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焉能戏说 |
送交者: 王所长 2005年04月26日17:01:1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大学历史焉能“戏说” 王东林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家谱造史现象,诚可说只是乡间“腐儒”、“酸秀(才)”作为,不足为怪;可现如今,这种“现象”竟然时髦地流进了大学堂,真有点让人放嘴也笑不出来。
《庆典公告》说:“南昌大学溯源于1940年在泰和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当时学校设有生物系等若干系科;1949年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8年江西省创建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原南昌大学生物系等并入江西大学。” 应该说一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那场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了。
至于江西大学与江西师范学院的联系,只能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2年,江西省贯彻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省属一些高校和相关专业进行过一次调整。其时,江西体育学院被撤销,全部师生并入江西师院,成立体育系;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划归江西大学。
中正大学江西校友会是1988年11月1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在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社团组织,原南昌大学校友、前江西师大校长李树源教授任法人代表、会长,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任名誉会长,秘书处设在江西师范大学,是全国二十多个中正大学校友会和分会的总联络机构。自1953年以来,国立中正大学和国立南昌大学的校友均公认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为其母校,并与母校保持密切联系。江西师范大学不仅存有前期校友名册档案等资料,还珍藏了“国立中正大学关防”(大铜印)等大批重要文物。 先说“不必”。一校自有一校之历史。历史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嫁接”出来的,更不是伪造出来的。何况历史只能说明过去,而未来还得*自己去创造,去开拓。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老子祖上比人阔”的阿Q式表白,毕竟不能代替脚踏实地的发展。 次说“不智”。这在手段和效果两个方面都有体现。手段看是“伪造”、“戏说”,实在“欺世”;而“欺世”又建立在一个错误判断的基础上——以为世人皆浑,世人好欺,因而可以“掩耳盗名”(当然不排除“自欺”的成份在内)。从效果来说,首先是因“损人”而引起江西师大、江西农大广大师生员工和正大南大校友的迷惑不解进而是强烈不满。其次是“自损”而不觉。“国立南昌大学”于1953年10月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其时昔之“江大”还没有出生;1962年江西师院生物系划归江西大学,这是事实,如果以此为据,作一推理,作一“溯源”:江西大学生物系来自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国立南昌大学和国立中正大学;今之“昌大” 由昔之“江大”、“江工”合并而成;所以今之“昌大”具有“65周年的历史”,好像也说得过去。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以1962年江西师院派生的那一小枝(一个生物系),而改变整个“昌大”的血统和DNA(基因),贵校诞生于1958年的昔之“江大”、“江工”的而不能“把根留住”的“非生物全体院系们”将何以堪?就这一点来说,江西师大和江西农大其实应该高兴,因为你不仅可以说你们学校“历史悠久”,而且你们的细胞还生育了另一所足以光宗耀祖的“211工程大学”。 再说“不法”。一所学校历史的变更,也当通过一定的程序,你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原委,取得准允;你还应该看一看征集校友,盗用名义是否对相关单位构成侵权,以致产生法律上的冲突,一旦被告上法庭,很可能不好收拾;即使是按乡里习惯,民间风俗,你突然提出要“认祖归宗”,还应当看看人家是否认可,是否接纳,应该归哪枝哪房;至少也应该平等地友好地通一通声气,也省得劳心费力另起炉灶,一切从头做起。 最后说“不德”。伪造首先是学术良心的迷失,也有悖大学一贯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而且时机也很不合适,与时代的主旋律格格不入。省委省政府倡导树立江西人新形象,你却在“诚实守信”一点上马失前蹄;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平安社会,你却在“诚信友爱”的内涵上南辕北辙;在全社会反对学术腐败呼声正急,痛斥假文凭、假学历、假论文、假专著、假教授的声音不绝于耳的风头上,你却胆敢“顶风作案”,再弄出一招“假校史”的名堂来!
其实,稍稍冷静一下,再自问一句:一所连自己的历史都不敢正视,都可以伪造的大学,还有什么事情造不出来?面对世人,你还有多少公信力可以让人掂出分量?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我向“扩招”投降 | |
2004: | 杨振宁今天在人民大会堂演讲:归根的反 | |
2003: | 第一次美国大学面试经历 | |
2003: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
2002: | 怎样给“学术腐败”开药方 | |
2002: | 学术批评的学术规范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