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7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4月04日06:38:0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今天繼續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節課,內容不算很多,先講利養的二十二種過失。此處,藏譯本分為三十種過失。再講憒鬧的二十種過失,這是今天的主要內容。

首先說一下,在西方經濟學家,或者是現在的世間人看來,今天的內容不一定很適合,因為貪求財物、利養,對自己的修行各方面都造成障礙,所以佛陀在這裡着重講利養的過失。從非修行人、世間人的層面來講,他們覺得利養很好。有了利養,辦事方便,生活也快樂。暫時、究竟等各方面來講,有利養是最好的。世間上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年輕到垂暮一直追求利養。

藏文《大藏經》講,རྙེད་པ་དང་བཀུར་སྟི།即利養有兩層意思。རྙེད་བཀུར།一指利養,二指恭敬。為此,我今天下午對照了很多漢藏詞典,發現“利養”一詞,在漢語中沒有恭敬的意思。利養,不管是從利還是養方面,都指獲得利益。རྙེད་བཀུར།一詞,有利養和恭敬兩種意思。世間八法也講名聞利養或者恭敬、快樂。此處的利養,按照藏文的意思,是別人對你的恭敬、讚嘆、喜歡也隱藏在此詞中。兩個漢譯本都用“利養”兩個字,下面我就按利養的意思來解說。

上一節課講到,作為初學菩薩,捨棄世間法,真正去修行,可以產生智慧,因為智慧依靠種種因緣而產生。在座各位也是這樣,有些人呆了十年八年,但他的因緣不正確,相續越來越剛強難化,沒有被調伏。最後離開時,還是跟剛來的時候一樣,下山後更加野蠻,也許有這種情況。若真正修持正法,初夜、下夜不睡覺,知足少欲,以種種方法積累資糧、遣除障礙。這樣修,你的智慧一定能產生,因為智慧是因緣法。一闡提就另當別論,但其他人都能以修行產生智慧。

今天繼續講,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真正學大乘佛法,看破今生的修行人,利養對他的人生而言,是很大的障礙。漢傳佛教的前輩大德們,經常講看破、放下、自在。很多道場對此也很強調,在醒目的地方,都貼有這幾個字。同樣地,藏傳佛教很重視捨棄今世,即捨棄世間利養。前輩修行人,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不會積累很多財富,這樣修行才會成功。財富沒有大過失,但是凡夫人有了財富和利養後,就開始執着,各種不合理的情緒在自相續中不斷產生,最後利養成了修行的道障。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慾故。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嗔恚故。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痴故。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當觀利養。舍四聖種無慚愧故。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什麼是名聞利養的過失?”為什麼佛陀經常在佛經說利養有過失,為利養故,為名聲故?佛陀在相關經典中,經常講利養和名聲,那它的過失是什麼?“如果觀察,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是怎樣的?”前面部分講利養的過失,後面部分菩薩通過觀察後,知足少欲,不生煩惱,這兩個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彌勒菩薩代表大家,問這個問題。

漢譯本中,利養的過失有二十二種。藏譯本把其中某兩個利養的過失合併在一起,並增加了不同的說法,故有三十種過失。在這裡,我們稍作分析。

佛告訴彌勒菩薩:“初業菩薩當觀利養。”上面講的慧行菩薩,有一些利養也沒事,他不會被這些財富所轉,依此可以饒益很多眾生。他看利養是如夢如幻,對他而言,沒有大的執着,束縛不大。就像以前講過,蔣揚欽哲旺波尊者那麼富裕,但他沒有什麼執着。華智仁波切,顯現上只有一個木碗,但是他很執着[1]。後來他的上師對他作了一些教誡。下面開始講利養的二十二種過失。

一、當觀利養。生貪慾故。即觀察利養有什麼過失呢?有了利養,相續產生貪慾。以前沒有財富,貪慾很少;有了利養,漸漸變得執着。像你以前沒有銀行卡就沒什麼,有了以後就經常摸一摸口袋,看它是不是丟了?要不要把它跟系解脫拴在一起?(師笑,眾笑。)產生貪慾故。像我的系解脫,是法王在世時做的,後來很長時間不見了,前兩天才找到。不知道放到什麼地方,應該是放在法王加持過的地方?但你們別認為我這裡面有什麼東西,裡面是空的。這是第一點,因為有利養,對它產生貪愛。

二、當觀利養。壞失正念。應該觀察利養,沒有利養的時候,心很清淨。有了利養,壞失正念。以前修行很不錯,現在卻越來越不像修行人。以前的正知正念,全被毀於一旦。生嗔恚故。先產生貪心,後產生嗔恨。為了你的施主、財富、房屋等這些事情,經常生貪心。如《入行論》云:如是心所貪,能助嗔火蔓。即有貪心,就經常生嗔恨心。對人、財物不貪執的人,嗔恨心不嚴重。這一點從現實生活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嗔心嚴重,就說明其相續的貪心和執着,也很嚴重。因為貪心和嗔心是相輔相成的。為了利養,歷史上有些人做各種各樣很過分的事情。

