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者可能不了解,美國與加拿大的中學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不同,為將普通中學和職業教育融為一爐的綜合中學。特轉載此文,介紹綜合中學的來龍去脈。
西方中等教育綜合化:歷史與比較的視角
來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05期 作者:楊捷
中等教育綜合化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後,西歐各國在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動下,針對中等學校多軌制所帶來的弊端而改變中等教育結構的過程。具體措施就是取消或合併原有培養目標各異的中等教育機構,重組或建立統一的綜合中學,其目的是解決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以及推遲中學階段升學和就業的分化時間
公立中學是美國中等教育發展的劃時代的傑作。然而,這種學校自產生之日起就在升學和就業兩大功能之間搖擺不定。美國全國教育協會為此專門成立了“十人委員會”,研究中等學校的教育目標。該委員會於1893年正式提出:中學既是為了生活作準備,一也是為升人大學作準備; 設置統一的課程,擴大升人大學的渠道。這實際上強化了中學升學的功能,忽視了為學生就業作準備的目標。
進人20世紀後,隨着中學人學率的提高和生源的多元化,建立一種能夠整合中學雙重教育目標和彰顯現代社會民主思想的新型中學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18年,全國教育協會所屬的“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發表了著名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報告,首次提出“綜合中學”的概念,強調綜合中學不應是一個選擇機構,也不是大學的附屬機構,而是面向所有學生並為社會服務的學校,它“將所有課程包容在一個統一的組織之中”,是美國中等學校的標準類型。
該報告還指出,綜合中學可以克服其他形式中學的弊端,充分體現現代社會的民主思想,具有明顯的特點:(l)“職業教育的有效性”,“綜合中學能夠比特殊類型學校進行更有價值的分化教育,因為綜合中學有助於明智地選擇課程,在需要重新調整時有助於重新進行調整,提供在每種職業上取得真正成功所必須的更廣泛的接觸”;(2)“統一化”,“綜合中學是民主制度的原型……是對民主制度中的生活之自然的有價值的準備”;(3)“職業之外的目標”,“綜合中學比一些較小的特殊類型學校能更加有效得多地提供健康教育、有價值地使用閒暇的教育和家事教育”;(4)“就學方便性”;(5)“適應地方需要”;(6)“有效地組織綜合中學的課程”。可見,中學被確定為綜合性教育機構,為不同社會、文化和經濟群體服務,並通過不同的課程既滿足農業、商業、工業和家政方面的需要,又滿足升人大學的需要,同時又保留其綜合性和廣泛性的社會特點。綜合中學由此獲得蓬勃發展的契機,成為美國中等教育的主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中學教育目標發生了轉變,綜合中學面臨着許多困惑和挑戰。1959年,美國教育家科南特(J.B.Conant)在卡內基基金會的資助下,對美國中等教育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出版了《今日美國教育》一書,為新時期綜合中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認為,綜合中學“是按社區內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開設課程的中學”,它不同於以往專門性中學或職業中學,它把升學和就業的職能集中於一種教育機構,適應了學生的不同需要; 綜合中學還是“標誌美國社會特點的學校,並且可以說它之所以產生,是由於美國經濟史以及人們忠於機會和地位平等這些理想的結果; 綜合中學具有三種職能:“為所有學生提供社會未來公民的良好的普通教育;為大多數學生開設發展有用技能的選修課程; 很好的教育高材生掌握高級文理課程,特別是掌握外語和高等數學。” 所以,綜合中學不僅無需徹底改變,反而應該大力發展,因為“這種中學的對象是全體美國青年,無論他們是否自願,還是智力高下,都屬於綜合中學。從此,綜合中學在美國中等教育中確立毋庸置疑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