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级创新人才探源(六)---体制是关键 |
送交者: 南泥湾 2006年12月21日14:28:4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大师级创新人才探源(六)---体制是关键 南泥湾/齐楠木 探讨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创新人才这是个很大的话题,写这个系列的最初触因是6位校长专家对温家宝总理提出问题的回答。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人员,许多方面只是个人观点,资料引用也可能有错,难以反映中美两国教育科技概貌。尽管如此,我还是把自己了解的资料和想法说出来,与各位讨论,目的希望中国的科研做得更好。 在我写了这个系列之后,有人问了不少问题,这里一并谈一下我的观点和感想: 1.几点感想兼答问 1)中国要科技大师有什么用? 2)大师级人才能否早期定向培养? 天赋,既某些天生的能力,例如:记忆力,想象力,乐感、身体的协调性、跑动速度等等。体育的奥运战略成功最重要的是体育选材和出结果用同一个标准,其中天赋占得比例很大,可能80%以上,普通人练死了也到不了刘翔的跨栏速度和朱建华的跳的高度。只要选准苗子,练对路子,金牌就不远了。 爱因斯坦对天赋有过一个著名解释:天才是99%的汗水加1% 的灵感。与科研有关的天赋是其中大师级人才出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天赋影响没有爱因斯坦说得那么小,但肯定和体育不可同语。这个影响很难定量,个人估计科研大多不超过25%(会有例外,例如爱因斯坦),艺术的比例更高些。即使我从小接受莫扎特那样的熏陶和训练,我依然达不到他那样的音乐成就。要不然,也就不会那么多的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脑子那么感兴趣。所以,人和人有不一样的特长,天赋属于可以被发现但无法培养的东西,天赋高低表明后天培养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 科技不同于体育,如果根据智商和记忆力的高低来选大师苗子加以培养,结果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其他影响(如情商、培养过程和成才环境等)更大,中国科大少年班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大师级人才是宝塔尖,我们无法造就塔尖的空中楼阁,只能从地基做起。 3) 社会环境对科技大师的产生有何影响? 美国一般没有什么人敢触及这个底线,除非作了不做科研的打算。我知道一所大学某个教授因为论文出错,自己要求撤出一篇已发表在《科学》的论文,此后他申请基金和发表论文极为困难。 科研的腐败除了作假还有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 ---独立思考 ---科研动力 ---社会地位和风气 --社会资金投入 美国除了国家基金,私人捐赠资金在大学建设和研究经费中占不少比例,美国哈佛大学对外宣布,截至到2006年6月30日,哈佛大学受捐赠总额达到292亿美元。哈佛大学的运作开销主要依赖社会各界和校友的捐款,年捐赠1/3作为运作预算,超过9.3亿美元。美国大学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捐赠数额,与其国民的公益意识是分不开的。 4) 为什么日本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比美国少呢? 1987年利根川进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时,日本大加庆祝,但利根川进发表讲话说,如果他是在日本国内工作,就不可能得奖。这话令日本人十分难堪,反映了日本科研体系的弊病:等级森严、论资排辈的体系,使得年轻的研究者很难出头,不得不做着无休止的支援工作,事事听命于掌握着大权的教授们,等待自己变老的一天。 在美国大学里,超过30岁以后往往就会就任副教授,并担任研究经费的申请和学生指导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够按自己的思考从事研究。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过半都在40岁以前就已经发表了获奖论文,而日本则没有为30多岁研究者提供埋头钻研的环境。 因此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创新方面,日本既重视集体创新,强调团队精神与合作,也开始重视个人创新,特别强调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设想。日本学者已经意识到人是创新的主体,有了创新的人才,才能创造出新观念、新设想、新技术。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2002年度的财政预算总额比上年大幅度减少,但科技领域的预算不降反升。近几年日本的科研经费也一直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发达国家首位,科研经费是美国的一半。 日本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比美国少得多,还有思维传统、科研体制和时间积累三方面的影响,日本和美国的差异主要是思维传统、科研体制的不同。 5)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不是时间问题? 6) 中国最缺什么,人才还是体制(环境)?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是:)1)中国人的智商不比美国人低,有个研究结果是东亚人的智商平均为105,高于白种人的平均值100,这个结果不能说明东亚人比白种人聪明,但说明中国人智商不低。