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2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3月20日19:27:1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說明:本系列貼摘錄自索達吉堪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接下來我們來學《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前面已經講到,六十位菩薩在彌勒菩薩的引導下到佛跟前,佛知道他們是因為前世的業障而導致今生懈怠、懶惰、放逸。這些菩薩們很傷心,便在佛面前請求:請您告訴我們以前具體造過什麼業。今天佛陀會告訴這六十位菩薩在前世時所造過的業,之後六十位菩薩特別傷心,在佛面前懺悔,發誓以後不再造作,發了十三大誓願。

其實我認為,這裡面所講到的很多惡業,對於這些菩薩來說,也許有、也許沒有。但作為凡夫人來說,的確很多人都在不斷地犯這些惡業,以前犯過很多,以後也不敢完全下決心絕不再犯。不像這六十位大菩薩,他們在佛陀面前發誓說: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欺誑如來。可我們不是這樣。現實生活中,我們以前造過惡業,現在正在造,以後也會造,而且我們不敢在如來面前發誓。即使發誓,但凡夫人的習氣、眾生的業力非常重,可能今天發了誓,再過兩天又會重犯。

這幾天所講的道理,聽起來確實非常難受,因果不虛,造了惡業肯定會感受痛苦。不管是從自身,還是從其他眾生的角度來講,感受痛苦,這並不是一個好事。如何調伏我們的自心,這確實值得思考。就像《正法念處經》所說:“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如果我們現在離開了聞法,那更沒辦法調伏我們的心。一方面,我們每天都會產生各種煩惱、痛苦;另一方面,在上師三寶的加持下,我們現在有聞法的機會,可以不斷地搏鬥、挑戰剛強難化的心。但一旦失去這樣的機會,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沒有把握可以調伏自己的心,無法堪能。如果有機會,大家聽聽佛法,通過學習佛法來調伏自心,這是最好的良藥。有些人在心不堪能的時候,將搜索資訊作為自己的解決方法,或者通過對生理的調整來調伏自心。雖然世間中有林林總總的方法,但到底管不管用很難說。我們大家要儘量通過聞思修行來調伏自己的心,如果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取捨因果,應該能做到部分,這一點很重要。

正式宣講

接下來宣說經文之義。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常懷憍慢傲逸之心。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

昨天講到這些菩薩祈求佛陀為他們具體宣說前世所造之業,此時佛告訴六十位菩薩:善男子,你們往昔在俱留孫如來的教法下出家為僧。俱留孫如來,是賢劫千佛第一佛,於人壽十萬歲時出世。在他的教法當中,六十位業力深重的菩薩都出過家,當時他們認為自己廣聞博學,自恃多聞修持淨戒。認為自己所修持的戒律清淨,特別傲慢,常懷慢傲逸之心,常常懷着傲慢之心。有些人認為自己廣聞博學很不了起,有些人認為自己戒律清淨很了不起,有些人認為自己相貌端嚴、世間財富圓滿等等,認為自己具有與眾不同的功德而產生傲慢心。又行頭陀少欲知足。對自己行十二頭陀行、聲聞乘少欲知足的功德產生執着心,認為自己行為很好、特別了不起。以上講到了這六十位菩薩在俱留孫佛[1]的教法下,曾經有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心態。

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誹謗行淫慾事。

彼時,有兩位講經說法的比丘,其弘法利生事業很成功,眷屬眾多,財富圓滿,聲名遠揚。這六十位菩薩對這兩位比丘的親友、名聞利養,產生慳吝心和嫉妒心,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妄言誹謗。誹謗的內容,沒有用偷盜、打架、殺人等為藉口,而是用淫慾、不淨行等行為不清淨來誹謗。其實,也有以殺和盜的行為來進行誹謗的,但自古以來很多都是以男女關係、行為不清淨來進行誹謗,這是非常嚴重的誹謗。有些人因為遭受誹謗的原因不得不離開,一些清淨的修行人最後也只能放棄所有的弘法利生的行為。

《雜寶藏經》當中有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阿羅漢,行為非常清淨,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同時為僧眾發心做事。另外有一個福報特別淺薄的彌多比丘,對他產生極大的嫉妒心,以淫行等對其誹謗。彌多的姐姐也在寺院裡當比丘尼,兩個人一起對他進行誹謗。這位阿羅漢聽到以後,生起極大的厭離心,在大眾中,在虛空示現種種神變後,自取涅槃[2]

誹謗的事,在凡夫的群體當中很容易發生。誹謗的結果是什麼呢?一方面,誹謗者自己造了非常大的罪業。另一方面,如果所誹謗的對境是成就者,會使該成就者自取涅槃,放棄很多利益眾生的行為。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歷史。以前上師們的傳記中,所謂“弟子的邪行”,大多數都與誹謗有關。

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彼諸眾生於是法師。無隨順心斷諸善根。

當時這六十位比丘對兩位說法師主要是以嫉妒心和吝嗇心來誹謗。為什麼有吝嗇心呢?覺得施主的供養全部給他們,他們有點捨不得;為什麼有嫉妒心呢?因為兩位比丘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以這樣的原因進行誹謗。

之後,說法師的眷屬、親友,對這兩位說法師產生嚴重的懷疑,因為這些離間語而紛紛離開。雖然這兩位比丘是說法師,但有人誹謗的話,真相很難區分。所有的信眾開始懷疑、產生不信。原來對他有信仰、有供養、有聽法,後來全部放棄了,甚至產生了極大的邪見:“我們的法師原來是這樣的,這六十位比丘這樣說是對的,因為他們很有智慧、行為很清淨。”眾生對這兩位法師無有隨順心,從此之後不跟隨、不依止。

現在也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今天說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他得獎了,人人尊重的時候,大家都特別恭敬他,一旦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所有的人馬上會離開。