在米拉日巴的傳記中,有一位匝普瓦格西。此格西在當地開法會時,法座是最高的。後來大家覺得米拉日巴尊者的修行很好,就把尊者的法座放在最高處,匝普瓦格西的法座放在第二位。匝普瓦格西很不開心,他想,如果我給米拉日巴尊者頂禮,他會給我回禮,這樣別人就會恭敬我。於是他為了得到尊者的回禮,就向尊者頂禮。但是米拉日巴尊者的習慣是,只對上師頂禮;對其他人,尊者是不會頂禮的。匝普瓦格西期望落空,得不到尊者的回禮。於是,他怒火衝天,與其他人勾結,給米拉日巴尊者送毒藥。以米拉日巴尊者的修行境界,尊者是了知的,但基於種種原因,顯現上享用了他的毒藥。有些歷史說,尊者因此示現圓寂。

從歷史上看,為了利養、財富等種種目的,不要說修行人,連世間惡劣的人都做不出來的事情,有人因為利養做了。今天所講的利養過失,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凡夫人容易因為利養產生煩惱,做不如法的事。

三、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痴故。應該觀察利養,有了利養,會患得患失,想着利養會不會失去?會不會不斷增長?人變得越來越愚痴。以前修行很好的人,得利養後,只顧沉溺在利養中。這種情況,修行人當中也有。有些法師,以前修行很好,特別精進,生活也很清淨。後來因為有利養,他經濟條件好,就經常沉溺其中。像法師等人,稍微出名的時候,利養相比以前是不同的。以往過清貧、清淨的生活,後來得到很多供養。有些人不把它當真,做上供下施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有些人貪心比較重,有供養後沒法轉為道用,以此失去自己的修行,產生愚痴。他以前智慧很不錯,得到利養後,漸漸變得愚笨。

四、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應該觀察利養,依靠利養,生起高下嫉妒心。有高下之較,有嫉妒心,害怕別人進步,超過自己。因為利養,嫉妒心的心火越燒越嚴重。如果沒有利養,就不會攀比,不會對別人不滿。因為心有高下、執着、貪求,導致嫉妒心越發嚴重。

五、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應該觀察利養,對自己的親友、施主產生吝嗇執着。為了施主對你供養,對他們的財物產生嫉妒心,經常欺誑、誘惑他們,這種嫉妒心還是很可怕的。如《入行論》云: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施主的財物,在施主手裡,還是在誰的手裡,對自己而言,都沒有差別,因為不屬於自己。但是自己為了得到利養,施主對別人作供養時,自己心裡很不舒服,產生各種痛苦,有這樣的情況。

有經典講,提婆達多讓未生怨王想起小時候的事,挑撥他和頻婆娑羅王的父子關係。為了能夠顯現神通,欺騙施主,提婆達多到處找人教他神通,目犍連、舍利子都沒有教他,最後他找到了阿難。阿難雖然沒有得果,但是他過目不忘、智慧很好,而且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哥哥,阿難就給他教了禪定。後來提婆達多得了四禪,經常顯現各種神通,得到了很多利養。在當時的歷史上,包括提婆達多的五百個眷屬,與提婆達多一起獲得了很多利養。[2]

六、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應該觀察利養,為了得到飲食美味、妙衣,行各種諂曲之事。顯現上是一套,實際上是另一套,做各種假相的事情,裝模做樣,詐現威儀。現在有些佛教群體中,有很多人不是上師的,裝成上師。不是活佛,裝成活佛。不是大成就者,裝成大成就者,唯一目的就是要利養。除了利養,他們不見得有其它政治目的、軍事目的。他們很善巧,對於如何誘惑別人,如何以諂曲的方式抓住別人的心,這個專業他們很懂。他們也有調研,知道現在的人喜歡什麼,像喜歡念咒語、轉經輪、甘露丸……對這些都很清楚。

在座各位,如果你在學院,在道場裡,自己的行為要清淨。有些人因為自己的愚笨,好心好意推薦這個、推薦那個。一會造佛塔,一會供僧等做很多事情。雖然種下善根,但現在很多的假相,尤其在網絡時代,真的很難分析。在這個時候,如果行為不如法,反過來說,就造了非常嚴重的罪業。所以,大家對自己的行為,一定要負責。在佛學院,大家要過清淨的生活,沒必要到處宣傳,如果把佛法和利養混在一起,這樣真的很不好。如果你想發財,獲得地位,請你不要用佛教的招牌,出家人、居士的身份,你可以變成網絡詐騙者。我昨天看到一個僧人說:“我從今天開始不會以出家的身份……”意思是否以在家身份欺騙別人?我不知道。每個人要守護自己的身口意,即使要饒益有情,方方面面都要考慮,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情,都要看形勢,各方面都要觀察好。

