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為什麼舉報陳進和漢芯?
送交者: 王琦玲 2006年05月13日12:48:5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摘要:如果陳進造假的事情現在沒有人出來說,將來真的東窗事發,我們中的所有人都脫不了干係,甚至也包括莫名其妙被牽連進去的人。更何況陳進當初編制的所謂藍圖成為蒙蔽我們的道具,而我們浪費了整整兩年的青春,成為了他賺錢的工具。

  2006年1月17日,一位神秘舉報人在清華大學BBS上發布的一則神秘帖子—《漢芯黑幕》,徹底打破了中國科技界的一團祥和,其筆鋒直抵為中國產業界驕傲的“漢芯”系列芯片發明人—陳進。面對公眾“漢芯造假”的質疑,陳進選擇了沉默。是影正身直“巋然不動”,還是問心有愧“羞於啟齒”?漢芯真的造假了嗎?本刊記者幾經周折,聯繫到在漢芯事件中起關鍵作用的神秘舉報人,並多次調查、取證,試圖破解這層層謎團。

  2006年1月17日,春節前夕,一位神秘舉報人在清華大學BBS上發布的一則神秘帖子——《漢芯黑幕》,徹底打破了中國科技界的一團祥和,其筆鋒直抵為中國產業界驕傲的“漢芯”系列芯片發明人——陳進。在該則帖子中,神秘舉報人痛斥陳進在漢芯研製過程中完全弄虛作假,騙取國家上億元撥款。

  在全球共同經歷了令人不堪的韓國“黃禹錫科學造假”(黃禹錫曾被評為‘韓國最高科學家’,因在《科學》雜誌發表2篇關於克隆技術的虛假論文而臭名遠揚)事件後,中國科技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非常吸引國人目光。因此,神秘舉報人的神秘帖子頓時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有意思的是,陳進和黃禹錫都是早年失去父愛,並一直極度渴望成功。

  雖然上海交大漢芯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漢芯科技)旋即發表聲明宣稱《漢芯黑幕》歪曲事實真相,但這並沒有抵消外界猜疑。在緊接着進行的網絡民意調查中,有近58.6%的民眾認為造假是事實,而認為“漢芯1號”沒有造假的僅占被調查人數的3.6%。網絡輿論斥責陳進是“中國科技界的黃禹錫”的批評聲漸起。

  

  反觀陳進,他在1月22日表示將尋找證據公開批駁網絡傳聞後即宣告失蹤,漢芯科技也在發表回應網絡傳聞的聲明後選擇了沉默。2月7日,記者撥通了陳進的手機,一位自稱不是陳進的男子十分謹慎地表示,關於回應漢芯造假傳聞一事,已完全交由上海交大校方宣傳部來統一負責回復。然後他匆匆掛機。

  同一天,在上海交大浩然大廈7樓(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和漢芯科技辦公地),本刊記者依然未能尋覓到這位深陷造假傳聞漩渦中的教授身影。在向漢芯科技有關工作人員表明來意之後,記者很快被“送”下了樓。

  時至今日,無論陳進本人,還是漢芯科技都沒有對外界指責的“漢芯造假”給予事實性的駁斥。同時隨着神秘人士提供的線索越來越清晰,有關漢芯的謎團隨着事件的發酵而愈滾愈大,也愈加神秘!

  第一章 “造假”之謎層層難解

  “漢芯1號”一直被視作中國芯片業的驕傲。作為一款高端的16位DSP芯片(DSP與電腦CPU是芯片工業的兩大核心技術,在藍牙技術、第三代無線通訊和圖形處理等方面具備廣泛的市場前景),它不僅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而且在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擁有DSP技術的今天,“漢芯1號”對於年幼的中國芯片業而言也是意義非凡。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則指斥漢芯造假且理據充分的文章給中國芯片業帶來的震動可想而知。正如一位芯片設計公司負責人的評價, “無論漢芯造假是否屬實,都將給新興的中國芯片業帶來重大打擊。”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芯片

  “漢芯1號”正式發布於2003年2月26日。《IT時代周刊》在檢索發布會的原始錄像時注意到了當天的盛大場面: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信產部科技司司長、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科委、教委負責人悉數到場。