無隨順心斷諸善根。最後這些離開者相續中的慧命[3]全部毀壞,斷了善根。我們下面會知道,因為造了如此的業,這些比丘在地獄裡面受了很長時間的苦,在人間也是於數多萬年當中感受了許多苦。

從《大乘方廣總持經》的公案當中也可以看出來。從世間來看,所造的這些業並不是那麼嚴重。我們對某個法師說“這個人已經破戒了,行為不清淨”,以殺生、偷盜、淫行等為藉口做各種誹謗,那周圍的人會因為這個原因離開他。表面上看起來也嚴重,但也不是那麼嚴重。我們可能也偶爾會說,某個上師很不好,戒律不清淨、見解不正常、行為不如法等等。其他人聽到之後,剛開始產生疑惑、不信任,最後放棄依止,這樣就斷了他們的善根,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大家應該好好想想,我們以前有沒有造過這樣的惡業。雖然我二十多年前在上師面前聽過這部法,不過所謂的聽法也只是在文字上,自己對照自己相續的時候,覺得:雖然給大家講經說法、裝成堪布,實際上自己很糟糕,晚年如果沒有懺悔的話肯定會墮落的。所以,自己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感受。

是故汝等由斯惡業。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中。生黑繩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

這裡說因為這個惡業,於六十百千歲中轉生到阿鼻地獄,隋譯本當中也說是六十百千歲,但藏譯本當中說是六萬歲,可能這個“百”是虛數,意思就是說在阿鼻地獄裡面感受痛苦長達六萬年;剩下的業未盡,又在四十百千歲,也就是四萬年當中轉生於復活地獄;餘業未盡,於二十百千歲,也就是二萬歲當中轉生於黑繩地獄;業還沒有盡,於六十百千歲,也就是六萬歲當中轉生到燒熱地獄,藏譯本中是八千年。從那出來以後獲得人身。[4]

剛才講到了四個地獄,跟《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六趣輪迴經》裡面的次第有點不同。因為業力不同,此處先轉生於阿鼻地獄,然後復活地獄、黑繩地獄,再號叫地獄。[5]

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忘失正念障覆善根。福德微少形容丑缺。人不喜見。誹謗輕賤戲弄欺嫌。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

最後獲得人身時,在五百世中轉生為沒有雙目的天盲。以殘留的業力,在很多生世當中大多轉生為愚、喪失正念的人,常多蒙,忘失正念,忘性很大,沒有正知正念。有些人精神癲狂也說不上,但精神不正常、不自在。障覆善根,自己的善根很快被業力遮障。福德微少,有些人善法方面的因緣樣樣具足,福報淺薄的話,什麼都無法圓滿。形容丑缺,人不喜見,容貌特別醜陋,別人看了也特別噁心,不願意見到他。誹謗輕賤戲弄欺嫌,而且經常受到誹謗,輕賤,常受到別人的戲弄和嫌棄。常生邊地貧窮下劣。喪失財寶資生艱難。不為眾人尊重敬愛。常常轉生到連佛法名稱都聽不到的邊地,連基本生活都無法解決的貧窮下劣家庭中。因為前世的原因喪失財寶,生活資具極其匱乏,不被他人尊重,誰都不把他當人,不被愛戴,沒有人愛。

我們現在人當中,確實有些是貧窮、醜陋、愚的,或者是野蠻、心不調伏的,有各種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些人以前肯定造過無量的謗法等罪業。[6]

從此歿已。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匱乏飢凍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設欲修行。多諸留難。雖暫發起智慧光明。以業障故。尋復還沒。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時彼佛當為汝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於後,以後的意思。以後你們還會轉生,於末法五百歲、佛法接近隱沒的時候,繼續生在邊地,家庭貧窮、物資匱乏、饑寒交迫,常常為人誹謗,忘失正念,不修善法。假設想修一點善法,大多數時都是障礙,修行違緣重重,根本沒辦法修下去。多諸留難,雖然暫時能發起一些智慧、慈悲心、修行的境界等諸如此類的光明,但是因為業障的緣故,很快的時間中會消失隱沒。現在很多人有時候修行不好,有時候記性不好,或者自己所做的善根在很快的時間當中以各種因緣被毀壞,這跟自己前世所造的嚴重的惡業有一定關係。

佛陀給這些菩薩講了:你們以前在地獄中是怎樣度過的,中間即使得到人身時又是怎樣受苦的,將來在佛法末世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還會轉為人身,遭受各種各樣的痛苦。汝等從彼五百歲後。是諸業障爾乃消滅。前面的五百歲過了以後,諸業會逐漸消滅。由於誹謗的原因,你們在中間遭受了這麼多的痛苦。但因為以前在俱留孫如來前出家修行的善根,到後來會清淨業障,往生到極樂世界,那時會得到阿彌陀佛為你們授記,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真正相信因果的人,會知道誹謗法師的果報確實非常嚴重。如果不相信這些,那另當別論,沒什麼可說的。相信和不相信是各人自己的問題,如果相信的話,可以學習;如果根本不相信,佛教裡面的很多道理都無從談起,因為信心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果沒有信心,那你聽法、學法、修法,這些都是沒辦法的;如果相信的話,這些道理值得思考。對於佛所說的善惡業的關係,很多人都懵懵懂懂、不太清楚。那是不是不清楚就不受果報呢?不是。