七、當觀利養。舍四聖種無慚愧故。應該觀察利養,有了利養,會捨棄四種聖者種姓。聖者種姓的威儀,是簡單的衣服、食物、床榻,其事業是聞思修行。如《俱舍論》云:འདོད་པ་ཆུང་ལ་ཆོག་ཤེས་པ་འཕགས་པའི་རིགས།གསུམ་ནི་ཆོག་ཤེས་བདག་ཉིད་དོ།།彼等無貪聖種中,三者即是知足性[3]。即知足少欲者是聖者種姓,那什麼是聖者種姓呢?按照聲聞乘的觀點,如《毗奈耶經》云:僅依簡陋法衣、乞食、臥具,即為知足者,乃聖者種姓;樂斷樂修者,乃聖者種姓,是為四種。即真正的聖者,不貪吃穿,不貪床榻,精進聞思修行。有些人對吃穿不是很在意,很重視聞思修行,這種人可以叫做大活佛,因為其聖者種姓已經顯露了。有些人愛吃,愛穿好的衣服,對床榻、住處的要求也很高。他對聞思修行,卻一點興趣都沒有,這不是聖者種姓。不要說一般人,像有些高僧大德,如果整天都是吃喝玩樂,那不見得是聖者,可能是“幻化而來”,不是真正的聖者種姓。耽著名聞利養,會遠離四種聖者種姓的功德。如《佛遺教經》云: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即無慚無愧也很可怕,如果有慚愧心,則有一切善法的機會;無慚無愧者,與禽獸無別。

八、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應該觀察利養,有了利養,初學者菩薩會受到其損害,所有的未來、現在、過去十方諸佛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是不開許,不會讚嘆的。此處,藏譯本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單獨列為一項。隋譯本則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與“無慚愧故”放在一起的。數習憍逸生高慢故。數數地積累驕傲、放逸、傲慢。

驕,如《親友書》雲:及以種貌聞韶華,權勢而驕視如敵。即對自己的種姓、相貌等滿足,但他不一定說出來,只是自己很高傲。

慢,《俱舍論》把它分為七種傲慢。有利養的人,容易驕傲。在學院,你有好的房子、好的衣服,大家或會用另一種態度來看,這是什麼途徑來的?但世間不是這樣,人稍微有點財富,就得意洋洋,態度完全不相同,自然而然有傲慢心。[4]

修行人有了利養,其示現也會不同。以前學院有位法師特別貧窮,有一次下山後,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回來的時候帶着一批眷屬。那時候的他,拿着大老闆用的黑色錢包,態度傲慢,可見利養很快就能把人的相續毀壞。修行好的人,無論有多少福報,他的行為、形象也沒變化,還是那樣謙虛。但有些人只要有利養,馬上變成另一種人,看不起身邊的親朋好友,只是看着虛空,不會看身邊的人。像這樣,利養會令人產生傲慢心,其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態,旁人一目了然。

如《雜寶藏經》雲,佛言,利養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為破,破持戒之皮,禪定之肉,智慧之骨。即利養能害一切,而且破皮——破壞戒律,破肉——破壞禪定,破骨——破壞慧,破髓——破壞自己的善行。利養會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依靠利養會毀壞善根。不僅是修行人,世間人有了利養後,也是這樣。比如一個領導,本來非常廉潔清淨,有了利養以後,完全變了。破皮、破肉、破骨、破髓的過失,全都在他身上出現。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論勝故。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當觀利養。互相嗔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當觀利養。舍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九、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此處的“勝福田”,隋譯本翻譯為尊者,藏譯本翻譯為上師[5],殊勝福田可以說是上師吧。應該觀察利養,有了利養後,對殊勝的福田起輕慢心--對自己殊勝的老師、阿闍黎、輔導員,都看不起了,生輕慢心。此處,藏譯本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單獨列為一項。此譯本則把前者與“為魔黨故”放在一起。為魔黨故。有了利養,自己最後變成魔的眷屬,像着魔了一樣。晉美朗巴尊者在其著作《功德藏》裡說過,作為修行人,如果所有資具樣樣具足,法沒有修成,魔已經成了。作為修行人,若條件太好,則很難修行。凡夫在利養面前,心是很脆弱的。自己像溫水煮青蛙,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漸漸變成很糟糕的修行人。對此,我很有感覺,以前的自己,很努力很精進。有了利養後,道心弱了,行為會不如法,聞思修行也不精進,可見利養為我帶來很多過患。對大多數人來講,修行境界沒有穩固時,儘量少一點利養,這對修行人是很好的事情。否則自己認為:“我現在還可以,別人對我恭敬供養,現在我的聞思修行,真有結果了。”呵呵,但這是好的,還是壞的結果?很難說。由此可知,這部經對我們修行來講,很重要。

十、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應該觀察利養,有了利養後,散亂、貪嗔痴、懶惰懈怠……各種惡法自然出現。而所有的善法,像聞思修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慈悲心,漸漸減弱。最後在利養的戰爭中,自己被打得頭破血流,無法站立。