  在發布會上,由王陽元、鄒士昌、許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集成電路專項小組負責人嚴曉浪組成的鑑定專家組作出了一致評定:上海“漢芯1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台,屬於國內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被視為“漢芯1號”發明人的陳進自然也是榮譽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稱號,2004年上海交大將其特聘為長江學者。同時,陳進本人還身兼數職,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交大創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此後的1年中,陳進又與他的團隊開發出了24位的“漢芯2號”和32位的“漢芯3號”。漢芯團隊強大的研發能力在為業界稱奇的同時,他們涉嫌造假的馬腳開始顯現。

  2003年2月26日,漢芯科技在新聞通稿中明確指出,漢芯系列已跨入國際市場並獲得超百萬片的訂單。由此,漢芯未來的市場前景理應一片明朗。但讓人疑惑的是,漢芯卻始終沒有實現產業化。上海市半導體協會副秘書長薛自向本刊記者證實,“截至目前,我們沒有得到漢芯芯片量產的任何消息。”為何一款自主研發的芯片在3年前已獲超百萬片訂單,但在3年之後卻始終沒有量產?

  “即便是現在量產,也失去了意義。更何況一款盜用國外公司的芯片,一旦量產,摩托羅拉公司一定會找上門來。”神秘舉報人告訴《IT時代周刊》。他同時指出,芯片設計業日新月異,一款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DSP芯片,歷經3年沒有實現產業化,在如今的國際市場也再難有市場競爭力。

  2006年2月15日深夜,經過多次溝通,本刊記者終於在上海報春路的“謝記茶吧”里見到了這位神秘舉報人。

  漢芯的版本之謎

  據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網站登載的《“漢芯1號”誕生記》記載,“漢芯1號”是完全由國內流片、封裝和測試,這三道工序分別由中芯國際、上海威宇科技和ICC(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研究中心)負責。這是漢芯得名“中國造”的主要原因。

  然而,神秘舉報人卻向記者出示了同一流片項目的另一份合同。這份合同是在2002年11月5日簽訂的,合同的甲方是美國Ensoc technologies公司,乙方是上海交通大學芯片與系統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負責簽署這份合同的人分別是Ensoc公司總裁 (president)Robin liu和研究中心主任陳進。

  合同明確了Ensoc公司將為研究中心負責漢芯eDSP21600(“漢芯1號”的代碼)項目提供在海外的流片服務。一枚芯片的流片為何要尋求兩套方案,這在國內芯片實驗型流片(Testchip)中並不多見。

  “這樣的情況不多見,但是如果一家公司經濟實力特別雄厚,也不排除請兩家公司同時進行實驗型流片的可能。這樣做或許是考慮到國內目前芯片製造工藝水平尚待提高,選擇國際上其他代工廠商同時進行流片,如果能夠一次性流片成功,便於及時調整國內芯片製造商在流片環節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儘快縮短國內流片的時間。不過,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提早進入量產。”美國半導體設備材料協會(SEMI)諮詢師陳文俊分析說。

  然而,根據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提供的信息,以及薛自先前的證實,“漢芯1號”至今尚沒有實現量產,因而讓兩家公司同時流片顯得不合常理。

  更讓人疑惑的是,在這份陳進與Ensoc公司簽署的合同中,後者為研究中心提供在海外的流片服務條款中有一項這樣的表述:0.18μm UMC。據查實,UMC實際上是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廠商台灣聯華電子(以下簡稱台聯電)的英文縮寫,這意味着“漢芯1號”的海外流片是在台聯電進行的。

  “如果芯片設計尋求到台聯電進行海外單獨地試驗性流片,費用通常比較高。因為僅僅是流片需要開發模具的費用至少要4~5萬美金,有的甚至達到8萬美金,而流片單價就是800到1000美金。”陳文俊說。

  根據舉報人出具的Ensoc公司於2003年1月15日開出的流片服務價格明細表顯示,15片委外流片,包括所有的服務共計花費僅35080美金,這與業內人士估算的最低價格還便宜近1.7萬美金。而業內人士僅僅只估算了流片的費用,雙方在2002年11月5日簽訂的合同中還規定,Ensoc公司還將提供產品級檢測和系統開發板等服務。如果再加上這些服務的費用,Ensoc公司的收費與實際費用之間的差價還將擴大。

