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人性邏輯1. 從“實然”角度看“人性”的“邏輯”
送交者: luis 2022年05月15日17:24:1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1. 從“實然”角度看“人性”的“邏輯”

 

終於進入個人歷史的新階段了,時間大把富餘,可掐指一算,好像也沒剩下多少,於是盤算着寫它幾個系列的隨筆,用比較接地氣的三俗文字,把這輩子瞎琢磨的一些東西,相對成系統地記下來。有人看,固然好,沒人看呢,就算敝帚自珍吧,自己給自己留點痕跡,也不至於白活了那麼多天。

 

“人性”是怎麼回事,有沒有自己的“邏輯”?這個問題明顯是思考人生的第一步。所以呢,在各個系列的隨筆里,本系列也當仁不讓,一點不謙虛地自居首位。畢竟,要是不先把最普遍的人性邏輯整明白了,其他系列想解答人生各方面的具體問題,很難講出個子丑寅卯來,不是?

 

當然嘍,這也是個有名的老大難,特別難纏。古往今來那麼些大師,或多或少,都討論過人性的問題,發表了各種高論,但直到現在,不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達成多少共識嘛。考慮到這一點,俺老漢自然沒那個雄心,想在這個問題上一錘定音,只準備提出某些一孔之見,很陋很膚淺的那種,嗯哼。

 

與前人的高論比,這些一孔之見有什麼不同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只從“實然”角度入手,不帶“應然”的考慮,單純考察人性“是”怎樣的,而把人性“應當”怎樣的問題,留給其他系列(特別是“正義啟明”的系列)去對付。

 

“實然”和“應然”的區別,又在哪裡呢?不誇張地說,以往討論人生的價值,遇到的所有麻煩,或多或少,都和沒能把二者分開有點關係。現在的問題是,開篇就想澄清它倆的異同,以及彼此關聯的細節,幾乎不大可能,因而只能勉為其難,簡單解釋一下,要等到“求知愛智”的系列,才能加以具體辨析。

 

所以哈,各位看了本貼,要是還不明白,不必在意,因為後面談到具體問題時,還會不怕囉嗦,反覆通過各種例子,解釋它們的關係。一回生兩回熟,看得多了,就會慢慢清楚,“實然”和“應然”是怎麼回事了。

 

簡單說來,“實然(as it is)”是指沒有任何“非認知”的考慮,只從“認知”視角出發,單純描述事實的維度,像這朵玫瑰花長什麼樣,那個道德規範有哪些內容,你這樣說是不是符合事實,他那道題錯了要不要改過來,等等。一句話:“實然”維度就是純認知的維度,又叫“非認知價值中立”的認知維度。

 

相比之下,“應然(as it ought to be)”就不是純認知的了,而是或多或少,摻雜着“非認知”的因素,帶有“道德”“實利”“信仰”“炫美”方面的考慮,像這朵玫瑰花美不美,那個道德規範應不應當肯定,你這樣做能不能賺到錢,他要不要皈依基督宗教,等等。一句話:“應然”維度就是不純粹的認知維度,又叫“非認知價值不中立”的認知維度。

 

比方說哈,以往的哲學家,無論中外,談到人性的時候,都會給個評判,或者說它是善的(“性善論”),或者說它是惡的(“性惡論”)。說它善的呢,又會提出一些訴求,要人們照着辦,不然就不算“人”,只是“禽獸”。說它惡的呢,同樣會提出一些訴求,要人們改過,不然也不算“人”,只是“禽獸”……像這些說法,就是應然的,不是實然的,源於這些哲學家在道德、實利、信仰、炫美方面的“非認知”立場——又叫“規範性normative)”立場。

 

最典型的例子,非咱儒家的孟軻和荀況莫屬了。孟軻主張“人性善”,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了父慈子孝、君惠臣忠這些個“良知良能”,所以“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荀況主張“人性惡”,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了好利疾惡、聲色犬馬這些個“耳目之欲”,所以要通過“善者偽也”的努力,矯正過來。

 

更好玩的是,儘管他倆說的“性”本不是一回事,可不僅當初爭得死去活來,後來儒生們也很上勁,一直七嘴八舌,想在儒家內部達成某種共識,卻好像沒察覺到,這樣子的“性善性惡之爭”,純屬風馬牛不相及,不可能得出什麼結論。

 

西方學界不像這樣子錯亂,但造成的理論混淆,一點也不遜色。像神學家奧古斯丁,想回答那個回答不了的難題:全善的上帝怎麼造了個罪惡的世界”,於是就把基督宗教的立場引進來了,認為人是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不聽上帝的話,居然去追求壞惡的東西,才犯了原罪,墮落下去的。結果把後來搞哲學的一幫子人,也帶到溝里了,紛紛主張:意志既然“自由”,那它就是既可能趨於好,也可能趨於壞的,最終落了個兩千年的精神分裂,到現在還不自知……