這以上講了六十位菩薩現在為什麼愚笨、散亂、修不上法,過去世又是怎樣的。整個過程講完了。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這個時候,諸菩薩等,藏譯本中直接說了六十位菩薩[7]。這六十位菩薩聽到佛所說的語言後,全身汗毛豎立,產生極大的後悔心,自己清楚了以後,便馬上把自己的眼淚擦乾,在佛面前這樣陳白:世尊,我們今天發自內心地發露懺悔過去的過錯。無始以來,我們常對菩薩乘的人,包括對兩位法師,輕慢、嫉妒、嗔恚,造了各種業,今天如理如實地在佛面前懺悔這些障礙,並且我們今天在世尊面前發十三大弘願——這在佛教當中很出名。同樣,我們有這些過錯,也應該在佛菩薩面前發自內心地懺悔。雖然今天並沒有佛陀化身在前面,但是佛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在三世諸佛面前觀想發誓,以僧眾作證,這樣完全可以。因此,我們懺悔、發誓很重要。

《大般涅槃經》中也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地藏十輪經》當中也說過[8],完全不造惡的話,恐怕很多人沒有這個福報,但造了罪以後,在諸佛菩薩面前、上師善知識面前、清淨的僧眾面前,通過念咒語、念百字明等各種方式來懺罪,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要想一想,從無始以來或者即生當中,自己有沒有謗過法師。謗法師,和謗佛、謗僧眾一樣。我們一方面要往生極樂世界,自己覺得胸有成竹;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造了這麼嚴重的罪業,不要說往生極樂世界,死後必定會墮入剛才講的阿鼻地獄、復活地獄、黑繩地獄、燒熱地獄等地獄中。每個有心的人都要反思自己、觀察自己。可能自己最清楚自己,別人不一定清楚。即生中身口意有沒有造過業,自己會清楚。但在此之前造過的業,也許我們想不起來,但通過推理可知,我們往昔可能造過很多惡業。如果有的話,自己看能否儘量在佛菩薩面前懺悔、發願。接下來這六十位菩薩發了十三大弘願來進行懺悔,佛陀也認可這樣的懺悔:你們這樣懺悔,以前的業障能得以清淨。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一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如果有菩薩乘人,見到他們行為不如法、犯了戒、破了戒等而去揭露其過失,則為欺誑如來。

這裡的菩薩乘人,並不一定是一地菩薩、二地菩薩等,凡是發過大乘菩提心的都叫菩薩乘,在座的都發過菩提心,可以叫菩薩乘人。如果大乘行人的行為不如法,我們親自見到他們違犯戒律,犯戒、破戒,如果去揭發他們的過錯,對人宣揚他們的過失,那我們這些人則為欺誑如來,就已經欺騙了您。這是發毒誓。以前佛教中是這樣:“我如果做了這件事,那我欺誑如來,我欺誑釋迦牟尼佛,我欺誑法王如意寶。”不相信這樣發願的人是無神論者。現在世間當中也是這樣:“如果我做了這件事,就讓我被車撞死。”作為一個佛教徒,在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沒有比欺誑如來更大的罪業。

《大智度論》當中也是這樣講的,我們觀一切眾生是佛的話,更何況是法師,對法師更應作為佛來想。為什麼呢?把泥像和木像作為真正的佛來想,能獲得無量功德。本來泥土和木頭做的像是無情物,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想作是真正的佛(師指面前佛像),比如這是一個銅像,是釋迦牟尼佛。本來是銅的,但如果我把它當作佛的話,這種緣起力不可思議,我會獲得福德和功德。那更何況是將具有生命的法師作佛想,怎麼會不得功德呢?一定會得到的。所以,我們對大乘行人不應該說過失[9]。這個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不是管理人員,見到別人的過失儘量不說,因為跟你沒什麼關係,更何況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大家對十三大弘願的每個道理都要好好想一想。這是第一個弘願。

闍那崛多的隋譯本[10]在第二願和第三願中間增加了一個,菩提流志的版本當中沒有——對大乘行人起我慢、說惡,若實若虛,不管是真的假的,那就是欺誑如來。這一條,在藏譯本中沒有看到。與前面一條基本相同。說惡,就是說別人的罪惡。意思是以傲慢心說別人的罪過、過失,不管說得正確與否,這就是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二弘願:世尊,我們從現在開始,乃至未來際,如果對於菩薩乘的人,戲弄、嬉笑、譏嫌、恐嚇他們,讓他們生起恐懼心,或者經常輕賤、輕視、蔑視他們,如果我們這樣做,則為欺誑如來。

不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被欺負時如果有能力反抗,別人不一定敢欺負。人都有弱點,如果他人實在不能反抗的時候,我們就很會欺負他人,那這樣的話,果報也是很可怕的。

大家應該記得《米拉日巴傳記》裡有這樣的故事。當時,有一群獵人看到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裡修行,其中有一些人開始故意欺負米拉日巴尊者,問他你是人是鬼?尊者回答說:我是修行人。獵人們說:看你不像修行人,我要看看你修的安忍怎麼樣。他們就故意捉弄米拉日巴尊者。尊者當時特別瘦,獵人們就把他扔向空中,進行譏笑、謾罵、毆打、侮辱。尊者一直如如不動,沒有反抗。其中有一個獵人看到這種情景,很傷心,勸其他人不要這樣做,說他畢竟是修行人,雖然他暫時不能反抗,但你們這樣對今生來世都不好。其他人不太聽,玩了好長時間才把尊者扔下,就離開了。離開不久,剛才那些欺負尊者的人,有些因為違法被判了死刑,有些在即生當中感受各種不愉快的事情,而維護米拉日巴尊者的那個人一直過得很快樂。米拉日巴尊者的自傳中有[11]

我們對法師、大乘人,乃至於對動物進行恐嚇,自己今生來世也會感受痛苦。《華嚴經》云:“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心,不應變改。”即使見到善知識隨煩惱行,不要產生嫌棄心,應該於善知識產生信心,不應該有所改變。對善知識、法師經常嫌棄,讓他產生恐懼、輕毀,這樣非常不好。