  那麼,Ensoc公司究竟是一家怎樣的企業,為何能夠為交大漢芯做賠本生意?根據Ensoc公司與研究中心簽訂的合同中標註的公司地址 (1819 Montana Sky Drive,Austin,TX,78727U.S.A ),本刊記者在美國Travis縣辦事員網(http://deed.co.travis.tx.us)找到了它的註冊資料。令人乍舌的是,這家於 2002年5月22日註冊的公司,註冊人竟是陳進本人。

  “根本沒有所謂的美國流片,這只是陳進騙錢的一個幌子。Ensoc公司就是一個皮包公司,為這筆交易付錢的卻是交大。”舉報人指出。他翻開了第 3份和第4份證據,分別是Ensoc公司的收款憑證(Invoice)和上海交大以東方科學儀器上海進出口有限公司開出的發票。“陳進有了收款憑證就可以方便到上海交大報銷。”舉報人說。

  真假漢芯

  據舉報人透露,陳進通過Ensoc公司做成的交易不止這一件。2003年5月左右,陳進還與台灣的著名芯片設計公司威盛電子(VIA)做成了一筆50萬美金的生意,這50萬美金同樣匯到了Ensoc公司的帳戶上。“這50萬美金的生意實際上就是‘漢芯1號’發布會上宣稱的那個百萬訂單。”

  “這50萬美金的生意,實際上是陳進賣給威盛芯片源代碼的交易。他是以‘漢芯2號’源代碼名義賣的,但實際上是MOTO dsp56800E的源代碼。”舉報人解釋了百萬訂單的最終去處。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網站對於“漢芯2號”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它為世界前5大Fabless(無晶圓廠,即芯片設計公司)廠商之一定製。”台灣威盛在全球芯片設計市場尤其是圖形芯片市場的位置一直保持領先。

  舉報人還指出,陳進是在2002年利用一次去美國的機會,托他曾在摩托羅拉共事的朋友從摩托羅拉的工作站下載dsp56800E的源代碼。而陳進正是利用這個源代碼做成了大家都知道的eDSP21600,也就是真正的“漢芯1號”。芯片上刻的是白色的字,它有208腳。

  在查閱“漢芯1號”發布會原始錄像時,本刊記者看到了這枚黑底白字的芯片。舉報人表示,這枚芯片與發布會現場同期展示的mp3錄音筆開發平台上的“漢芯1號”是完全不同的兩塊芯片。開發平台上的那塊實際上就是網絡上發布的《漢芯黑幕》一文中所指的那枚磨掉了MOTO標誌的dsp56858芯片。該芯片是鐳射的金色的字,它有144腳。兩塊芯片尺寸完全不同,十分明顯。

  由於原始錄像拍攝角度所限,外界無法看清mp3開發平台上的“漢芯1號”,也無從證實舉報人的話。但根據《漢芯黑幕》一文記載,陳進是在 2002年8月開始請他弟弟從美國購置dsp56858芯片的,2002年10月份陳進就收到了購置的10塊芯片。但奇怪的是,既然如舉報人所說,陳進已經獲得了dsp56800E的源代碼,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從美國購置另1款芯片呢?

  芯片設計的源代碼在整個芯片設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設定芯片源代碼是芯片設計中基礎的一步。有了芯片源代碼,芯片設計可以圍繞它做很多事情,形成很多新的設計。”復旦微電子學院一位工作人員說,“但是如果是對於一款已經成熟的芯片,可能會存在一些知識產權上的保護。僅僅知道了芯片源代碼,並不一定能夠進行進一步的設計。除非對源代碼進行修改。”

  “摩托羅拉的外晶模塊是另一個部門,僅下載dsp56800E的源代碼是不夠的,由於沒有獲取芯片調試接口的IP(核心知識產權)模塊,即便有了源代碼,設計出來的芯片就像計算機只有主機和顯示屏,沒有鍵盤和鼠標,無法進行人機對話。因而無法對芯片進行任何的系統應用。也無法設計出‘漢芯1號’ 發布會上展示的mp3錄音筆開發平台。正是這個原因,才有了第二塊芯片。”舉報人肯定地表示。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網站上顯示,“漢芯1號”是在2001年9月開始設計源代碼,2002年1月完成設計,2002年12月21日,“漢芯1 號”在中芯國際流片成功。儘管其間歷經了漢芯團隊的組建,但是“漢芯1號”的“誕生”僅僅用了16個多月,源代碼的設定也只用了4個多月。英特爾公司的一位工程師評價,“芯片的研發設計時間是很難界定的,但是作為一個尚在組建過程中的設計團隊,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了一款高端DSP芯片從源代碼設定到流片的全過程。這個速度太驚人了。”