 

這些教訓太沉重了,所以淺人才痛下決心,只在實然維度上琢磨人性“是”怎樣的,不在應然維度上號召人性“應當”怎樣。拿儒家的例子說,無論實利領域的聲色犬馬,還是道德領域的慈孝惠忠,俺老漢都不會按照任何規範性的標準,評判它們是好是壞,也不會要求人們打壓哪個,發揚哪個,而僅僅打算從理論上說清楚,現實中的人們,是遵循怎樣的“邏輯”,展開這些“人性”的。

 

再拿奧古斯丁來說,後面講“趨好避壞”的人性邏輯,就不是依據他的模式,主張人人都應當按照淺人的偏好,趨於淺人喜歡的好東西,避免淺人反感的壞東西,不然就沒有人性,連禽獸都不如了。恰恰相反,本系列這樣子講,意思只是說:不管是誰,活在世上,都會趨於他自己認為的好東西,避免他自己認為的壞東西。不好意思哦,禽獸也是如此。所以哈,你要是不去趨於你自己認為的好東西,不去避免你自己認為的壞東西,真的就連禽獸都不如了,不是?

 

不用說,和大家一樣,生活中的俺老漢,也有自己的各種立場;在道德方面,尤其想保守先秦墨翟的傳統,堅持“不可害人—尊重人權”的底線,並把這種立場叫作正當(人權)自由主義(right freedomism)”,或是“自由一元主義(freedomonism)”,藉以和當前西方那些打着“liberalism的旗號,其實屬於等主義(egalitarianism或“多元主義(pluralism的思潮劃清界線。

 

可是吧,除了一不留神,偶爾冒出來的冷嘲反諷外,本系列將把這些應然的立場統統懸置起來,不帶個人的任何偏好成見,僅僅抱着“非認知價值中立”的態度,單純描述人性邏輯的方方面面。哪怕談到了某些“坑人害人—侵犯人權”的事例,也只限於解釋它們的運行機制,說明人性邏輯是怎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不會義憤填膺,對它們做出規範性的譴責和批判。

 

另外要說上兩句的,是“邏輯”這個詞。無論中外,也無論學界,還是普通人,往往更看重它的“因果”一面,文言又叫“因果邏輯”:事實之間的前因後果,只要有了“確定性”或“必然性”的關聯,就被說成是“合乎邏輯”的。廣義上的“人性邏輯”,也有這層意思,想要說明人性的各要素之間,存在怎樣嚴絲合縫的因果鏈條,一環扣一環那樣子。

 

不過哈,俺老漢更看重的,還是它的“語義”一面,俗話或曰“語義邏輯”:用來描述人性各要素的字詞之間,語義上也有“必然性”或“確定性”的關聯。嚴格說來,狹義的這一面,才是“邏輯”有別於“規律”,不可混為一談的地方:少了這一面的話,哪怕因果鏈條再嚴絲合縫,只能叫“規律”,很難算“邏輯”。

 

有鑑於此,接下來的討論將設定一個原點,然後再從它出發,憑藉同義反覆的語義分析,順水推舟地演繹出整個系列,努力讓“人性”通體蘊含着“邏輯”。

 

最後提醒一下:各系列裡,“俺老漢”(這個詞屬於淺人的原創)和“淺人”(這個詞源於儒生的貢獻,用“淺”這個字,揭示了俺老漢的絕對有限),都是特指筆者自己。相比之下,“我”字則是泛指隨便哪個人,方便舉例子的時候,與同樣泛指的“你”和“他”並提。

 

順帶聲明一點:各系列的內容,不少已經發在刊物上了,這裡一併謝過各家雜誌。當然嘍,要是觀點和表述上不一致,還是以新出爐的帖子為準。問題在於,現在用通俗的大白話重新說一遍的時候,淺人經常發現,以前分散寫成的學術論文,有許多模糊籠統,扭曲錯謬,前後不自洽的地方,被文縐縐的拗口概念蓋住了,所以要在口語化的隨筆里,對自己來點撥亂反正,痛改前非的工作,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只有動畫模擬視頻,居然就敢吹成功登陸
2021: 如何讓文章有邏輯?邏輯到底是什麼?
2020: 西方對歷史的態度 His-Story
2020: 宋詩解(13)
2019: 蘋果將會於今年WWDC發布全新的Mac Pro
2019: 答覆網友的答覆:關於我收藏的陳寅恪親
2018: 資中筠:一代風骨今何在?
2018: 薛岳於長征早期湘江之戰,對紅軍網開一
2017: 《AHLS通訊》第11期:名譽會長汪德邁教
2017: 256 離奇的神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