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楚行客:中国当代教育盲点解析
送交者: 楚行客 2005年06月27日11:25:2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中国当代教育盲点解析

文/楚行客


培养你的孩子,让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他才会终身无悔。
——《圣经;箴言》


我是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所学校。我为这所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厚的待遇所吸引,辞去公职,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枫叶。转眼间,我的孩子已进入高三,我们一家已经习惯了大连的气候,习惯了枫叶学校这种国际化的生活环境。2004年寒假,我回老家探亲,免不了到过去工作过的学校去转一转,与老同事、老同学拉拉家常。当我们以教师兼家长的身份重聚的时候,讨论最多的自然是教育问题。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师都对中国教育充满迷茫甚至怨愤;而一些优秀教师、资深的教育管理者面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脸愁容,茫然不知所措。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些天来,我反复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我把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和精神状况与它的同龄人(过去的同学和儿时的玩伴)做比较;我把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情况同我过去的同事们作比较;我又把自己作为一名家长跟我同龄的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家长们作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从比较中深切感受到中国教育的危机,也发现了中国当代教育的几个盲点。这是身在公立学校的教师们、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家长们难以发现、或者虽有感触但体会绝对不会如此深刻的。因此,我把它形诸于文字,以就教于关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


一、功利主义导致的短视行为

如果你问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答案千篇一律就是读书。你再问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读书,答案依然千篇一律: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你进一步关注一下高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情景你就会发现,最热门的专业,大家总是一窝蜂跟着上,如果说有所顾忌和考虑的话,那就是分数和票子。分数不够当然不敢报好学校,而军事院校、农林水以及师范等所谓冷门的专业,也就成了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的“专利”。在此我想引用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北京学生的看法。我们是在加拿大进行教育考察时偶然遇见这位同学的,因为是同胞相见,所以特别亲切。当我们问及他出国前后的感受时,他回答说:“感受最深的是两点,出国前,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而现在,我的目标是为了自己有好的发展,有幸福的生活;出国前,我的一切都有父母和老师安排和管制,而现在,我可以自己说了算,但同时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

两相比较,我们在教育问题上的功利主义就十分突出了。看起来我们是目标明确,但这种强烈的短视的功利目标导致的是什么结果呢?我们的家长一天到晚为孩子担忧,只要孩子有一点点“差错”,家长就提心吊胆、怒火中烧。我们的老师们,一心只牵挂学生的成绩,成绩的好坏成了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校长双眼只盯着高考的指标,哪个学生能上线、能考上重点,他就是娇娇宝贝,哪个老师会搞考试辅导,他就是教学能手,是学校的功臣。在家长和老师们眼里,学生从来不是活生生的个体,而只是学习的机器,是达成考试目标的工具。

我有一位在重点中学做校长的同学,我向他询问办学的秘诀。他说,我们严把入学质量关,只要每年能招收一定数目够分数线的学生进来,完成高考指标就有了保证,再为优生开一开小灶,重点辅导辅导,每年有几十上百个全国重点,下一年的招生就又有了足够的砝码。他用放鸭子来做比方,鸭老板竹篙一扬,总有一些鸭子会跑到前面,他们就是北大清华的料子,你得花功夫看紧点,至于落到后面的学生,就只有让他们自生自灭了。好一个赶鸭子的老板,在这位校长的眼中,从来就没有单个的学生,他关心的仅仅只是跑在前面的那一群“鸭子”而已。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校长和由他们掌管的学校在中国不是绝无仅有而是比比皆是。

这样一种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化”、“批量化”和“标准化”特征。它分科目、按单元组织教学,按年级排序并由标准化考试为学生排定班级和课程。学生成批接受教育,有的学校单班人数达到和超过100,在时空、教材、进度、考评等多方面都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因素,而表现为高度的同一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育者安排决定,一切事实的过程均被简化成既定的文字(包括实验报告),一切理论都不是由学生主动构建,而是由教师和书本强加给学生,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教育过程就这样被固化为安装零部件的知识生产线。

在这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受到极大的束缚,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这就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的教育结果:一部分听话的孩子被雕塑成书呆子或知识库,而那些具有叛逆精神的学生责备目为不肖子,他们被排除在好学生的行列之外,有的甚至走向堕落。


二、攀比心理导致的求全责备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平均主义思想传统。在物质财富的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文化教育领域则表现为盲目攀比。一个村子里只要出了一个大学生,必然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跟上来。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当我们的家长怀着这样的心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悲剧就必然产生了。

在公立学校工作期间,我经常接待来访家长。他们开口就问:“我的孩子在班上多少名?”这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在班上如果是第一名,那就是出人头地、荣光无限;如果排名在后,哪怕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也令家长着急上火。我的孩子曾经寄住在我一个朋友家中。那两位家长对我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生活上的照顾真正是无微不至。但孩子却觉得很不自在。有一次,孩子在学校考试中获得班级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满怀喜悦地向他伯伯报喜。伯伯在听完孩子的成绩后语重心长地教训说:“还要努力呀,你看,在你们班上考第一,在年级呢?在重点中学呢?……”孩子是噙着泪水接受伯伯的教诲,内心里那成功的喜悦和奋斗的激情却被无情的浇灭。