  速度驚人的現象還不止於此。“讓一個測試工程師去研發一款高端DSP芯片,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陳進從美國和蘇州各請了一個高手來助陣。美國來人是他的同學,負責IC設計,另一個是曾在摩托羅拉蘇州半導體設計中心工作時的同事,負責系統。整個漢芯的研發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這兩個人,而這兩個人是在2002年下半年才到的,僅憑兩個人的能力,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怎麼可能完成DSP芯片的研發?”舉報人反問道。

  第二章 陳進,疑點重重

  按照相關證據提供的證明,漢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不僅盜取了摩托羅拉公司的設計源代碼,製成了一塊根本無法工作的芯片,還用買來的芯片堂而皇之地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而兩塊根本不同的芯片居然能夠通過專家組的鑑定,進而在中國芯片發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一切看起來近乎荒唐。

  在舉報人的描述中,陳進總是急切地要製造出一塊自主研發的芯片,為此不惜冒任何風險。這與國內公開履歷中描述的陳進顯得格格不入。陳進究竟何許人,漢芯真的會成為中國科技界的“黃禹錫”嗎?

  履歷矛盾的陳進

  舉報人透露,陳進回國的第一站去了摩托羅拉蘇州半導體設計中心工作,但是由於摩托羅拉蘇州團隊主要是從事IC設計,陳進掌握的測試技能沒有用武之地,在蘇州沒待多久就去了上海交大,並以青年學者的身份宣稱要做一個芯片項目。

  2000年正值中國芯片業百廢待興之時,扶持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國務院“18號文”的發布給中國芯片業界播下了春天的種子。各地紛紛開始大力發展芯片產業,人才奇缺,陳進作為專業人才,留學回國,可謂應時之需。

  陳進是2001年正式進入交大的。在上海交大的網站上,記者找到了陳進的履歷。

  陳進,福建人,1968年出生,在同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1994年和1997年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計算機工程碩士和博士,在美國摩托羅拉半導體總部任高級主任工程師,芯片設計經理,曾主持多項SOC系統集成芯片的新產品開發和重要項目管理,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獲該公司“傑出成就獎”獎金及水晶獎座,2001年回國,主持嵌入式DSP芯片設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和檢測,微處理器系統結構和算法,數模混合電路設計和檢測。

  根據陳進履歷顯示的畢業學校和專業,記者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the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的網站(www.ece.utexas.edu)上卻找到了不太相同的介紹。

  陳進是計算機工程系(the Computer Engeering)博士畢業,恰好該系研究部(Research)的博士生導師Jacob A. Abraham個人網站(www.cerc.utexas.edu/~jaa)中有關於陳進的簡短介紹:陳進的畢業論文是《模擬和混合電路的故障模型和測試技術》。

  在北美博碩士論文文庫網站,本刊記者找到了陳進的博士論文,內容主要闡釋的是與芯片設計相關的測試技術。“芯片設計(IC Design)和芯片測試(IC testing)是芯片的兩個研究方向,但是兩者也會有一定的關聯。芯片測試不僅是指芯片後段工序,隨着芯片設計複雜度提高,芯片測試還可以為前端的設計服務。但是從根本上而言,芯片測試與芯片設計研究的基礎是不同的。”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的有關人員指出。

  在Jacob A. abraham教授的個人網站上,有他在計算機工程研究中心(CERC)的三大研究方向,其中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測試和可測性設計位列首位,這同樣是陳進的論文研究方向,並且德州大學把這個研究方向歸類在Testing(測試)中。

  在交大官方網站上,陳進的履歷中有美國摩托羅拉半導體總部芯片設計經理的記載,這與陳進在德州大學的研究方向似乎有所衝突。“短短幾年的工作經驗,他就能夠在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擔任高級主任工程師似乎不太可能。據我所了解到的,陳進只不過是摩托羅拉公司的測試工程師。”舉報人的言語中透着置疑和嘲諷。

