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送交者: luis 2022年05月21日16:59:1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 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

 

開篇提到,設定一個原點,人性邏輯就能從它出發,通過同義反覆的語義分析,一步步演繹出整個系列了。這個原點是什麼呢?就是用“人是有需要的存在者”作為“第一命題”,對“人”下個定義,再從裡面推出人性邏輯的全部鏈條來。

 

有人要反駁了,這哪像個定義呀,怎麼能把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呢?畢竟,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有“需要”。不過哦,淺人有個愚見,你這樣子想問題,就還是掉到西方理性哲學的坑裡了,主張“定義”必須揭示所謂的“獨特本質”,讓人一看就知道,某個東西如何與眾不同,怎樣標新立異。

 

當然嘍,對一些簡單的東西,這樣子下定義,倒也行得通。拿圓形來說“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只用一句話,就把它與三角形、正方形等等區別開了。不好意思哈,“獨特本質”的定義,就適合於這一類小兒科,用兩句著名的英文成語說,又叫“禿羊禿神婆,傻太拿衣服”,嗯哼。

 

但是吧,人這個東西,實在太複雜了,根本沒辦法用一兩個定義,就讓人一目了然,否則的話,也不至於到了今天,大傢伙都還在追求“自知之明”呢。不管怎樣,俺老漢學了一輩子哲學,也沒見過哪個定義,能像一條非此即彼的界線那樣子,一覽無餘地實現“人獸之辯”,成功地把人與其他動物分開。說穿了,就是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地方,也有多方面的複雜內容,怎麼可能簡化歸一呀?

 

比方說了,你拿“直立行走”的說法定義人,不就漏掉了“製造工具”麼?把“製造工具”加進來了,“理性思維”“語言符號”“倫理道德”這些玩意兒,又往哪兒放呢?還不是按下葫蘆浮起了瓢,掛了一又漏了萬。考慮到這一點,倒不如乾脆放棄一舉洞穿“獨特本質”的幻想,老老實實從人的原初要素着手(哪怕它不是人獨有的),一步步揭示人的存在中,那根沿着邏輯順下去的鏈條。

 

其實哈,大家回想一下,日常生活里,是怎麼認出“人”來的呢?與其說是靠“理性的界定”,不如說是靠“本質的直觀”,也就是當下那麼一看的時候,立即就指認了,那誰誰是不是和自己同類,不是?

 

對胡塞爾的現象學,淺人摸到一點門道的,除了“面向事實自身”,大約就是這個理念了,因為接下來的他那一套,特別是“先驗還原”的哲學神話,煩瑣得不要不要滴,嚴重超出了俺老漢的淺薄理解力。也因此,下面只在“直覺領悟”的凡俗意思上,理解“現象學的看”:人們面向事實自身的時候,把當下的觀照和以前的經驗結合起來後,直接確定了它們的特徵。

 

比方說吧,一個大活人,站在你面前,難道離開了某個“獨特本質”的定義,你就拎不清他是不是個“人”了嗎?要是這樣子,淺人倒有點犯嘀咕了,你作為一個“人”,是不是哪裡出了點小問題,嘿嘿。

 

所以哈,考察人性的邏輯,就不必剛起步的時候,也想一步登天,弄它個“獨特本質”出來。那樣子一不小心,不僅容易回到應然維度上的“人獸之辯”那裡,而且實然維度上也會引發不必要的曲解,把“人”搞得面目全非,甚至誤導了自己的本質直觀。

 

歷史上的一個例子,就是頭一批西方殖民者,當年登陸非洲的時候,被“理性動物”等等定義忽悠得久了,積澱了相當深的先入之見,結果在現象學的看中驚鴻一瞥,居然懷疑土著的居民是不是“人”……個中的深刻教訓,今天依然有必要認真汲取,嗯哼。

 

也因此,靠譜點的方法,還是通過現象學的看,直接面向“人”的事實,找出他們的某個原初要素,也就是第一命題說的“需要”,作為人性邏輯的原初起點,儘管它明顯不是人才有,其他動物沒有的東西。

 

憑什麼說需要是人的原初要素呢?除了下面的長鏈條能夠證明外,還有一個雖然簡單,但很有力的理據:就算我們承認了,直立行走、製造工具、理性思維、語言符號、倫理道德這些是人的“獨特本質”,它們又是從哪冒出來的呀?只要你這樣子追根尋源,就一定會回到需要的源頭那裡,別無岔路。

