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关于读书的那点事
送交者: 老地雷 2018年04月18日21:07:0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下面是我小弟最近在他朋友圈发的文章,关于他的读书心得。我看了很喜欢。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转发在此,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关于读书的那点事

作者:上海画廊老大

4/16/2018 

(写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前)



前几天看到发布的TOP500书单,公司的罗MM(他其实是个帅小伙)在微信圈晒了出来,我看了两遍,有一些重复了,比如《1984》重复了3遍,同时有一版本《1984》和《动物庄园》是合集,尽管如此,瑕不掩瑜,这还是一份不错的书单。

 

我忽然觉得自己落伍了,很多书我没有读过。我没有资格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在大都会图书馆发出原来我那么多书不用读之类的感慨。于是,我盘点一下,大概读过书单中的106部,还不到三分之一,令人汗颜。但是,我仍然晒出了我的书单。没想到一个平常的帖子引来了那么大的阅读量,还有好多人留言,甚至有朋友私信询问一些读书的问题。想想还是用周末的空闲跟大家聊聊自己读书的那点事。

 

我是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酷爱读书和藏书的,尽管我不认为他读书的水平有多高,尽管我跟他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得承认,至少在读书这个问题上,我得感谢他,他养成了我的阅读习惯。

 

我很小的时候就被逼着读书背书,从唐宋诗词到经典美文,甚至当时的学生范文,每周都有背诵功课的。那时候,父亲下放在一个农村小学教书,每周甚至两周才能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要检查我的背书情况。结果当然是我时常背不出,于是挨罚也是常有的事情。不过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那件事是,某一天我背诵唐诗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他狠狠揍了一顿,他说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我死不服气,告诉他这个出处在某个绿色封面的《唐诗别裁集》的下面注解里。母亲是做幼儿教育的,她跟我父亲说你教育孩子也要让他服气才是,他们翻出了那本书,当然我没错,但是已经挨了一顿揍,结果不了了之。

 

这件事,对我一生都有影响,书有很多版本,尤其是古书,加上我们现在的猖獗的盗版,所以,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本著作,都可能存在不同版本,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别人错了,也许自己错了,也许大家都没错。前几天偶然看到经典咏流传,康震在那里说,李白的《静夜思》现在的通行本是明朝以后才有的,李白原文不是那样。这也是不太妥当的一句话。你怎么证明李白当时不是这样呢?因为明朝以前的版本不是?这不能说明问题,因为也许更早的版本或者李白原文就是那样也难说。我无意否认康震,他应该比我有学问,起码看起来是这样。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流行的节目当中起码不应该这么表述,否则,今后听到看到这个节目的观众就会认为李白原文不是现在这个版本。

 

 

这是题外话。因为小时候我被父亲逼得读了比同学多的书,所以,我小学升初中,作文得了满分,我记得那篇作文题目是《他的进步比我快》,这篇文章受到了当时省靖中毛益群先生的击掌好评,后来,到了高中,毛先生是我的语文老师。到了初中,我因为黄疸肝炎被迫休学一年。那些日子本身是很难过的,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还很差,所以我既不能去看望小伙伴,小伙伴们也只能偶然远距离来看看我,时间长了,来得就少了。我感谢父母,在那段时间给我订阅了37种期刊,几乎每天我都可以躺在床上与书为伴,记忆深刻的是《人民文学》、《小说月刊》、《少年文艺》等等,当时的伤痕文学和每年的获奖小说我几乎都读过,大学的时候遇到梁晓声先生,我还跟他谈起了《今夜有暴风雪》那篇小说。那段日子对我一生是有帮助的。只是可怜的父母本来收入就很少,全部的一点家当都被我的书和看病花掉了。

 

再后来,我进高中了,被父亲逼着读书的状况还是继续,但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课外书,当时我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都还不是书,只是杂志,每天被迷住,连上课也偷偷在桌肚子的抽屉里看,也时常被老师抓现行。这些书,当时是被父亲反对的,所以,可见很多东西限于人的认知水平一时不被人认识也是常事。

 

我比较自豪的是在初高中的时候,就背着父亲读了一些比较深奥的书,比如当时他让我看《傅雷家书》,我很有兴趣,于是,我自己找来了丹纳的《艺术哲学》和记不得作者是谁的《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文学评传》。虽然读不太懂,但是,对于我文学和艺术的启蒙是有帮助的。