  漢芯團隊和宏偉的四年計劃

  根據交大微電子學院的官方資料顯示,2002年3月,漢芯實驗室就宣告成立,4月核心技術人員組建完成,6月規劃論證,9月開始設計新片源代碼……關於漢芯的所有工作都很有秩序地進行着。

  然而,舉報人卻宣稱當時根本沒有所謂的“漢芯團隊”。“2002年,在陳進手下有三個助手,一個是哈工大微處理器系統結構專業畢業的博士付宇卓,一個是北大畢業的陳勇,還有一個就是我,此外還有一兩個學生。當時沒有一個是懂IC設計的,根本談不上研發芯片。”舉報人說。時至今日,他似乎已不太介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是始終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

  據他所言,陳進是在2002年產生了研製出一塊芯片的想法,並以此作為在交大站穩腳跟的資本。所以在這一年,他請來了原摩托羅拉蘇州團隊的同事和德州大學的同學。從2002年至今,交大漢芯真正技術核心不會超過這3個人,除此以外大多是上海交大在讀的碩士和博士,前後加起來不會超過30人。

  同樣是在2002年伊始,上海交大芯片與系統研究中心成立,陳進擔任中心主任。根據交大微電子學院網站資料顯示,上海交大有意將分散的集成電路實驗室合併,目的是利用在系統上的強勢,重拳出擊。“當時,將研究中心名字中‘芯片’的位置放前與‘系統’置後都是有意義的。從根本上就是想要在芯片研發上實現突破。”舉報人說。由陳進領銜的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初,制定的四年規劃也頗有“大躍進”氣概:第一、二年臥薪嘗膽;第三年一鳴驚人;第四年海納百川、鵬程萬里。

  然而,交大芯片與系統研究中心並沒有像當初規劃時需要兩年的蟄伏。在研究中心成立第2年,陳進和上海交大就已經一鳴驚人。舉報人回憶,“陳進在2002年初時制定研發芯片的計劃時,就已經把最後期限確定了在2002年底或2003年初。”

  利用不足1年的時間,憑藉兩三個人的力量,研發出一款高端DSP芯片。制定這個計劃的人確實需要相當的膽量。而根據記者從上海市集成電路協會了解到,直至今日,上海近百家芯片設計公司,除漢芯科技以外,尚沒有從事DSP芯片研發的。

  與漢芯出世的神速相比,原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DSP56800E的研發是在以色列完成的,參與研發的工程師百餘人,共花費了3年的時間。後期芯片流片也進行了10多次。

  漢芯1號還有後來者,“漢芯1號”發布一年不到的時間,2004年1月,漢芯2、3號先後橫空出世。一款是24位DSP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處理器功能的32位DSP芯片。漢芯系列芯片給中國的芯片設計業帶來的恐怕不僅僅是“一鳴驚人”。

  “真相”初露

  “2005年,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我與做技術和做市場的同事聊天。由於漢芯的分工很細,大家平時都不知道彼此的領域。所以,把聊天中自己所知道的漢芯那部分串起來,大家才發現了真相。”

  舉報人告訴《IT時代周刊》,雖然他也是做技術的,但是偏向於系統應用,所以對芯片研發並不了解。後來是經過負責技術研發的同事解釋,他才了解真相。“當時陳進讓我去找民工磨芯片的時候,告訴我芯片上原來印的是‘上海創奇’的字樣。要把它改成‘上海交大’。而我看見那塊芯片的時候,陳進已經把它用200號的粗砂紙磨掉了,劃痕很明顯。”

  “現在我的手裡還有一枚假漢芯,其他的9枚都在陳進手裡。我的這枚已經作為提供給專家組的證物,所以已經收存起來了。”舉報人說。

  第三章 漢芯之流白 意義深遠

  若“漢芯1號”真如舉報人所言,其真偽鑑定其實並不難。憑藉專家的學養,一款無法工作的芯片和一款國外公司芯片是無法逃過他們的眼睛的。

  本刊在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的網站上沒有找到“漢芯1號”的數據列表,它對於芯片而言就相當於產品功能說明書。用戶可以根據提供的數據列表挑選相應的功能,芯片設計廠商就可以對設計進行相應的修改,刪減不必要的功能,以降低芯片的成本和價格。由此而言,數據列表對於芯片設計企業推廣設計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包括“漢芯1號”在內的漢芯系列芯片在網站上都不曾找到過相關的數據列表。