十一、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藏譯本中,多所貪著是單獨列為一項[6]。應該觀察利養,有了利養就有對各方面的貪着與染污。猶霜雹故,藏譯本是單獨列為一項。就像世間當中的莊稼,打霜以後就沒有了;或是下冰雹,一般人或許不在意,對有莊稼的農民來講,一下冰雹所有的莊稼都毀壞了,利養就相當於是打霜或者下冰雹。如《大莊嚴論經》云:雹害及一世,利養害多身,雹唯害於財,利養毀修道。下冰雹只是對今世的財物有害,不是害多生累劫,下冰雹只是對莊稼有損害。作為修行人,越來越多的利養,毀壞了他今生來世的所有修行成果。我們下冰雹的時候很害怕,會不會打到我的頭?會不會打到我的花、我的田地?凡夫有了利養很開心,今天一個人供養10萬塊錢:“我是不是黃財神修得很好,是不是單堅護法神的加持力,是不是念了地藏王菩薩的加持?這個10萬塊錢怎麼辦呢?”晚上睡不着,第二天把聞思修行都放棄了。他想:“要有一點利潤,光這樣留着,現在人民幣也貶值,這10萬塊錢還是要用上,其中1萬塊錢用於善法。剩下的我還是要留着,做點理財?”像這樣,修行慢慢就毀了。

十二、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應該觀察利養,對親友、施主、家人,經常要看他們的臉色。“今天施主有點不開心,好長時間沒給我打電話。他是不是不開心,那我以後怎麼辦?”然後你就給他打招呼:“你最近怎麼樣?”沒想到你的修行也倒退了很多,因為要看這些施主、親人的臉色,故產生各種各樣的憂惱、痛苦。如果沒有這樣,就不會痛苦。如《大莊嚴論經》云:由貪利養故,不樂閒靜處,心常緣利養,晝夜不休息。貪利養的緣故,不樂閒靜處;心常常緣利養,晝夜不休息。世間人經常心攀着利養,自己連晝夜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十三、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應該觀察利養,得到利養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得到喜歡的財物,像瓶子、手錶。自己喜歡的財物,平時沒有毀壞,那可以。但如果毀壞了,或被別人偷了,心裡非常痛苦。《極樂願文》的公案中說,有比丘死的時候,貪着缽孟、妙衣,這樣的公案比較多。以前我講過,元朝的金碧峰禪師,修行很不錯。有次國王供養了他一個金缽,有說是玉缽。他對缽很貪着,保護得很好。每天禪修的時候,他把缽隱藏在一個地方,很執着。後來閻羅王看到他壽命已盡,派兩個閻羅卒去抓他,但好幾天都找不到。於是閻羅卒問當地的土地神:“為什麼找不到金碧峰禪師?”土地神答:“你們想要找到他,就敲一下他的缽,他最執着這個。”兩個獄卒就敲金碧峰禪師的缽,金碧峰禪師果然出現了。獄卒準備用繩索抓他,他想,原來是因為自己貪執這個缽而被抓。於是他把缽盂扔到地上,缽盂粉碎後,他當下開悟,誦了一個偈頌:“若人慾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7]他真正獲得了像虛空一樣的境界:“如果你們想要拿我,除非鐵鏈能夠鎖住虛空,除此之外你們沒辦法。”世上很多事物,因為你執着,最後讓自己解脫不了。自己最執着的東西,臨死的時候,不要放在心裏面。像我,沒什麼可執着的,但對我的念珠會不會執着?這個念珠我戴了很多年,當時買的時候才2塊錢。這麼久了,有時候找不到,我心裡有點着急。對其他像缽孟、房子,沒有什麼好執着的,到時候把它燒了好一點。執着東西真的不好,這種心的近取因很可怕。如果沒有轉為道用,臨死時對財物產生一剎那的憶念,果報很可怕。

十四、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此處的內容,藏文譯本分為兩項[8]。意思就是應該觀察利養,如果有利養,比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忘得很快,白法削弱,因為有了利養,令你善法和白法的境界越來越減退。

十五、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應該觀察利養,四正勤——已有的惡消除,沒有的惡不要積累,已有的善不要退失,未有的善要生起。能令一切他論勝故。藏譯本是障礙他人產生信心[9],這裡講讓一切他論勝過自己。比如說外道或其它論典勝過自己,因為有利養就不管修行,別的世間論典都已經勝過你了。

十六、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要觀察利養的過失,因為自己得到的神通、智慧,要麼全部違背,要麼全部退失。意思就是,因為利養,自己沒神通也說得了神通,沒有得智慧說得了智慧,做很多違背真相的事情。

十七、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應該觀察利養,先前得到利養,後來又失去利養時,會產生怨憎之心。有佛經講,以前有施主供養一個婆羅門,後來施主又看到一個獨覺神通比較大,開始供養獨覺。婆羅門看到自己的供養沒有了,到處去誹謗獨覺。這是佛陀前世的故事。意思就是,先得到利養,後來又失去,失去以後不開心,因為利養產生很多怨恨、憎恨。如果你對利養不關心,有供養無所謂,沒有也無所謂。此處藏譯本也是單獨立為一項。

十八、當觀利養。互相嗔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要觀察利養,互相嗔嫌,互相說過失,眾多的覺觀,覺觀是分別念,分別念越來越多,互相說過失也越來越多。

