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楚行客:中國當代教育盲點解析
送交者: 楚行客 2005年06月27日11:25:2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當代教育盲點解析

文/楚行客


培養你的孩子,讓他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樣他才會終身無悔。
——《聖經;箴言》


我是大連楓葉國際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這所學校。我為這所學校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優厚的待遇所吸引,辭去公職,帶着妻子和女兒來到楓葉。轉眼間,我的孩子已進入高三,我們一家已經習慣了大連的氣候,習慣了楓葉學校這種國際化的生活環境。2004年寒假,我回老家探親,免不了到過去工作過的學校去轉一轉,與老同事、老同學拉拉家常。當我們以教師兼家長的身份重聚的時候,討論最多的自然是教育問題。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公辦學校的教師都對中國教育充滿迷茫甚至怨憤;而一些優秀教師、資深的教育管理者面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也是一臉愁容,茫然不知所措。

有比較才有鑑別。這些天來,我反覆地做着這樣的工作:我把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和精神狀況與它的同齡人(過去的同學和兒時的玩伴)做比較;我把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工作情況同我過去的同事們作比較;我又把自己作為一名家長跟我同齡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家長們作比較。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我從比較中深切感受到中國教育的危機,也發現了中國當代教育的幾個盲點。這是身在公立學校的教師們、孩子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家長們難以發現、或者雖有感觸但體會絕對不會如此深刻的。因此,我把它形諸於文字,以就教於關心教育事業的有識之士。


一、功利主義導致的短視行為

如果你問中國的孩子為什麼要上學,答案千篇一律就是讀書。你再問家長為什麼送孩子上學讀書,答案依然千篇一律: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你進一步關注一下高三學生填報高考志願的情景你就會發現,最熱門的專業,大家總是一窩蜂跟着上,如果說有所顧忌和考慮的話,那就是分數和票子。分數不夠當然不敢報好學校,而軍事院校、農林水以及師範等所謂冷門的專業,也就成了那些家庭困難的孩子的“專利”。在此我想引用一位在加拿大留學的北京學生的看法。我們是在加拿大進行教育考察時偶然遇見這位同學的,因為是同胞相見,所以特別親切。當我們問及他出國前後的感受時,他回答說:“感受最深的是兩點,出國前,我唯一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而現在,我的目標是為了自己有好的發展,有幸福的生活;出國前,我的一切都有父母和老師安排和管制,而現在,我可以自己說了算,但同時也學會了對自己負責。”

兩相比較,我們在教育問題上的功利主義就十分突出了。看起來我們是目標明確,但這種強烈的短視的功利目標導致的是什麼結果呢?我們的家長一天到晚為孩子擔憂,只要孩子有一點點“差錯”,家長就提心弔膽、怒火中燒。我們的老師們,一心只牽掛學生的成績,成績的好壞成了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的校長雙眼只盯着高考的指標,哪個學生能上線、能考上重點,他就是嬌嬌寶貝,哪個老師會搞考試輔導,他就是教學能手,是學校的功臣。在家長和老師們眼裡,學生從來不是活生生的個體,而只是學習的機器,是達成考試目標的工具。

我有一位在重點中學做校長的同學,我向他詢問辦學的秘訣。他說,我們嚴把入學質量關,只要每年能招收一定數目夠分數線的學生進來,完成高考指標就有了保證,再為優生開一開小灶,重點輔導輔導,每年有幾十上百個全國重點,下一年的招生就又有了足夠的砝碼。他用放鴨子來做比方,鴨老闆竹篙一揚,總有一些鴨子會跑到前面,他們就是北大清華的料子,你得花功夫看緊點,至於落到後面的學生,就只有讓他們自生自滅了。好一個趕鴨子的老闆,在這位校長的眼中,從來就沒有單個的學生,他關心的僅僅只是跑在前面的那一群“鴨子”而已。更為可怕的是,這樣的校長和由他們掌管的學校在中國不是絕無僅有而是比比皆是。

這樣一種教育模式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體化”、“批量化”和“標準化”特徵。它分科目、按單元組織教學,按年級排序並由標準化考試為學生排定班級和課程。學生成批接受教育,有的學校單班人數達到和超過100,在時空、教材、進度、考評等多方面都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因素,而表現為高度的同一性。教學中一切都由教育者安排決定,一切事實的過程均被簡化成既定的文字(包括實驗報告),一切理論都不是由學生主動構建,而是由教師和書本強加給學生,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教育過程就這樣被固化為安裝零部件的知識生產線。