所以,這些菩薩發什麼樣的誓呢?我們從現在開始不會戲弄大乘行人,不會輕毀大乘行人,更何況讓他們產生恐怖。如果這樣做,即為欺誑如來。這是第二個弘願。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三弘願:我們從現在開始乃至未來際,如果見到修大乘法的在家或出家的行人,他們享受各種色聲香味的五欲妙樂,或者財色名食睡,以這樣的方式來遊戲娛樂,見到這些受用時,我們不會對他們尋找任何過失,常對他們產生恭敬心、信心,把他們當作導師想、佛想,如果不能這樣做的話,則為欺誑如來。

這些菩薩對在家人都產生信心。我們一般對出家人不會產生邪見,儘量控制。但這些菩薩說:如果在家人也享受各種,那可能是菩薩的幻化,可能是佛的幻化,可能是我的眼睛不清淨,他們應該有各種密意,我們不會去誹謗:這些人每天都沒完沒了地享受五欲,行為不清淨——我們不會這樣說。

《大莊嚴論經》:雖復具眾物,心無所染着,修行樂聖道,是乃名少欲。雖然外面享受各種欲樂,但是修行好的人沒有染着。表面上看來什麼都具足,就像蔣揚欽哲旺波等大德,看起來好像世間的妙欲、家室、歌舞等都具足,實際上心非常清淨。

有一部佛經中說:菩薩常清淨,方便利眾生,實無諸欲垢,示現行染行。菩薩心很清淨,行為也很清淨,經常利益眾生。就像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菩薩本身沒有欲望、沒有垢染、沒有貪嗔痴,但為了眾生而示現染心、貪嗔痴。如果清淨心觀得很好的人,不管是看到在家人、出家人如此的行為,會想:他們可能不做斷欲之行,我也應該產生恭敬心。這裡說,如果對這些菩薩沒有產生佛想、上師想,那我就是欺誑如來。

這些發願很深,我今天一邊思考,一邊想自己能否做到?確實很難。有時候講課時為了維護道場、維護學院,經常說別人的過失,那這樣的話,下場肯定不妙。可能當了一輩子的說法者,到最後墮入惡道,也很可悲。就像有一些當官的,比如當公安、當紀委,一輩子講執法,最終自己的下半生在監獄當中度過。有時候我們口口聲聲認為自己很清淨,但實際上在不斷地造罪、不斷地造業,這是很可怕的事情。這些菩薩能做到,以後不會再造,如果再造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四弘願:世尊,我們從現在開始乃至未來際,如果於大乘行人,以慳吝的心對親友和親友家,藏譯本當中還有對施主、功德主。因為我的慳吝或因為親友、施主等利養的原因,對大乘行人,損害他們的身心,逼迫他們,如果這樣的話,我則為欺誑如來。

隋譯本說是親友和乞丐家,所謂的乞丐家,指的是施主,因為沙門去化緣時,施主給予飲食。施主家,藏文是སློངས་བའི་ཁྱིམ[12]。因為親友和施主家的緣故,對他們這些大乘菩薩產生嫉妒心、慳吝心,損害他們的身心,我即為欺誑如來。意思就是說,我們為了親朋好友而爭,為了施主爭來爭去,以這個原因害大乘行人,比如說大乘行人他和我有共同的施主和親友,我為了爭這些而開始誹謗,損害他們的身心,那我就是欺誑如來。就像《佛子行》當中也有提及,很多人的爭論要麼是名聲,要麼是財產,要麼是個人的身心利益。如果我為這些利益,為親朋好友、為施主而毀壞大乘行人,那我則為欺誑如來。這是第四個弘願。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粗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五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如果對大乘行人,以一句粗語令其不悅,則為欺誑如來。

我們平時對大乘行人經常謾罵、誹謗,或者惡口罵人。以一粗言,一句,我們可能不是一句,而是很多句,不斷地、滔滔不絕地開始罵,罵很多次都有可能。就像《華手經》裡說:若人壞亂菩薩心者。則為毀滅無量法寶。如果我們以惡語惱亂菩薩的心,那就有毀壞無量法寶的危險性。這還是很可怕的。有些人罵人很擅長,這方面智慧、口才都很不錯。其實我覺得,我們造惡業方面最好不要太有智慧,笨笨的、笨拙的、嘴巴不太會說的人,要誹謗的話也說不出什麼,不會講得很清楚。有些人特別聰明伶俐,這種人以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捏造各種事情,以各種方式來罵人、誹謗。我們從辨析經論的角度來講,人有智慧很好,但是有智慧的人往往口才很好,煽動力很強,一講某個說法者的過失、某個菩薩的過失,可能成千上萬個人都跟着他,那這樣的智慧已經成了邪慧,非常可怕。人到底是聰明好,還是愚笨好?愚笨的人雖然做不了大的功德,但是也不會造很大的業。像氂牛,除了吃草、喝水,最多行個不淨行,除此之外,不會偷東西,不會誹謗三寶,不會殺生,不會故意殺人。人類很聰明,殺害眾生的很多技術也會掌握,從而造下了彌天大罪。如果能行持善法、具有正見的話,做人很好,否則不如當旁生可能好一點。這裡講,如果說粗語,也是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六弘願: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如果對大乘菩薩行人,晝夜六時不精勤頂禮,則為欺誑如來。

