升學,不管評估,不管具體教學,不管政治思想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美國直到1980年才有了正式的教育部。在這之前,聯邦政府中有一個叫“健康、教育和福利部”的部門,教育是它的一個分部。1979年10月17日,卡特總統簽署法令,將“教育部”與“健康和人道服務”分開。次年5月4日,教育部正式開始運作。教育部是所有內閣級部中最小的。1995年,雇員約5000人,與農業部的10萬雇員或國防部的80萬雇員相比,簡直不算什麼。當時美國有7000萬人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經費是500億美元,教育部的款項支配只占其中的8%,美國的大部分教育經費來自地方稅收。

1867年,美國曾設有一個類似教育部的機構,但壽命不長,一年後就降格成為一個“辦事處”。1979年設部,在此期間的111年中,美國不曾有過一個專管教育的“部”。聯邦政府沒有專門的教育部,不等於沒有管教育的政府部門,更不等於沒有教育。美國的教育是由公民社會主導,而不是由政府權力管理或管制的。美國教育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是19世紀初,當時根本就沒有教育部,變革是在州里由社會的自主、自治、自理力量推動的。

1837年,教育改革推動者曼恩(Horace Mann)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教育秘書,他走遍全州,到處演說,推動免費公立學校,讓原本在家學習的學生到學校,不光學習知識,而且學習公民習慣。1821年,紐約州Troy市的市民要求教育家愛瑪-威拉德(Emma Willard)建立第一所女子大學,到1872年在校學習的女生總數多達12000名。1837年,俄州的Oberlin學院成為美國第一所男女混合的大學。這所大學是“第二次覺醒運動”的長老會教士們創立的。1829年,豪威(Samuel Gridley Howe)建立了美國的第一所盲校。1930年代,哈佛和達特茅斯學院等長春藤大學開始招收黑人學生。

在美國,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是官僚,而是有社會抱負、公民理想的啟蒙者、知識精英、教育家。同時,民選的立法機構也發揮了很大作用。美國教育的重大政策都是在國會中推動的,如二戰後幫助退伍軍人入學的“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和1958年為加強國防科學(與蘇聯進行太空競爭)的“國防教育法案”。

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使得教育更注重社會公正,更重視弱勢群體。1965年通過的“中、小學教育法案”配合約翰遜總統提出的“向貧困宣戰”計劃,設立了一系列幫助經濟和文化弱勢兒童的教育計劃,國會為此立即撥款1億美元。福特總統期間(1974-1977),國會又通過“公共法94-142”,規定3至21歲的殘障兒童和成人必須能在“最不受限制的環境下”接受教育,並作出了許多具體規定。卡特總統期間(1977-1981)設立教育部,其職責就是落實公民權利的教育政策和為有關教育項目撥款。

一直到今天,美國教育部不管考試,不管升學,不管評估,不管具體教學,不管政治思想。它自述的功能只有短短的一句話:“設立與教育有關的聯邦資助項目、執行與私人和公民權利有關的聯邦法規。”這兩項工作都是服務性的,關繫到教育的兩個關鍵條件:錢和法規,尤其是與公民權利有關的法規。例如,大學前(K-12)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不能因為貧富、城鄉的差別有任何損害,入學機會應當公平,不允許入學分數線特別優待某地方的考生,學費資助標準應當公平,保障家長為子女選擇不同學校的權利(如K-12教育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家庭學校、私助公立(charter)學校,等等),維護教育中立,不能在學校進行宗教、政黨宣傳,等等。

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共和黨的總統競選一直以取消教育部為主要訴求,理由是聯邦政府無權干涉各州和社會的教育事務。里根於1980年競選總統時曾允諾要取消教育部,當選之後,由於民主黨多數的眾議院反對未能實現。1996年,共和黨的鮑勃-多爾在總統競選時,也承諾要取消教育部。2000年,共和黨的競選決策會議再次通過了取消教育部的決定。但小布什就任總統後並沒有延續這一政策,不僅是因為他重視發展教育,更因為這麼多年來,教育部推動公民權利和社會公正的工作已經得到了美國社會的認可。