十九、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應該觀察利養,為了邪命養活造各種世間瑣事,整天想為得到利養怎麼樣去做,這樣不會有快樂的時候。如《福蓋正行所集經》云:多求不遂,發生熱惱。無欲無求,心則安隱。為了利養經常求得多,痛苦也多。沒有欲望,就沒有什麼可求的,快樂也是自然而然來的。

二十、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三摩缽底,藏譯本譯為無量心[10],意思就是應該觀察利養,因為利養的緣故禪定退失,解脫三昧退失,無量心也退失。心如淫女能退失故。藏譯本說淫女是能勾引、引誘別人。同樣,利養引誘我們。引誘過後,令我們的智慧、禪定全部都退失。此處,隋譯本也不是很好懂,像淫女的心一樣,智慧、寂靜都一一遠離,淫女整天想着貪慾,除了邪行以外沒有解脫的心。

二十一、當觀利養。舍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舍離智斷,藏譯本和隋譯本都沒有[11]。如果非要解釋,就是遠離斷證功德的意思。應該觀察利養,依靠利養而舍離了斷和證,之後墮於地獄、餓鬼、旁生。閻摩羅,也就是閻羅獄卒,餓鬼種姓。因為利養斷了斷證的功德、智慧的功德,這句話,藏譯本沒有。另外還會墮入三惡道當中。

二十二、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提婆達多,大家都知道,有經典說他已苦行了十二年,十二頭陀行做的很好,能背誦六萬部經典,這些經文一頭大象都無法承載,但是後來因為利養,所有的功德都失毀了[12]。烏陀洛迦,有講是優陀羅家,以前貪執利養,後來變成飛狸。有法師說這是一個餓鬼的種類,藏譯本有"是有"這個名字,但不是特別熟悉,跟提婆達多比較相同,可能是同類。剛開始有世間、出世間的功德,後來因為利養而退失,最後住於惡道。

以上按照漢譯本講了二十二種得到利養的過患,大家都要記住。講的時候,我只是字面上解釋了一下。你如果有信心,仔細觀察利養對自己的修行,有沒有利益?作為初學者,利養對自己還是有損害的。只要自己的生活過得去,其它不用太擔心。沒有福報的人今天很開心:“我的修行有把握。”福報現前的人,可能有點不開心:“怎麼辦呢?這些也捨不得。有的富豪說錢來得很容易,但是花錢很痛苦。”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為諸佛清淨法器。而不系屬在家出家。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不為卑下亦不驚怖。離諸惡道墮落畏故。無能映蔽舍耽味故。眾魔境界得解脫故。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諸天及人亦當愛羨。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舍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佛告訴彌勒菩薩:“作為初學者,應該如是觀察利養的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煩惱。”不管對人還是財富,不要產生過多的貪慾。貪慾越來越多,帶來各種各樣的痛苦,修行根本談不上了。我們應該在很清淨的生活中修下去,如果連清淨的心態都沒有,想得到出世間的功德很難。這是為什麼呢?

佛告訴彌勒菩薩:“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堪為諸佛清淨法器。”少欲菩薩於一切過失不會產生,而且堪為真正的清淨法器。貪慾很少,為他講法他能聽得進去。如果欲望很多,嗔恨心很嚴重,煩惱粗大,就像《如意寶藏論》講的十六種暇滿難得。而不系屬在家出家。另外兩個譯本都這樣講。沒有利養,就不會成為在家出家人輕慢、厭惡的對境。因為有利養,大家都對他產生邪見,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在他們面前不是很如法。住於真實最勝意樂。住於真實的意樂中。不為卑下亦不驚怖。對利養沒有耽著,不會有卑下的情緒,像“這個東西別人都有,就我沒有。”也沒有恐怖,擔心會不會財富被偷走、搶走了。離諸惡道墮落畏故。遠離一切惡道,也沒有墮落惡趣的畏懼。無能映蔽舍耽味故。見其過故。沒有各種遮蔽,不會貪着美味。眾魔境界得解脫故。在眾魔的境界中得到解脫。有利養,眾魔有機可乘。沒有利養,就沒有什麼害怕的。因為有利養的執着,晚上不關門都害怕。沒有利養的執着,沒事,誰也不會吃自己的肉體,沒有畏懼心。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諸天及人亦當愛羨。一切諸佛都讚嘆,為所有的天人和人共所敬愛。於諸禪定而不染著。所有的禪定都不會染着。“住邊際故。”這句話稍微有點難懂,隋譯本指不染着禪定寂靜,藏譯本指修禪定而得以清淨[13]。住邊際,藏譯本的意思就是修禪定,而且禪定不會有染污。沒有利養的人,修禪定很清淨。像炒股的人,根本沒辦法坐得住,看指數上了沒有,下了沒有。股價跌了,心裡不舒服,半夜三更還盯着、看着。現在很多老年人喜歡炒股票,不念阿彌陀佛。禪定的染着是利養。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沒有利養心,沒有諂曲,在五欲中也不會放逸,因為見到利養過失的緣故。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同梵行者亦當愛樂。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舍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這樣的修行,能住於聖者種姓,持梵淨行的人也喜歡他,因為與他有共同的行為。佛告訴彌勒:“如果有菩薩智慧聰敏,應該了知如是功德。”有智慧者,應知道利養的各種過失,以殊勝的意樂來斷除利養,住於少欲,斷除貪愛而發起真正殊勝的意樂心。