他們發願對所有的大乘行人都當作佛菩薩和自己的善知識一樣恭敬頂禮,晝夜六時,白天三時、晚上三時,或者說時時刻刻、恆常,去哪裡都首先頂禮དང་པོ་ཆོས་སུ་སངས་རྒྱས་ལ་ཕྱག་འཚལ་ལོ།,對所有的大乘菩薩都恭敬頂禮。傳統文化中見到人就問訊,一般比較高檔場所里的服務員見到人也問訊,相當於頂禮,其實這也是一種恭敬。如果世間普通人都這樣,那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為什麼不禮敬所有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如果不精勤頂禮,那我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七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為了維護這些弘願,我們不惜捨棄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則為欺誑如來。大德們也有這樣的教言:寧可捨棄生命,不可捨棄誓言。隋譯本跟這裡基本相同,藏譯本當中,前面有財富、國政,即為了護持這些弘願,不惜財富、國政、身命[13]。因為這些弘願很重要,我寧願捨棄生命,也不捨棄誓言。有些人今天是這個願,明天那個願,這種心不穩定。一旦我們發了這些誓願,在一生當中不能忘,應該有穩重堅定的誓言,儘量地饒益眾生。《二規教言論》中也講得很清楚[14]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八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如果對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人,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乘人,以輕慢心說這些人不如我,比我下劣,我們經常說“我們是大乘人,小乘人有什麼了不起的,他們肯定不如我們利益眾生的心強”,以這樣來歧視的話,則為欺誑如來。

我們自己不能有傲慢心,《成實論》中經常說種姓高貴、相貌端嚴、禪定、戒律等所有的傲慢不應該有,為什麼呢?一切萬法皆是無常,不值得傲慢[15]。比較而言,我今天講得很好、我長得很好看、我的財富很好、車很好、考試成績不錯、記性還可以等等,但這些沒有什麼可傲慢的,一切萬法皆是無常故。今天記性很好,明天會不會變成一個植物人很難說;今天很富裕,明天會不會變成一個乞丐也很難說。一切萬法最終沒有什麼可值得信賴的,就像《紅樓夢》一樣,到最後也許以悲慘的方式收場。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九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開始,乃至未來際,如果不善於摧毀自相續的傲慢心,生起下劣想,旃陀羅,印度最低劣的種姓,把自己當作最低劣的人,像豬狗等下等眾生,如果我們不能這樣想,則為欺誑如來,也就是以後不能有傲慢自高的心態。這裡的“善”應該是“擅長”的“擅”。《修心八頌》當中也講自己是最卑劣的、最低賤的[16]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嘆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十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開始,乃至未來際,如果我們讚嘆自己、毀謗他人,則為欺誑如來。

自己讚嘆自己特別不合理。麥彭仁波切也說過:“自己於己作讚嘆,縱是帝釋亦不佳,應當深沉如大海,不為碎語所動搖。རང་གིས་རང་ལ་བསྟོད་པ་ནི།།བརྒྱ་བྱིན་ཡིན་ཡང་མཛེས་པ་མིན།大海多少年都無增無減,一會讚嘆自己、一會誹謗他人,情緒化的狀態不太好,應該像大海一樣不自贊毀他,如果自贊毀他則為欺誑如來。所以說話時少講自己的功德。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斗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十一弘願:世尊,我們從今日開始乃至未來際,如果不害怕爭論的地方,不像被大風吹動一樣很快離開一百由旬,則為欺誑如來。[17]如果一個道場不團結、關係不好、爭執不息,應該害怕這些地方。戒律當中也有,哪裡有爭論應該離開一百由旬。比如一個道場當中爭執不息,你沒有必要在那裡,自己本來修行不好,到時可能參與其中、造很多業。一個村子、一個道場、一個寺院、一個團體裡,如果這裡很複雜,覺得到處都是爭執的話,自己離開,沒有必要參與,如果我不能離開,則為欺誑如來。一邊爭執、一邊待在那裡,不合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十二弘願: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如果因為受持清淨的戒律、廣聞博學、行持頭陀行、少欲知足的功德,開始自我炫耀、自我陶醉,如果這樣的話則為欺誑如來。自己稍微有點戒律、多聞、知足少欲的功德時最好不要炫耀,沒什麼可炫耀的,比你功德大的人多得是,稍微有點知足少欲、清淨戒律的功德也不算什麼,這也是一種執着,最好不要炫耀。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第十三弘願:我們從今日起,乃至未來際,自己所修的善根不要自吹、不要炫耀,按理來講,功德儘量隱藏,罪業儘量發露,但是如果不能這樣,反過來說,不斷地吹噓自己的善根功德,一直隱藏自己的罪過,這是不合理的。《雜阿含經》和《阿含經》裡好多處都提到了。其中《阿含經》裡說: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果宣揚自己的功德,隱藏自己的過失,則為欺誑如來。

爾時世尊贊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六十位菩薩發完十三大弘願後,爾時世尊讚嘆這些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發的這些願都是覺悟之法,你們發起了這麼好的廣大誓願,能以這樣非常堅定的心,安住其中。我想,這些菩薩發的願不會變動,會安住其中。

以前一個道友,說一天三座修什麼法,大家都覺得挺好,我們都隨學。再過一段時間聽說他早就退心了,又給我寫信懺悔,以前發的願全部無法做到。凡夫人是這樣的,今天有一點熱氣,開始發誓願,過兩天全部就沒有了。這裡有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這時,佛告訴彌勒菩薩摩訶薩:彌勒,如果有菩薩想要清淨業障,應該要發這樣的廣大誓願。最後這一句話大家要記住,前面十三個誓願也要記住。這個確實很不容易,我們不一定能全部做到,但要把它作為行為規範來經常提醒自己。希望我們生生世世都能發起這十三大弘願。佛還告訴彌勒菩薩,你要想業障清淨,應該發這個誓願。我們每個人都想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都得以清淨,那這樣的話,我們要儘量發這十三大誓願。好,今天講到這裡。


[1] 拓展內容【1】

拘留孫佛(Krakucchanda),又作拘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等。姓迦葉,出生於婆羅門家庭。一日於利沙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七佛的第四位。壽命十四小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一大劫為13億4千萬年)。