美國的教育沒有優差生之分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我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學校就開始分尖子班,普通班和差生班。那個時候,在尖子班上學的我,總是不願意和那些所謂的普通和差生班的學生來往。當然,一方面是出於個人的原因,覺得自己有點瞧不上他們。另一方面就是來自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他們自然告訴我們,和差生在一起,只會讓你的學習成績下降。所以,尖子班的學生一般只會選擇和普通班學習好的學生來往,卻絕對不會和差生班的學生來往。

當然,上了高中也是如此,有快班,普通班和慢班之分。這也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來分的。每一次考試後都會有一個變動,考得好的學生自然被挑到快班或者是尖子班,而考得不好的學生就會落到普通班,甚至是慢班裡去。

我想,這大概是每一個有過受教經歷的中國學生都記憶深刻的事情。

那麼,在美國有沒有這種分班的情況或者是尖子班和差生班之分呢?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美國的教育會是一視同仁,也就是不管你學得好還是學得差,都會在一個班級,都會是同一個老師來代課的。可是,最後我發現,我錯了。原來,美國也會如中國那樣,會分快班和標準班。

大家看好了,美國分的是快班和標準班。除了這兩個外,沒有別的分班情況。

所謂的快班,就是那些學習能力較強,掌握知識較快的一些美國學生組成的。一般情況下,在這個班裡,經常會看到的是亞洲面孔,例如華人學生還有日本、韓國學生和印度學生。美國的學生也會許多因為天生聰明或者是後天非常刻苦學習而進入這個快班的。言下之意,就是教授傳授知識的速度會快,甚至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教二年級或者是更高年級的課程。而標準班裡的孩子,就是平常的孩子,智力不會有問題,學習也不會有問題,只不過就是平常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那就是,美國不會把後面的這個班級叫成是普通班,或者是後進班,而是叫做標準班!為什麼會叫做標準班?這完全是美國人出於對孩子們的尊重。他們認為,學習也會因人而不同,不同的學生在智力發育上也有區別,在對待同等知識的時候,也會有選擇性目的存在。因此,他們並不是歧視某一個孩子的智力有問題(通常情況下,如果孩子有學習障礙的話,會在他的檔案里有注出,這在他們入幼兒園的時候的智力測試中就已經做過這項工作了,請在相關的文章里查閱)。

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在我們中國,尖子班的學生要學的知識和要做的作業遠比普通班和差生班多的多,而且尖子班的同學壓力也很大,他們經常要進行考試,來證明他有資格留在這個尖子班裡。所以,往往尖子班的學生沒有玩耍的時間,也沒有做其他事的時間,一心地撲在學習上。但是在美國,快班學的知識和慢班學的知識是一樣的,而且他們面對的課業量還有作業量也是一樣的,老師不會額外給他們增加學業負擔。除非學校有特定的安排,比如要參加什麼競賽之前,給孩子們增加一些量的訓練。美國的快班和標準班一樣,遵守同樣的上課下課時間,並不會拖堂的占用孩子們的玩耍時間。只不過,他們學習的速度比標準快罷了。除此之外了,也沒有別人什麼特別之處。

其實分優差生班或許會有一定的好處,他在激勵差點的學生更加努力學習,而讓那些優等的學生再接再厲,繼續保持好成績。可是,相反一面的不良影響也會出現,身在差班的學生會因為成績差而導致自暴自棄,而在優班的學生會因為壓力大而產生心理等上面的不良後果。差,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也不是智力有問題的孩子。只是標準化的一個量化,並不應該把他們規劃到差的那個行列里中去。他們應該只是一群標準智商的孩子,既然是標準智商的孩子,就應該只規劃分到標準班裡去。如果到了差生班裡,是不是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歧視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剖析一下《YDX: 飛機為什麼能飛起來--
2010: 酒後幾個半句紀念中青年的毛澤東
2009: 魯肖航:外甥的耶魯之路
2009: 對《科學新聞》上兩篇文章的一點意見--
2008: aa88: 談“西方文化薰陶”
2008: 批判精神和國家出路
2007: 國內學術萎靡之源頭: 高校官本制 zz
2007: 南開大學近千學生砸車抗議,和警察衝突
2006: 笑死我了,幸好沒在中國拿博士
2006: 中國的學術、科技開發、創新問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