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37)
各守其位、各尽其职
大自然不制造无用之物。朱熹指出:作为顿悟之另一种表述的“豁然贯通”,当我们进入其中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功能都被看的清清楚楚。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是李白的名句。有一个人,他最终让自己发出的声音“满洛城”,也就是影响了大众。影响大众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诗中这个人想要影响大众,他首先必须具备一些物质条件——譬如有一把玉笛,其次还必须具备一些主观条件——譬如吹奏笛子的技能,没有技能,我们甚至难以把笛子吹响;这个人想要影响大众,他还必须有相当的智慧,因为智慧,他选择在春天去吹笛子,如果是冬季,则人们通常会关闭门窗,自然就不容易受到笛声的影响了;因为智慧,他选择在有风的时候吹笛子——风有利于笛声的传播;因为智慧,他选择在黑夜(“暗”)时分去吹笛子——人们黑夜里最灵敏的感觉器官不是眼睛,而是耳朵,黑暗里的人容易受声音的影响。总之,李白此名句隐秘肯定了“影响大众”的价值。
在上面的分析文字中,原诗里的每一个字在整体中的地位和功能都被涉及到了。实话实说,一旦意识到“暗”、“春”和“风”这三个字在诗句中占据同样的地位、发挥同样的功能,我心中的喜悦是言之不尽的。
文学杰作之所以是杰作,部分地是因为其中没有任何废物,就像动物身上的组织和器官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日常语言里,废话不少,“废字”更多。高明的欣赏者难以容忍废话,历代有人认为七言诗的大多数其实可以删减为五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于杜牧此《清明》诗,有人将之删减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牧童杏花村”。对于《清明》诗这样的杰作,作出这样的“瘦身”却是不可取的,这里仅仅指出“遥指”对全诗是有意义的,也就是不应该被删除的。这个“欲断魂”的“行人”现在需要做的是进入一处酒家,但我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入任何酒家,这个行人进入酒家之前,就必须克服遥远的一段距离所造成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