其实,做家长的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有主见和追求,他们与父母的认识差距也越来越大,与父母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远。这时候,他们多么需要尊重和赏识啊,可是含蓄而又苛刻的家长们每看到的人家孩子的优点,总希望将这些优点移植到自己孩子身上,却不去考虑自己的孩子的身理和心理特征。望子成龙而又恨铁不成钢成为一种普遍的家长心态。

盲目攀比必然导致求全责备。因为家长们已经走入这样的误区:第一,你对孩子的评判标准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吗?所谓代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们思想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结果。第二,你对孩子的要求符合孩子的身理、心理和年龄特征吗?拔苗助长的故事人人会讲,不能拔苗助长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懂啊!第三,教育的真谛在于长善救失,不能欣赏孩子的长处,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孩子的短处,最终必然导致孩子的全面失败,当然也是教育的全面失败。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这是一则有名的教育格言。作为教师,我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准则,而且藉此获得了许多成功。但当我与一位十分优秀教师一起分析他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失败状况时,我吃惊地发现,他们在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恰恰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求全责备。为什么能够允许自己的学生犯错误,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有缺点呢?那位教师回答:“那是我自己的孩子呀,我怎么能容忍他犯那样低级的错误呢?”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教育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如果我们不把学生当学生,不把孩子当孩子,我们就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三、虚无主义导致的越俎代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每天都以新的面貌向人们致意,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不可回避的挑战。互联网的诞生,一方面把这个世界缩小到地球村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把一个无边无际地虚拟世界呈现到人们面前。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道德伦理等一系列领域的大融合与大解放。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对这一切采取了视而不见的虚无主义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老夫子的慨叹不幸在今天重演。由于做父母和老师的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代沟问题必然急剧恶化。这便是很多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困扰我们的原因。而有些问题,本来可以找到很好的解决途径的,也往往因为我们的虚无主义态度,而影响甚至阻碍了解决问题的进程。

比如“早恋问题”。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对此讳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如此发达的时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趋向早熟的现象,专家学者早有定论,但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教育就是迟迟跟不上来。我们还要用愚人政策来对待早已聪敏过头的孩子们。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吗?

再比如学生的发型与衣着。几乎所有学校都要统一校服和发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这种大一统的做法持反感态度。我们可不可以反思一下,难道穿一件有个性的衣服,留一个有个性的发型,这个学生就一定会道德品质败坏吗?

以上讲的是几个普遍的例子,还有一部分走极端的家长、老师和学校。我碰到不少这样的家长,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家长还在陪读,原因很简单,无外乎担心孩子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差,离开父母不能独立学习和生活。结果呢?越是照顾得多。孩子越不能进步,严重的甚至考上了大学、研究生 ,仍然离不开家长的和呵护。抱在怀里怕飞了,衔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们何时才能长大成人?拳拳父母之心令人怜惜又令人心寒。

在大连工作期间,我看到一批又一批日本和韩国的孩子们来中国求学,他们中间最小的只有五六岁,虽然也找了监护人,但绝对不会受到家长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所不到的限制。结果呢?两三个月下来,孩子们就能够生活自理了,至于语言的学习,那更是远远超过成人的水平。呆在中国超过一年的孩子,你甚至无法相信他是外国人。

要学会游泳,就难免尝试呛水的滋味。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哪一个不是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才挺起腰杆的? 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是不把这个本来不可缺少的锻炼机会交给孩子们,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对孩子的失望与责罚。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家长们无限的爱心在阻碍孩子们的成长,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


四、中国教育呼唤人本主义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体传记名曰《种树郭橐驼》。郭橐驼是一位驼背老者,以种树为业,名重京城。他所种之树“或徙移,无不活;且茂硕,早实以蕃”。有人问他有什么绝技,他回答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所谓顺木之天,就是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相信每一粒树种、每一棵树苗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质。惟其“顺木之天”,才能使这种潜质和天性得以正常发挥。

一棵树,只要扎根于大地,有阳光、水分和适量的养分,他就会茁壮成长。一只小鸟,做父母的只要喂到它长出能够飞翔的翅膀,它就会张开羽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树林和田野。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问题上的职责是什么?就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搭建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龚自珍先生的大声疾呼至今还响彻在天宇之间。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中国的孩子们从“病梅馆”中解放出来呢?

在这里我极力向大家推荐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因为它正是我们的教育中最缺少的东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 “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教育的职能就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反对将学生个人组织化,它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它努力于达成学生成为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是逃避抉择;而是完全自由地去设定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他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从短视的功利主义到盲目的横向攀比、求全责备,再到虚无主义、越俎代庖,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否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能够悬崖勒马,庶几可以改变目前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2005-2-20于金石滩校园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中国最优秀的省份排名
2004: 海外人才回流使印度成为技术创新热土
2003: 北大是在瞎搞,会被他们搞死
2003: 素质教育DIY——给中国的家长们
2002: 从三件真事看中美比较
2002: 留美人士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