上述是二十二種利養,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講得太廣。

接下來講二十種憒鬧。法王如意寶講完此經後,我們講經時經常引用此處的二十種憒鬧,下面簡單講一下。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憒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

彌勒菩薩代表大眾問:“世尊,什麼叫做憒鬧的過失?如果觀察時,菩薩獨自住在寂靜的地方,是不是不生煩惱?”憒鬧有散亂的意思,也有熱鬧、混亂、喧鬧的意思。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散亂、憒鬧對他來講,是很大的過失。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慾。五者增長愚痴。六者耽者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舍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禪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佛告訴彌勒菩薩:“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有二十種過失。如果沒有這些憒鬧,住在寂靜的地方,不生熱惱。”學院跟大城市相比,算是比較寂靜的。除了聞思修行、發心,沒有其他事情,但是跟有些寂靜的山洞森林相比較,也有各種聲音、各種人群,不算特別寂靜。

憒鬧有哪二十種過失呢?

一、不護身業,在憒鬧中沒辦法護身業,天天造業。

二、不護語業,在燈紅酒綠中,哪裡能護持自心?故在嘈雜、說綺語的場合,無法護持語業。

三、不護意業,心裡被貪嗔痴、邪見所轉。

四、多饒貪慾,一直被貪心轉,增長貪心。在城市裡,誘發貪心的因很多,此處,藏譯本還有增長嗔恨心的意思[14]。下面的過失,有些在藏譯本裡面是合在一起,其他與隋譯本大致相同。

五、增長愚痴,有些在寂靜地呆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聞思修行的出世間智慧很難增上,這也是正常的。世間的智慧還會有一些吧,不然活不下去了。

六、耽着世話,世間的戰爭、愛情等各種語言,在憒鬧的地方肯定多。

七、離出世語,離開了出世間的解脫、菩提,這種語言越來越少。大家都在說如何賺錢、如何競爭。

八、於非法中尊重修習,對世間各種造惡業的非法感興趣。

九、舍離正法,沒有平時的聞思修行的正法。

十、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在這樣的群體中,魔王隨時想找你,很方便。你沒有念咒語、沒有護輪,每天看電視、上酒吧。在渾渾噩噩中,魔眾找你很容易。

十一、於不放逸未曾修行,這兩項藏譯本只有一項[15]

十二、於放逸行常懷染着,意思就是,經常處在放逸的狀態中,沒有很好地修行,三門沒有正知正念守護。

十三、多諸覺觀,分別念很重,此處,隋譯本也是分別念的意思[16]

十四、損減多聞,以前的多聞,現在消失怠盡了。以前學過中觀、因明,廣聞博學。但到了散亂的地方,學過的都幾乎忘了。

十五、不得禪定,不得寂止。

十六、沒有智慧,沒有勝觀。

十七、速疾而得非諸梵行。以前是出家人,在憒鬧的地方呆一段時間,最後梵淨行也沒有了,變成了非梵淨行。

十八、不愛於佛,在散亂地方的群體中,受環境的影響,對佛和佛像漸漸沒有信心。

十九、不愛於法,對佛所講的法,也沒有信心。

二十、不愛於僧,對僧眾也沒有信心。[17]

佛告訴彌勒菩薩:“關於憒鬧,有這樣的二十種過失。”這二十種過失比較好懂,大家要經常以此反觀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過失。如果經常處於散亂、憒鬧的環境,自相續的道心很容易退失。我們要依止清淨的地方,遠離二十種憒鬧的過失,遠離二十二種利養的過失。今天如果寫日記,你就可以寫二十二種利養的過失,以及二十種憒鬧的過失,總共四十二種法。藏譯本是三十種利養的過失,以及二十種憒鬧的過失,共五十種法。如果不能全部記住,對大多數的內容,我們要去觀察,這樣對自己的修行很有幫助。我們畢竟需要受教育,要經常改正自己的錯誤,增加自己的福德、智慧、善心,這樣很有意義。

今天講到這裡。



[1] 拓展內容【1】

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1808-1887)在德格的時候,華智仁波切(1820-1892)正以乞討的方式四處雲遊。他有一個木碗,伴隨他同甘共苦,浪跡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華智仁波切十分喜愛它。當他去拜見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時,見到上師的周圍眷屬雲集,房間裡富麗堂皇,宛如宮殿,裡面裝滿了各種金銀財寶,心裡想着:原來上師也很喜歡財物,這滿屋的珍寶他一定很執着吧!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以神通照見了他的心思,便一語中的地高聲喝道:“華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對這室內室外財寶的執着,遠遠不如你對你那木碗的執着!