[2] 拓展內容【2】

雜寶藏經卷第二(一八)駝驃比丘被謗緣

昔有比丘。名曰駝驃。有大力士力。出家精勤。得阿羅漢。威德具足。恆營僧事。五指出光。而賦眾僧種種敷具。由是佛說營事第一彌多比丘。自薄福德。當次會處。飲食粗惡。乃反恚言。若此駝驃。料理僧事。我終不得好食自活。當設方便。彌多有姊。作比丘尼。往共相教謗於駝驃。乃至滿三。駝驃厭惡。即升虛空。作十八變。入火光三昧。於虛空中。如火焰滅。無有屍骸。誹謗貪嫉。能使賢聖猶尚滅身。況復凡夫。是以智者。當慎誹謗莫輕言說。時諸比丘即便問佛。駝驃比丘有何因緣。而被誹謗。復以何因緣。得是大力。復以何因緣。逮得羅漢。佛言。過去世時。人壽二萬歲時。有佛名曰迦葉。爾時迦葉佛法中。有年少比丘。面目端正。顏色美妙。彼年少比丘。乞食未還。有一少婦。惑着是色。看此比丘。眼不舍離。駝驃比丘時為食監。會見此婦隨逐比丘。目不暫舍。即便謗言。此女必與彼比丘通。由是因緣。墮三惡道。受苦無量。乃至今日。餘殃不盡。猶被誹謗。又以過去迦葉佛時出家學道。今得羅漢。以其過去經營僧事。驢馱米麵。溺於深泥。即能挽出。緣是之故。得力士力。

[3] 拓展內容【3】

慧命:指法身以智慧為生命。如色身必賴飲食長養,而法身必賴智慧以長養。若智慧之命夭傷,則法身之體亡失。天台四教儀(大四六·七七五下):‘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法華文句卷九下、金剛經疏記科會卷二(長水)、禪苑清規卷七亡僧]

[4] 拓展內容【4】

A,藏譯本中的六萬,四萬,兩萬,八千年,見下圖第一、二行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汝等以此業障緣故,遂於六十二百千歲,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復於四萬歲,墮於活地獄中;復於二萬歲中,墮黑繩地獄;復於八百千歲,墮熱地獄;復於彼處捨命已後還得人身,於五百世中生盲無目。——《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5] 拓展內容【5】

地獄分八熱、八寒、近邊、孤獨等十八處,按《阿毗達摩俱舍論》,無間地獄位於南瞻部洲之下2萬由旬處,其上像樓房般依次為極熱地獄、熱地獄、大號叫地獄、號叫地獄、眾合地獄、黑繩地獄、復活地獄。整個八熱地獄灼焰覆天燒鐵為地,天上不斷落下無數熾漿火雹,地面處處騰起猛火,其中無數獄卒以恐怖刑具追逐砍殺,以各種殘忍方式施以傷害。不用說其中情景,僅僅看到一個獄卒,世人定會怖懼得七竅流血而亡。出《顯宗論》在地之下。故名地獄。婆沙論雲。南膽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乃有其獄。然此地獄。有大有小。大則八寒八熱。小則一一大獄四門。各有四小獄。共為十六小獄。名為游增獄。謂受罪眾生。游彼獄時。其苦轉增故也。(梵語膽部洲。又雲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逾繕那。又雲由旬。華言限量。)復活地獄此獄情形人間普通火、檀林火、太陽火、末劫火的熾熱程度依次遞增七倍,如是復活地獄整個境域比末劫火熾熱七倍,其中眾生在燒燃中仍互相殘害,又被獄卒砍殺刺割,死後由業力復生,於剎那間萬生萬死。有情壽量人間五十年是四大天王天的一天,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四大天王所在的天界五百年是復活地獄的一天,這樣計算復活地獄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此地獄眾生自壽為五百年。若以人壽來計算,則是一萬六千二百億年。《念住經》中也說:“復活地獄眾生壽量達人間十六萬二千俱胝年。”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養已殺於他,當墮等活獄。”黑繩地獄此獄情形其中眾生身上被畫上八、十六、三十二條黑線不等,被獄卒用熾燃鋸斧沿線鋸割,血肉淋漓內臟橫流,於哀號慘呼中復復生死。有情壽量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天,三十三天的一千年是黑繩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有情壽量長達千年。若以人壽來計算,則是十二萬多億年。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於父母朋屬,而生於損害,起妄語欺誑,當墮黑線獄。”眾合地獄此獄情形其中眾生被如羊頭狀的兩座山猛烈撞擊碾碎,或在巨大鐵砧上被鐵錘錘打,或在鐵臼中被碓磨成泥,骨肉盡碎血流成河,其後又由業風吹拂而復生。有情壽量人間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天,夜摩天的二千年是眾合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眾生自壽為兩千年。若以人壽來計算,則是一百零三萬多億年。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於豬羊狐兔,及餘生類等,殺害彼無邊,當墮眾合獄。”號叫地獄此獄情形其中眾生被猛火烈焰燃燒,就算稍近邊緣又被獄卒用可怖兵器投入火中,由於痛苦驚怖而大聲哀號。有情壽量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兜率天的四千年是號叫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眾生自壽長達四千年。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起惡身語意,讒構相離間,如是罪眾生,當墮號叫獄。”大號叫地獄此獄情形情形與號叫地獄相似,但程度更甚。四方上下皆為熾燃鐵屋,其中眾生睜大凸怖之眼,強忍劇苦驚號狂奔,但十方毫無出路,因絕望痛苦而慘厲哀叫。有情壽量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的一天,化樂天的八千年是大號叫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眾生的壽量達八千年。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若於佛法僧,及諸貪乏者,剽竊彼財物,墮大號叫獄。”熱地獄此獄情形其中眾生不僅被烤炙燃燒刺貫割截,且被獄卒用熾熱鐵水烊銅灌口,順次燒融喉舌內臟後溶液混着血肉從九門流出;又被獄卒用三叉戟從肛門縱貫身體刺穿頭頂雙肩,之後又往傷口中倒入熾紅溶液,慘不忍睹。有情壽量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的一天,他化自在天的一萬六千年是燒熱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眾生自壽長達一萬六千年。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以火焚山川,林木及原野,燒害諸有情,當墮炎熱獄。”極熱地獄此獄情形其中情景與熱地獄類似,但慘狀更甚,眾生被獄卒用狼牙棒從肛門捅進身體後攪割,狼牙尖刺如刺蝟般從身體各處透出,血肉狼藉之狀慘厲難述。有情壽量此地獄眾生的壽命,長達半個中劫(也就是指從人類無量歲減至十歲,再從人壽十歲上增到八萬歲之間,如是壽量一減一增,合成一中劫。),因此無法用人間的年數衡量。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謂法說非法,無根而誹謗,令他生熱惱,墮極炎熱獄。”無間地獄此獄情形在高廣二萬由旬的鐵屋裡猛火常劫不息,無數巨大銅鍋中充滿沸騰的鐵水熔銅,四方都有猛火燃燒,其中眾生被煎熬燒煮翻騰攪拌。前述地獄之苦並未遍及全身、尚有喘息之機,但此中眾生由內而外皮肉骨血處處與熔漿熾火混為一體,其劇苦剎那不停直至劫盡,故名無間。有情壽量無間地獄的有情,壽命長達一中劫。墮生因緣《六趣輪迴經》云:“於父母師長,及有德賢者,起增上殺害,定墮無間獄。”