在這裡,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受到極大的束縛,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個性發展受到嚴重壓抑。這就必然會產生兩極分化的教育結果:一部分聽話的孩子被雕塑成書呆子或知識庫,而那些具有叛逆精神的學生責備目為不肖子,他們被排除在好學生的行列之外,有的甚至走向墮落。


二、攀比心理導致的求全責備

中國人有着深厚的平均主義思想傳統。在物質財富的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文化教育領域則表現為盲目攀比。一個村子裡只要出了一個大學生,必然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跟上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當我們的家長懷着這樣的心理來要求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悲劇就必然產生了。

在公立學校工作期間,我經常接待來訪家長。他們開口就問:“我的孩子在班上多少名?”這是一種普遍的思維模式,在班上如果是第一名,那就是出人頭地、榮光無限;如果排名在後,哪怕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也令家長着急上火。我的孩子曾經寄住在我一個朋友家中。那兩位家長對我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生活上的照顧真正是無微不至。但孩子卻覺得很不自在。有一次,孩子在學校考試中獲得班級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滿懷喜悅地向他伯伯報喜。伯伯在聽完孩子的成績後語重心長地教訓說:“還要努力呀,你看,在你們班上考第一,在年級呢?在重點中學呢?……”孩子是噙着淚水接受伯伯的教誨,內心裡那成功的喜悅和奮鬥的激情卻被無情的澆滅。

其實,做家長的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但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屬於自己個性的東西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有主見和追求,他們與父母的認識差距也越來越大,與父母心目中的理想目標越來越遠。這時候,他們多麼需要尊重和賞識啊,可是含蓄而又苛刻的家長們每看到的人家孩子的優點,總希望將這些優點移植到自己孩子身上,卻不去考慮自己的孩子的身理和心理特徵。望子成龍而又恨鐵不成鋼成為一種普遍的家長心態。

盲目攀比必然導致求全責備。因為家長們已經走入這樣的誤區:第一,你對孩子的評判標準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嗎?所謂代溝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們思想守舊不能與時俱進的結果。第二,你對孩子的要求符合孩子的身理、心理和年齡特徵嗎?拔苗助長的故事人人會講,不能拔苗助長的道理卻不是人人都懂啊!第三,教育的真諦在於長善救失,不能欣賞孩子的長處,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孩子的短處,最終必然導致孩子的全面失敗,當然也是教育的全面失敗。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這是一則有名的教育格言。作為教師,我一直以此作為自己的教育準則,而且藉此獲得了許多成功。但當我與一位十分優秀教師一起分析他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失敗狀況時,我吃驚地發現,他們在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恰恰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求全責備。為什麼能夠允許自己的學生犯錯誤,卻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有缺點呢?那位教師回答:“那是我自己的孩子呀,我怎麼能容忍他犯那樣低級的錯誤呢?”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教育需要一個平和的心態。如果我們不把學生當學生,不把孩子當孩子,我們就不能容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這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三、虛無主義導致的越俎代庖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每天都以新的面貌向人們致意,同時也向人們提出不可迴避的挑戰。互聯網的誕生,一方面把這個世界縮小到地球村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把一個無邊無際地虛擬世界呈現到人們面前。與之相適應的必然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道德倫理等一系列領域的大融合與大解放。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家長對這一切採取了視而不見的虛無主義態度。“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韓老夫子的慨嘆不幸在今天重演。由於做父母和老師的思想僵化,不能與時俱進,代溝問題必然急劇惡化。這便是很多本來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困擾我們的原因。而有些問題,本來可以找到很好的解決途徑的,也往往因為我們的虛無主義態度,而影響甚至阻礙了解決問題的進程。

比如“早戀問題”。幾乎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對此諱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在一個物質和精神生活如此發達的時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趨向早熟的現象,專家學者早有定論,但我們的生理和心理教育就是遲遲跟不上來。我們還要用愚人政策來對待早已聰敏過頭的孩子們。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再比如學生的髮型與衣着。幾乎所有學校都要統一校服和髮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這種大一統的做法持反感態度。我們可不可以反思一下,難道穿一件有個性的衣服,留一個有個性的髮型,這個學生就一定會道德品質敗壞嗎?