[2] 拓展內容【2】想學神通的提婆達多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提婆達多的比丘,非常聰明好學,十二年中,修所有的禪定都能夠成就,並且誦經六萬部,無人能出其右。但是,隨着修行時間越久,提婆達多逐漸希望藉由這些成就獲得利養。他想了想,覺得唯有學會神通變化,才能夠讓大家敬畏自己。

這天,提婆達多獨自來到釋迦牟尼佛的處所,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想要修習神足通,飛行變化至他方世界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世尊早已洞悉他的動機,淡淡地說:"你先放下這樣的欲望,思惟一切世間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

提婆達多心想:"哼!你就是怕我學會神通之後勝過你,才會密藏而不傳授。"於是提婆達多比丘離開佛所,又來到人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前作了同樣的請求。已經證得阿羅漢的舍利弗當然明白提婆達多的心性,亦規勸他修學"無常、苦、空、無我"。提婆達多聽不進去,驕傲地認為:"舍利弗號稱智慧第一,跟我比起來,就如螢火比於日月。沒有人能像我一樣能誦讀六萬部經,我尚且不解神足之道,舍利弗又怎會懂得呢?"

第三次,提婆達多找上了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卻被尊者以同樣的理由所拒絕。調達立刻起了嗔恚之心,心想:"目連自誇神足第一,就是恐怕我得了神足通,令其失去神足第一的盛名。"他覺得這些人既自私又小氣,不教便罷,還要他思惟‘無常、苦、空、無我’這麼簡單的道理,實在看不起人。最後,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阿難。阿難雖然廣學多聞,仁慈善良,但因還未證得聖果,不知提婆達多的心思,故不疑有他地教授提婆達多修習神通的次第與方法。

好不容易得到教法的提婆達多,在閒靜偏僻的地方專心一意地修法,運用之前禪定的基礎,心念從粗到細,由細還粗,身心和合漸漸離地,飛升屋頂乃至虛空,作十八種神變,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從東而沒、從西而出,從西而沒、從東而出;或化多分身還合為一,或穿牆越壁,了無障礙。

提婆達多知道自己已經修習成功,便從空中而下,進入宮廷謁見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太子,並在太子眼前化作小兒,面如桃花,莊嚴無比,跳坐太子的膝上任其撫玩。阿闍世太子歡喜無比,認為提婆達多比父親所尊崇的世尊還要偉大,便每日賞他五百金,日日形影不離,隨時供養不令匱乏。

日後,提婆達多果然唆使阿闍世殺老王作新王,自己並欲害世尊而作新佛,毀謗三寶、出佛身血,造了五逆重罪後,大地迸裂,應時身墮地獄。

典故摘自:《出曜經·卷十四》文字來源於網絡

[3] 拓展內容【3】

《俱舍論》:彼等無貪聖種中,三者即是知足性,前三示理末說業,對治產生貪愛故,謀求我所我執物,暫時永久息滅故。

知足少欲是無貪之自性,而且屬於聖者種性

四聖種中的前三者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宣說了修行解脫的威儀之理,最後一種則說明了聖種事業。為了對治產生貪愛的根源而宣說了四聖種,其中前三種可以暫時息滅對我所執的貪求,最後一種則可以永久斷除我執之身體。

四聖種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一個修行人的威儀應該知足少欲,法衣、食物等儘量簡單,因此前三聖種說明修行人趨向解脫的威儀之理,`最後一種說明了聖者的事業,聞思修行就是修行人的事業。而且依靠無貪等三種威儀再繼續聞思修行,很快就可以獲得解脫。

——《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4] 拓展內容【4】

A,藏譯本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單獨列為一項。見下圖紅線標示處(圖略)。

B,隋譯本:當觀利養無所羞愧,一切諸佛不許可故。--《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俱舍論》七種慢:

1)傲慢:與下者相比,認為自己更勝一籌;

2)過慢:與同等者相比,認為自己更勝一籌;

3)慢過慢:與殊勝者相比,認為自己更勝一籌;

4)我慢:認為近取蘊為我;

5)增上慢:本未獲得功德,卻認為已獲得;

6)卑慢:認為自己與特別優秀者比起來,略顯低下;

7)邪慢: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過患,反而認為獲得了功德。

[5] 拓展內容【5】

A.藏譯本說的上師。བླ་མ།上師,見下圖藍線標示處(圖略)。

B.隋譯本說的尊者,見下文藍線標示處(圖略)。

當觀利養生於我慢貢高,尊者邊不生愛敬,一切人所不記錄故。——《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6] 拓展內容【6】

A,猶霜雹故,藏文譯本中是單獨列為一項。對應處見下圖紫線標示處(圖略)。

[7] 拓展內容【7】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這位金碧峰禪師,有很深的禪定功夫。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個紫金缽。他心裡非常高興,於是對缽起了貪愛。由於他禪定功夫已經到達無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一日,他陽壽將盡了,閻羅王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找他,可是任他們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