[6] 拓展內容【6】

《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噁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煑。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7] 拓展內容【7】

A,諸菩薩等,藏譯本中直接說了60位菩薩。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8] 拓展內容【8】

《地藏十輪經·有依行品第四之三》: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

[9] 拓展內容【9】

《佛子行》:“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故於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

[10] 拓展內容【10】隋譯本

爾時,彼等六十菩薩乘富伽羅等,既聞此已,捫淚恐怖毛豎,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等從今若於菩薩乘富伽羅所,若生嗔恚過失,而復更造自餘業障,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皆悉懺悔。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發實誓願: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菩薩乘富伽羅輩,於犯罪之中發覺言說,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行菩薩乘富伽羅所,戲弄惡賤而輕慢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行菩薩乘富伽羅所,而起我慢說彼惡事若實若虛,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見菩薩乘富伽羅者,若在家若出家,受五欲果報富樂遊戲娛樂,見是事已生不信心,取彼過失,不生敬心不作師想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11] 拓展內容【11】

一天,一群獵人帶着獵狗,在行獵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打到,無意中走到我的洞前,一見我,嚇得大叫:‘你是人是鬼啊?’

“我說:‘我是人,是一個修行的人!’

“他們說:‘你怎麼變成這個樣子啊?怎麼混身是綠的呢?’

“‘因為吃蕁麻吃久了,才這個樣子的。’

“‘你修行的糧食在那裡呢?把你的糧食借給我們吃,我們以後還你錢。你要是不拿出來,我們就把你殺掉!’他們就在洞裡到處看了一遍,狠狠的威協我。

“‘我除了蕁麻以外,什麼都沒有。如果有,也用不着隱藏,因為我相信對於修行人,只有供養糧食的,而決沒有搶修行人的糧食的!’

其中有一個獵人說:‘供養修行人有什麼好處啊?’

“我說:‘供養修行人會有福氣來的。’

“他就笑着說:‘好!好!我就來供養你一次吧!’說完,就把我從座上抱起來向地上一摜,又提起來向上拋,跌下來,又一摜。這樣的拋和摜,我瘦弱的身體自然不能禁受,痛苦萬分。但他們雖然這樣侮辱我,我心中卻對於他們生出了慈悲,十分可憐他們,不住的流下淚來。

“另外一個坐在一旁沒有折辱我的一位獵人就說:‘喂!你不要這樣做。他倒真是一位修苦行的行者啊!就算他不是一個修行的人,把這樣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拿來欺侮,也不算是英雄好嘆哪!何況我們的肚子也不是因為他而餓的。這種不講道理的事,快不要做了!又對我說:‘瑜珈行者啊!我實在佩服你。我沒有擾亂你,請你回向保護我。’那個欺侮我的獵人說:‘我已經好好獻上獻下的供養過你了。你也應該回向保護我呀!’說着哈哈大笑的走了。

“我倒沒有放咒術,也許是三寶處罰,也許是他自己作惡的報應,以後聽說過了不久,為了一件事,法官將那獵人判了死刑,除了說不要欺侮我的那個獵人沒有受罰之外,其餘的人都受到了很重的處罰。

——《米拉日巴尊者傳》

第廿七篇尼泊爾王之迎請

敬禮上師。

一時,尊者密勒日巴在蒙境的尼香山之嘎打雅山洞處禁語修行,心入流水三昧。一天,尼香地區的獵人們來到山洞的附近,看見尊者不言不語以(密宗的特殊)姿勢,兀然坐定。(他們不覺害怕起來,一陣衝動,)群向尊者射出了許多毒箭,但都未射中。他們隨即準備把尊者丟下懸崖。但費盡力氣,也不能搬動尊者的身體絲毫。於是他們就用大批樹枝木柴圍繞尊者,放火燃燒,卻不能損及尊者一毛。最後,(他們挖開尊者所坐的土地,大家連座位帶土石一起抬到懸崖的邊緣,)(1)把尊者拋了下去。山崖下面原有一條洶湧的河流,尊者趺坐的身體在下墜將及水面之時,忽然停住,未沾水面。旋即緩緩由河中心向上升起,直飛峭崖之上,又回返到原來坐的地方。仍是一言不發的默然坐定。獵人都驚奇畏懼萬分,趕緊逃走。(一路大聲)談論山洞中的那個怪人。獵士金剛護聽見他們的談話就對他們說道:“那就是馳名西藏的善巧瑜伽士密勒日巴。他也是我的師傅。你們所說的這些神跡,正證明他是一個大成就者,他甚至能使畜生也會聽聞佛法。”於是就對他們把自己的獵犬和黑鹿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如何回心學佛的經過向獵人們講述了一番。獵人們都對尊者生起淨信恭敬之心。