以上講的是幾個普遍的例子,還有一部分走極端的家長、老師和學校。我碰到不少這樣的家長,孩子已經上高中了,家長還在陪讀,原因很簡單,無外乎擔心孩子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差,離開父母不能獨立學習和生活。結果呢?越是照顧得多。孩子越不能進步,嚴重的甚至考上了大學、研究生 ,仍然離不開家長的和呵護。抱在懷裡怕飛了,銜在嘴裡怕化了,孩子們何時才能長大成人?拳拳父母之心令人憐惜又令人心寒。

在大連工作期間,我看到一批又一批日本和韓國的孩子們來中國求學,他們中間最小的只有五六歲,雖然也找了監護人,但絕對不會受到家長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無所不到的限制。結果呢?兩三個月下來,孩子們就能夠生活自理了,至於語言的學習,那更是遠遠超過成人的水平。呆在中國超過一年的孩子,你甚至無法相信他是外國人。

要學會游泳,就難免嘗試嗆水的滋味。回顧一下我們自己的成長曆程,哪一個不是在經歷了挫折和失敗之後才挺起腰杆的? 可是我們的家長就是不把這個本來不可缺少的鍛煉機會交給孩子們,最後的結果必然導致我們對孩子的失望與責罰。從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家長們無限的愛心在阻礙孩子們的成長,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


四、中國教育呼喚人本主義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篇寓言體傳記名曰《種樹郭橐駝》。郭橐駝是一位駝背老者,以種樹為業,名重京城。他所種之樹“或徙移,無不活;且茂碩,早實以蕃”。有人問他有什麼絕技,他回答說:“……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所謂順木之天,就是尊重樹木的本性、天性,相信每一粒樹種、每一棵樹苗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潛質。惟其“順木之天”,才能使這種潛質和天性得以正常發揮。

一棵樹,只要紮根於大地,有陽光、水分和適量的養分,他就會茁壯成長。一隻小鳥,做父母的只要餵到它長出能夠飛翔的翅膀,它就會張開羽翼,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樹林和田野。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教育問題上的職責是什麼?就是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搭建一個自由發揮的平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將人才。”龔自珍先生的大聲疾呼至今還響徹在天宇之間。可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把中國的孩子們從“病梅館”中解放出來呢?

在這裡我極力向大家推薦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因為它正是我們的教育中最缺少的東西。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長源於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格形成發展、擴充成熟的驅力。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就是“人對於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它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人格發展的關鍵就在於形成和發展正確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無條件的尊重和自尊。其中,無條件的尊重是自尊產生的基礎,因為只有別人對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會對自己有好感(自尊)。如果自我正常發展的條件得以滿足,那麼個體就能依據真實的自我而行動,就能真正實現自我的潛能,成為自我實現者或稱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潛能是自我實現的, “文化、環境、教育只是陽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種子”,自我潛能才是人性的種子。教育的職能就在於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使人類固有的優異潛能自動地得以實現。

人本主義重視的是教學的過程而不是教學的內容,重視的是教學的方法而不是教學的結果。強調教學的目標在於促進學習,因此學習並非教師以填鴨式嚴格強迫學生無助地、順從地學習枯燥乏味、瑣碎呆板、現學現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覺有趣和需要的知識。

人本主義教育的學生觀反對將學生個人組織化,它期待學生個人能成為教育的中心,它努力於達成學生成為一個抉擇的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是逃避抉擇;而是完全自由地去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人本主義教育的學生觀認為,應當“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獨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為授予某些東西的物體”。

人本主義大師羅傑斯對傳統教育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認為,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可以通過講演、考試甚至嘲弄等方式來支配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是權力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服從者”。因此,他主張廢除“教師”這一角色,代之以“學習的促進者”。

羅傑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倡導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有意義的自由學習”,突出情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種以知情協調活動為主線、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的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自我”完善為核心,強調人際關係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都維繫於課堂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引向學生,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體,從而促進了個別化教學運動的發展。

反觀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從短視的功利主義到盲目的橫向攀比、求全責備,再到虛無主義、越俎代庖,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否定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忽視學生的個性特徵,如果我們能夠懸崖勒馬,庶幾可以改變目前這種“萬馬齊喑”的局面。


2005-2-20於金石灘校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中國最優秀的省份排名
2004: 海外人才回流使印度成為技術創新熱土
2003: 北大是在瞎搞,會被他們搞死
2003: 素質教育DIY——給中國的家長們
2002: 從三件真事看中美比較
2002: 留美人士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