二個小鬼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去找土地公幫忙,土地公對小鬼說:「金碧峰是個大修行人,他已經入定了,你們是沒辦法找到他的。」二個小鬼央求土地公為他們想個法子,否則不知如何向閻王交差。土地公想一想說:「金碧峰他什麼都不愛,就愛他的紫金缽,如果你們想辦法找到他的紫金缽,輕輕地彈三下,他自然就會出定。」

土地公知道,只要紫金缽一響,禪師馬上就會起心動念,從定中出來了,他不動念時在定中,小鬼就看不見他;而他只要一動念一分別,兩個小鬼就能看見他了。

於是,二個小鬼東找西找,找到了紫金缽,輕輕地彈了三下。當紫金缽一響,

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說:「是誰呀!在碰我的紫金缽?」小鬼就說:「你的陽壽盡了,現在請你到閻王爺那裡報到。」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這麼久,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於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請幾分鐘的假,去處理一點事情,處理完後,我馬上就跟你們走。」小鬼說:「閻王要你三更死,焉能留你到五更。」

金碧峰說:「我這一生都沒有犯罪,到哪裡去都可以,但可否等我處理一下瑣事?我很快就處理好。」小鬼看金碧峰是修行人,便答應了他,說道:「好吧!就給你幾分鐘。」

於是,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這一回,任二位小鬼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他了。

這時,禪師在虛空中說了一首偈子:“若要拿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8] 拓展內容【8】

A,藏譯本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立為一項。見下圖第四行橙色色標處。

四念處

是用智慧觀察身、受、心、法四念處,破除常、樂、我、淨四顛倒。四念處包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的內容主要以五蘊為主: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9] 拓展內容【9】

A.藏譯本是障礙他人產生信心,見下圖倒數第三行藍色線標處(圖略)。

[10] 拓展內容【10】

A.藏譯本譯為無量心,見下圖倒數第一行綠線標示處。藏譯本說淫女是能勾引、引誘別人,見下圖倒數第一行紫線標示處(圖略)。

B,隋譯本:“當觀利養猶如淫女,智慧寂靖遠離故;”——《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1] 拓展內容【11】

A,舍離智斷,藏譯本沒有。見下圖紅線標示處。

B,舍離智斷,隋譯本沒有。

“當觀利養墮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如提婆達多、優陀羅迦聞行故。”——《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2] 拓展內容【12】

佛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舉一個例子。『提婆達多』大家都很熟悉,我們這是老講經的一個道場,這也是世尊的一個學生,他跟世尊關係非常的親近,他是世尊的堂兄弟。由於嫉妒釋迦牟尼佛,所以不擇手段的破壞僧團,造五逆十惡之業,生生墮陷地獄。在《提婆達多經》裡面,諸位可以看到。『烏陀洛迦』是餓鬼的名字,這個名字的意思沒有翻譯,世尊把他列在此地,大概這個餓鬼就跟提婆達多的性質差不多,無惡不作。你跟他們是同類,『同於法住』,這個法是惡法,不是善法,果報一定是墮在惡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淨空法師講記第十集

[13] 拓展內容【13】

A,住邊際,藏譯本的意思就是修禪定,而且禪定不會有染污。見下圖第四行綠線標處。

B,住邊際,隋譯本指不染着禪定寂靜。

“彌勒,少欲菩薩無有如是等諸過患,當為諸佛法器,不隨出家及在家之所欺慢,能無恐畏得清淨信,一切惡道皆無恐怖不被降伏,遠離一切愛味,離諸魔境當得解脫,一切諸佛所嘆,天人所愛念,不染著諸禪定。”——《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4] 拓展內容【14】

A,此處,藏譯本還有增長嗔恨心的意思。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15] 拓展內容【15】

A,這兩項藏譯本只有一項。見下圖第三行紫線標處(圖略)。

[16] 拓展內容【16】

隋譯本:

佛答言:“彌勒!世間言說有二十種諸患,應當須觀,菩薩觀時樂獨行。何者二十?不護身行;不護口行;不護意行;當有雜欲行;多有嗔恚;多有愚痴;彼於世間多有言說;於出世間減損言說;親近不敬法;遠離正法;魔得其便;當行放逸;令向放逸;多有分別;觀減於多聞;當不得奢摩他、毗婆舍那;當速成非梵行;於信佛中減;於信法僧減。彌勒!此等二十諸患世間言說,若菩薩觀如是等已,樂獨行而不疲倦。”——《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17] 拓展內容【17】

《大寶積經》云:菩薩應舍憒鬧樂於寂靜,舍諸世話觀於實義,舍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

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四者、多饒貪慾,五者、增長愚痴,六者、耽著世話,七者、離出世語,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九者、舍離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十三者、多諸覺觀,十四者、損減多聞,十五者、不得禪定,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古人講求善心的用心成效——可見於感覺
2022: 青蔥歲月————北京知青座談會
2021: 焚書坑儒使儒家損失孔子真傳
2021: 唐詩別解(44)
2020: 武漢死72萬,全支那死千萬。圖武漢以外
2020: 889清明節深夜中南海附近傳出槍聲 4隻
2019: 哲學之愛從何而來?
2019: 635、大海和水滴;精妙的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