 

比方說了,人怎麼會直立行走啊?還不是由於森林消失、食物減少、能量消耗這些原因,讓他們產生了“從樹上下到地面”的需要,然後再將這種需要付諸實施,於是一步步演變,最後成了直立行走的稀有動物。

 

再比如吧,人為什麼不僅能夠利用工具,而且能夠製造工具呢?還不是因為他們發現,單靠利用工具,很難養活自己,所以產生了“動手製造工具”的需要,然後再將這種需要付諸實施,於是一步步演變,最後成了製造工具的稀有動物。

 

所以你看,離開了需要,所有拿得出手的人性要素,都會失去它們形成的動機源頭,變得不可能了。有鑑於此,本系列自然能夠理直氣壯,拿它當成人性鏈條的打頭環節了,不是?

 

有人又發問了,第一命題里,不是還有個“存在(有,是,在,存有)”麼?它應該才是最原初的吧,連“需要”都是用來修飾它的。恭喜你喲,的確如此。不過呢,要是因此把第一命題換成了“人是一個存在者”,就沒多大意思了,因為這句話只是指認了“有”人這麼個東西“存在”,因而除了劃了條“界”,把人和“不存在”的東西分開了,別的什麼都沒“定”住。無論如何,要是根本不存在“人”這麼個東西,所謂的“人性邏輯”,也就無從談起啦。

 

更重要的是,“求知愛智”系列還會說明,如果我們“想要”解釋“存在”的話,會發現它同樣離不開“需要”:人要是沒有了“求知慾”或“好奇心”的“認知需要”,“存在”對人來說,也就不再是個“問題”了。

 

其實吧,正因為第一命題用“需要”修飾了“存在”,它儘管沒把人與其他“有需要”的生物區分開,卻把人與“無需要”的存在分開了,指出了人不同於所有非生物的獨特處。於是乎,第一命題就埋下了一塊基石,能夠說明人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人這個有“需要”的存在,與其他有“需要”的存在(生物)的區別。

 

另外呢,它還有個好處,不可低估,就是能把本質直觀指認的“人”都囊括在內,不像那些“獨特本質”的定義,總想在人與其他動物之間劃出一條楚河漢界來,可一不留神,卻把某些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獨特本質”的人清理出去了。

 

比方說哈,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多少“理性思維”的能力,算不算“人”呀?如果說他們長大了,就把這方面的潛能變成現實了,那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一輩子都沒完成這個轉變的“人”,又該如何解釋呢?“製造工具”“語言符號”“倫理道德”等等,好像也免不了這樣子的棘手問題。相比之下,第一命題儘管沒把人和其他生物分開,卻適用於通過現象學的看指認的每個“人”,沒有例外,涵蓋力可以說無與倫比了,嗯哼。

 

最後補充一句,如果說近幾百年,就是在西方,哲學也快和孤魂野鬼差不多了,形影相弔,煢煢孑立,長期游離於科學的大家庭之外,那麼,把需要當原點,將人性邏輯嵌入到生物邏輯的更長鏈條里,還能幫它和其他的科學分支破鏡重圓,尤其是強化它和心理學以及生理學的親緣關係,慢慢擺脫那種和誰都不搭界的寡居狀態,以及自大心理。

 

不管怎樣,誰要是追問,“需要”這個源頭,又是從哪來的呀?淺人就能乾脆利落,把他支到這兩門科學那裡了:它們已經解釋了,“需要”是怎麼回事;人性邏輯不過是接着它們講,把這個概念拿來,直接當成自己的原點,而已。

 

所以哈,上面的理由雖然算不上完美,卻足以在人性邏輯里,強力支撐第一命題的鰲頭地位了。證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科學研究的藝術 第一章準備工作 着手研
2021: 禮制的三性----東海客廳論禮制
2020: 物聯網安全網關
2020: ZOOM 會議:iOS 平台上的軟件開發
2019: 求解,要如何才能不對孩子發火?
2019: 30本書陪伴日本人度過了平成三十年(zt)
2018: 在告密與監控中成大:中國學校的日常
2018: 448 幻化空身即法身
2017: 歐拉也出錯了
2017: 彭運生談藝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