因為這件事,尊者的盛名在尼泊爾各境不逕而走,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了。

藏文典籍在述事時,通常皆有儘量簡略之趨勢,可能與中國古時一樣為了省紙的緣故,因此就發生了許多文義不清楚的毛病。第一是文句的主詞(Subject)常常省略,故弄不清主詞究竟何指。第二是省略太過,以致交代不清。例如此處,眾獵人最初不能推動尊者身體絲毫,現在何以就能搬動尊者的身體擲之下崖呢?雖然也可以說只要尊者願讓他們搬動時,他們就可搬動,但總不如由獵人們另出主張較合適,因此譯者憑自己的臆想加上這一句話。——《米拉日巴大師集》

[12] 拓展內容【12】

A,藏譯本的“施主家”,見下圖倒數第二行紅色標線。(圖略)

[13] 拓展內容【13】

A,藏譯本當中,身命的前面有財富、國政。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世尊!我等從今日已,為護此受故,若身若命而不舍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 譯

[14] 拓展內容【13】

《二規教言論》:六、誓言堅定 何人事前所承諾,終無變更誓堅定,若堅誓願獲自利,他眾亦信此人語。以善觀察所承諾,壞劫之際亦不舍,背棄誓願應生畏,違背國政尚不懼。不顧發誓或自語,彼者猶如篩子般,泄露善妙之精華,僅依此理亦可知。此人遠離諸天眾,如同枯樹無涼蔭,如是不得諸財富,於此勿庸稍置疑。若人誓願愈堅定,則於彼人愈可信,若愈成為可信者,則天與德亦會集。直士自己所述語,雖無大義亦不舍,若具大義或發誓,永不違越何需說。劣者愛惜自生命,智者珍視自誓願,劣者背棄誓願時,智者對此感稀有。智者寧可捨生命,而不背棄自誓願,劣者對此雖生奇,不思守誓之勝德。故當斷除劣相續,恆住正士之相續,所謂堅守誓願德,是諸世間之莊嚴。

[15] 拓展內容【14】《成實論》第十卷·憍慢品第一百二十八

問曰慢云何生。答曰。不知諸陰實相則憍慢生。如經中說。若人以無常色自念是上是中是下。是人正以不知如實相故。乃至識亦如是。若知陰相則無憍慢。又善修身念則無憍慢。如牛恃角則為暴慢。若去其角則不能也。身為不淨九孔流惡。何有智者恃此自高。以如是等念身因緣。則無憍慢。又智者知一切眾生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以骨肉筋脈五臟糞穢合而成身。俱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有貪恚等諸煩惱罪福等諸業。及地獄等諸惡道分。云何當起憍慢。又見內外心從因緣生。知念念滅則無憍慢。又善修空心則無憍慢。所以者何。隨逐相故則憍慢生。若無相者何處起慢。又智慧者。若實有戒等功德則不生慢。所以者何。戒等功德皆為盡此諸煩惱故。若無功德。何有智者。於無事中而起憍慢。又觀無常等相則滅憍慢。何有智者。以無常苦不淨之物而為憍慢。

[16] 拓展內容【15】

《修心八頌》:“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17] 拓展內容【16】

《勸請勝心經》云:“於有戲論諍論處,去離四百由旬勝。何處具有諸煩惱,須臾之間亦莫住。”

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佛學常用語,梵語yojana之音譯,巴利語同。又作逾闍那、逾繕那、瑜膳那、俞旬、由延。意譯合、和合、限量、一程、驛等。梵語yojana乃'附軛'之義,是由語根yuj而來的名詞;即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之旅程。據佛音論師說,一由旬相當於一隻公牛走一天的距離,大約七英里,即11.2公里。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軍之路程。

《智者入門論》:“廿四指一肘,四肘稱一弓,五百弓聞距,八聞距由旬。”

《有部百一羯磨》卷三注釋曰:“言逾繕那者,既無正翻義,當東夏一驛可三十餘里,舊雲由旬者訛略。若准西國俗法,四拘盧舍為一逾繕那,計一拘盧舍可有八里,即是當其三十二里。”這跟當今公認的說法相同,一拘盧舍約四公里,四拘盧舍為一由旬,一由旬約為十六公里。

但也有八拘盧舍為一由旬之說法,根據《注維摩經》六:“僧肇曰:由旬,天竺里數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可見古代也有類似於當今公里與市裡的不同說法,如果沒分清上由旬、下由旬的話,其差別還是相當可觀的。

根據《那先比丘經》乙本的說法,一由旬合四十里:那先問王:“王本生何國?”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那先問王:“阿荔散去是間幾里:”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萬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一元二次方程的另類快速解法(原創)
2022: 簡談影響俄羅斯社會進步的原因
2021: 再談範例的四種關係(Instancology)(11)
2021: 思而行·三思而行
2020: Boomer remover,很好笑嗎?
2019: 628、觀音大士,苦海渡迷津 源自 youtu
2019: 經濟的兩重性
2018: “霍金現象”的三思
2018: 論剩餘價值學說的錯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