  有關漢芯的疑點繼續層出不窮。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從沒有量產的漢芯系列卻始終是國內各級各類項目的受益者。在《漢芯黑幕》一文中非常清晰的羅列了漢芯系列申報和獲批的項目,從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間,漢芯系共計獲得有關部門立項31項。本刊記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上還查到了漢芯系列申報的10項知識產權和2項布圖保護。

  根據該網站公布的數據,10項知識產權尚沒有公告,也不曾授權。然而漢芯科技在項目的申報中卻早已將相關知識產權悉數羅列,根據舉報人介紹,陳進專門從社會上招了很多市場銷售人員,專門負責項目的申報。通常情況下,這些申報項目的填報都有範本,只要根據具體的內容改換一下開頭就行了。

  從舉報人的話語不難看出,陳進顯然已經諳熟於項目的申報。尤其在榮譽和推薦信上,漢芯優勢明顯。由於漢芯1號在國內首屈一指,特別是經過了王陽元等國內知名院士和863計劃項目小組負責人的鑑定,由發布會上的鑑定構成的漢芯推薦信已然一勞永逸。

  “雖然漢芯系列芯片沒有實現量產,但是漢芯的知名度與陳進的公關能力,卻鋪平了漢芯的項目申報之路。”舉報人感嘆。

  2000年伊始,中國就在高呼:芯片設計是芯片業的龍頭產業,應大力發展芯片設計,實現設計產業化。6年過去了,各級政府利用財政撥款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幼年的中國芯片設計業,然而,漢芯現象的出現,是否會給各級部門帶來一次警醒?重新審視國內的項目審核制度?彌補科研成果鑑定的漏洞。

  附:為什麼要舉報陳進和漢芯

  早在2005年12月1日,舉報人就曾經向國家及地方40個相關部委寄出過舉報信,而在此後,他給陳進寫了一封名為《你到上帝面前去懺悔吧》的E-mail,在信中,舉報人將陳進所犯的罪行描述一番,然後奉勸其能夠在反省的前提下,向有關部門交待自己的罪行。

  “陳進是信基督教的,我希望他能夠坦白的說出一切。”舉報人說,“如果陳進造假的事情現在沒有人出來說,將來真的東窗事發,我們中的所有人都脫不了干係,甚至也包括莫名其妙被牽連進去的人。更何況陳進當初編制的所謂藍圖成為蒙蔽我們的道具,而我們浪費了整整兩年的青春,成為了他賺錢的工具。”舉報人所說的浪費兩年的光陰,實際上與一款PDA手機有關。

  2002年舉報人參與了一款PDA手機的研發。這款手機是在motolola著名的龍珠芯片的基礎上進行的。手機的系統研發已經全部完成了,投入市場需要人力和資金,但是當時正值漢芯1號要召開發布會,這件事情就被暫時擱置。陳進當時承諾發布會開完之後就開始籌備這件事情,然而,發布會開完了,陳進既沒有派人力,更沒有資金上的投入。事情被一拖再拖,陳進給舉報人的答覆總是“再等等”。然而,手機的系統研發是不等人的,由於芯片的系統研發競爭激烈,技術更新的速度太快,系統研發成果不及時投入市場,時隔幾個月,就代表原先的所有開發必須從頭來過。

  “我最初願意加入到陳進的團隊,就是因為他是個務實的人,但是,漢芯1號的發布,申報項目一個接着一個,陳進感受到了務虛給他帶來的好處和便利,他為什麼還要那麼務實的投入金錢,到時候還不一定能有務虛得來的多。”舉報人十分感慨發布會給陳進帶來的變化。當得知漢芯的整個騙局之後,原來的兩個朋友也就從此分道揚鑣。

  “中國自古舉報的人都被視為告密者,都沒有好下場。但我還是會選擇去做。”他的語氣很堅定。 (IT時代周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亞洲時報--最大的謊言製造機器
2005: 從讀書類期刊看城市文化性格
2004: 北大精英自嘲“廢物”:名校不能承受之
2004: 奴隸化的中國教師
2003: 教師啊教師
2003: 談教學和科研取向
2002: “混”在清華 zt
2002: 少年班遭遇尷尬 少年大學生是“拔苗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