(2)好的科研环境能够促使科技人才的不断冒尖和涌现,随着世界经济和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还能够吸引别国的人才。差的科研环境不仅不能涌现顶尖科技人才,反而压制顶尖科技人才的发挥,使科技人才外流别国。(3)美国科技发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苗子。(4)蒲慕明的观点:“创造力往往起源于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们的交流,就是要向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们学习。20世纪前五十年,Cavendish实验室可能是全世界创新科学工作最集中的地方,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特别?就是有一群具有创造性思维科学家。进去的人接受熏陶后,一个个变成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道创造力怎么来的,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一个聚集了许多赋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地方是培养创造力最好的地方。” 3. 回答温家宝总理的问题 钱学森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其实他还没说出最重要的问题。 前面我例举了大师级杰出人才的出现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如同木桶理论所说,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众多原因(木板)中有轻重缓急的差别。诸多影响因素是不长度的木板,现阶段那一块是最短的木板呢?看看我的几个疑问,问题就不难回答。 目前我们用美国1/10的科研经费(实际上按购买力换算应该是1/5左右),和美国相仿数量的100万科技人员,但达不到美国1/200的高水平论文产出,为什么? 我们用比日本多的科研人员,相当于日本一半的科研费,而达不到日本1/20的高水平论文产出,为什么? 美国NIH2006年医学生物学经费270亿美元,其中90%作为公开竞争性招标,只留10%作为内部科研经费。我国2006年90亿美元的财政科研经费,只拿出5%(4.7亿美元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公开竞争性招标,为什么? 6个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有些还是现任校长)和研究教育专家,只有一两个回答与总理提问相关,这些都是预先告知并准备的问题,说明了什么? 毛泽东当年提出“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高中和初中改为2年,三年工农兵大学和大跃进已经证明是错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还要搞三年制博士?我们已经拥有和美国相当人数的科研人员,为什么要搞研究生大跃进? 人才,除了识别还要给与发挥机会,脱颖而出需要合适的口袋,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任一个小小的粮官,才能并未显现,转至刘邦手下,未当大任,求去被萧何追回,刘邦拜为大将后才充分发挥非凡之才。 有些人认为中国科学技术需要更多好的人才,更多经费和改善的管理结构,目前这些不是关键因素,改内部选拔人才为公开广选人材,给与发挥的环境人才就冒出来了。 4. 我的建议 怎么改呢,考虑到中国现状和改革的可行性,我提出如下建议: ---改革资金投向 90亿美元的财政科研经费其中80-90%作为公开招标,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增大为50-100万元,将部委基金的2/3转至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经费大部分必须公开招标。 ---改革科研人才选拔 设立全国性(教育部和中科院)人才招聘网站,所有助理教授位置面向全国和海外招聘,设立助理教授启动基金(将原来的助教改名为教助)。研究所设立独立研究者启动基金,资金强度足够支持3年的研究,以论文为基础评价助理教授工作,年限为5-8年,此后决定是否进入终身教授行列。 ---科研后勤人员和管理人员退居辅助位置 ---高考改革 ---研究生改革
基础教育方面,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增加科学实验课,要求自己设计实验,目的在于从小激发培养科研兴趣和培养能力。严格控制小学生和初中生家庭作业时间。大学加强调个人独特思想性和复杂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5.结语 最后借用龚自珍的话作为我的结尾: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个降人才。 2006-12-21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怎样在美国成为医生 (3): visa issue | |
2005: | MB, MD, PHD 等, 都是中国的体制问题惹 | |
2004: | 洋人如何议论杨振宁的黄昏恋 | |
2004: | 我們班的花名册 | |
2002: | 清华与科大的对话 | |
2002: | 雷尹事件中什么是KEY POINTS | |
2001: | 高校学报竟然自“盗” | |
2001: | 母校在我心中已经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