 

高考我虽然成绩并不太好,但是我幸运的是高考作文满分,那年高考作文是《给光明日报一封信》。这篇作文据说是被作为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点作为满分范文标准的,在很多媒体上发表过,也被多个所谓的范文集收录过。阅卷者在点评中说了遗憾错了一个字,纹乱应为紊乱,对于这点我并不接受,第一我知道并且在写作的时候先写紊乱,然后改为了纹乱,第二,阅卷者并不明白我要表达的乱的意思。

 

后来我进了公安大学,说实话,那所学校是很晚才改为本科的,原来是中央人民公安学院,也曾经叫做中央政法干校,当时那个学校没有太好的学术氛围,至少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学术研究还比较初级。所以,当时很多同学主要把经历放在了散打拳击柔道驾驶和射击上了。年轻时候的我,当然对此也很热衷,但是因为高中参加百米和跳远比赛,成绩还不错,有一次意外造成了腰部运动损伤,所以大学阶段我已经开始回避运动了,这也形成了我今天的健康观念生命在于不动,我的理由很简单,你看看那些著名的文史哲学者都是长寿的,季羡林、周有光、冰心、杨绛、文怀沙等等等等,都是不动的,都长命百岁,钱钟书先生80多岁去世,跟他们比就算英年早逝,是让人遗憾的。

 

那是中国开放的一个时期,但是,从各种书中看到的起码是这样的迹象。我记得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时候升学率很低,所以,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很多人家坐在家门口小桌子上吃饭,收音机里不是《英语九百句》就是《日语》,我也跟着学了两天日语,但是,当平假名和片假名还没有背熟我就放弃了。不管如何,那是一个充满着对科学对文化渴望的年代。

 

到了大学,看到那样的读书气氛,我是不满意的,学校虽然是军事化管理,但是,其实并不是多么严厉,所以,我有机会翘课,那时我进了大学的学生会,有一个独立的广播站编辑室,虽然那时还是使用电子管的功放,播音器材很简陋,也没有很好的隔音条件,播音的时候只能在门口亮一盏红灯以提示过道里的师生正在播音,但是,我喜欢那里,因为那是我可以自由阅读的地方。很多年以后,这个爱学习的整个社会风气变了,一切朝钱看了,很多人在聊天的时候说他大学没读书,整天泡妞,只要考前准备一两天就行的时候,我忽然感到自卑,我怎么那么傻呀,那段时候读了那么多书,什么也没有玩到?但是,到了今天我很庆幸,我大学没有浪费过很多的读书时间,也很庆幸遇到了几位很好的师长,我大学的两位团委书记,现在他们都是大领导了,当时他们给了我很多纵容,从来没有约束过我自由地在广播站读书学习。此外,他们还安排了很多当时的名流来做讲座,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梁晓声、铁成、年维泗、樊纲等等几十位至今还耳熟能详的大家、名家到学校做讲座,我记得每次到了周三,作为广播站主要负责人的我都要去为了这些大家名家的讲座布置会场课堂,每个周三的晚上,阶梯教室灯火通明,人满为患。那段时间,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等出版的经典名著成了我最好的伙伴,书单当中的兹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光荣与梦想》、《国富论》都是那时候阅读的。我比较骄傲的一个桥段是,很多年以后我无意当中在《读者》的首页上看到我大学的同班同学写了一篇文章,读《小的是美好的》,那大概已经是2004年或者2005年的事情了,可是,这本书我确实阅读要比他早了20年。

 

再后来,整个社会风气变了,我也随波逐流,放弃了读书。一直到2004年,我才开始重新回到了书斋。书,这个人类的永远的朋友终于再一次回到了我的生活当中。那时我比较任性,几乎除了工作以外的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二十四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结束,几乎翻过两遍,尤其是《宋史》,当时我对苏东坡和王安石很感兴趣,所以,前后看了三遍,准备写他们之间的一些事情,突然《解放日报》连载了某人的《帝国政界往事》,让我戛然而止。那些日子,我的阅读量很大,阅读面也很广,虽然偏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也涉猎西方经典著作,但是,西方经典著作更多的还是大学阶段阅读的,比如黑格尔、康德、尼采等等,包括《资本论》等等。书是读了,但是很多书囫囵吞枣,不知其然和其所以然。但是,读书终归是对人生有益的,很多时候,无用为用。为了配合我学习中国历史,我几乎找来了吕思勉的所有能够买到的专著,还专门跑了一趟常州的吕思勉故居。我买来了钱穆的几乎能买到全部著作,有一些买不到原著,我干脆就下载电子书,打印出来阅读,这样可以做笔记。这事情我得感谢一位朋友,他是网络高手,可以破解很多软件,帮我省了不少钱和时间。当时他在做电子书的编目,他是工科男,社会科学的书他当然要读的少很多,于是他常常要去查作者背景、写作时间以及某本书的编目归类,他一边做一遍发出声音,仿佛跟电脑语音问答,我就在旁边回答他,让他效率提高很多。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到底读了多少书,我口出狂言,这些书我全部读过,甚至当面背诵给他听他正在编目的部分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从此以后,他对我的阅读量深有体会,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类似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度娘,而是问我了。

 

当然,那几年我还要感谢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21世纪经典名著系列和大学系列。他们重新打开了我的阅读视线和思想空间。那段时候,为了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我翻出了《古文观止》和《唐宋诗词鉴赏》,每天背诵,《古文观止》222篇背了66篇,《唐宋诗词》大几百首,不过,我惭愧的是我赶不上我另外一位姜姓朋友,他的唐宋诗词熟读程度远远超过我,我记得他当时每天口袋里都放着抄好唐宋诗词的小纸条,每次交流的时候,他都熟背,我猜测他大概能够背出两三千首,我实在服了他。不知道他最近有没有更大的进步。

 

读书总是让人收益的。这几年我开始经营画廊,做艺术品基金,也做一些鉴定工作。我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过去的阅读。因为单一的书画技法仅仅只是书画艺术的一个很小的技术,功夫在阅读,这是事实。所以我不断跟我艺术圈的朋友们说,要加强阅读,你的阅读量有多高,那么你在艺术上的成就才会有多深。真正的大艺术家,没有不读书的,甚至没有不是学者的,你看吴湖帆、谢稚柳、徐悲鸿,哪个不是学问大家呢?

 

有朋友私信问我,最感动的书能否介绍给他们。说实话,蛮难的,书也很个性,阅读更是如此。但是,总还是有一些特别感动我的东西,比如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谢咏的《逝去的年代》、岳南的《南渡北归》、杨绛的《洗澡》和《我们仨》、《红与黑》、《罪与罚》,还有前两年刚刚看的小说《自由》。去年底的那场大雪以后,我从南京绕道扬州,去看望画家李翔先生,在他的画室里面读到了他的画作《郊外》和《界域》两个系列,沉默半天,因为我感受到了古拉格骨子里的阴冷,于是我决定做他的艺术经纪,希望把他的作品和他要表达的东西带给大家。于是,我策划了最近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的《看得文化2018年度艺术展》,说句题外话,看得文化的缘起也正在于我前几年的阅读。我以为了才能得到、才能得道,不管是读书还是读画,都是这样。

 

再说一句题外话,关于藏书的。我父亲就是一个酷爱藏书的老人,他的微薄的收入几乎都用在藏书上了。家里堆满了书,估计他留给这个我们的只有这些全部的图书了。这几年我也开始买一些书藏一些书,看到一些老人的签名本,我总是果断买下,这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马上就是4.23世界读书日了,拉拉杂杂写下这些东西,完全不是炫耀,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提示,给朋友一个提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会让我们增加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很多朋友。我还想到了一位老人的那句话我们都老了,不中用了,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但是终究是你们的。当时,我就在那里。

 

谨以此文送给我的朋友和粉丝们。这个世界终究是你们的,是我们后面的所有年轻人的,他们也要通过读书了解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前人。

 

 








 


 

 

 



qrcode.bmp


喜欢他的文字的朋友请扫下面的二维码加他的微信公众号 “上海画廊老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7: 彭运生解《庄子》(3)
2017: 转帖应征问讯及各种其它回应--等待中
2016: 理释人:“理釋人”来为您理釋“我”
2016: 总统的“热线连接”。
2015: 可变光速问题
2015: 点评中军大作“思维创新的哲学理解"(下
2014: 大陆黑司法不公正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2014: 复活节
2013: 侨办的侨务政策错在哪里?(一)(二)
2013: 文革第一图:联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