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不少网友要我批判方舟子,据他们说,方舟子自称是中文互联网的先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我当时一笑置之。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自称是互联网先驱,经常被美国电视脱口秀和政客作为笑话讲,只要谁说自己发明了互联网,台下肯定是会意的哄堂大笑。方舟子如果真这么说了,就是贻笑大方。所以,我没有理会网友们的多次请求。
但今天突然在网上看到方舟子题为《互联网的力量》的演讲记录,时间地点是2010年11月20日互联网年会。这个演讲的大部分内容是方舟子自称为互联网“恐龙”级人物、中文网络先驱。方舟子称ACT是“第一个中文的网络”,他在上面跟人掐架,后来ACT之类被淘汰,1996年,他办了新语丝网站,搞了个论坛,其简历居然确确实实地自封为“中文互联网先驱”。真是这样吗?
我是1990年秋季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的。到后,找系里的教授要了一个EMAIL账号,用陈旧的VAX终端与各地的同学联络。大概一年后,在计算机系的机房获得了账号,开始可以使用UNIX工作站。其后,我同时在计算机系攻读学位,所以,对互联网的那段历史我是亲历者。期间,我与其他中国同学一样,都在互联网上阅读中文。当时北美中国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一份称为《华夏文摘》的电子刊物,由CND创办。那时候,方舟子估计还不会上网,也就不存在《新语丝》。
《华夏文摘》创刊于1991年4月5日。根据该刊物于1991年4月11日发表在SOC.CULTURE.CHINA上的帖子,它在10天内即获得1000名订阅者(通过EMAIL),正在征求技术支持编写相关的中文阅读软件。
SOC.CULTURE.CHINA是一个USENET里的一个讨论组。USENET是一种分布式的讨论系统,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用户通过一个NNTP客户端程序与本地的服务器连接,读贴、发帖。其运行机制是:不同服务器通过互相订阅,拷贝各自张贴的信息来实现帖子的流通,因此张贴的内容并不能立刻被其他读者看到。另外,USENET最初是设计成使用7位的ASCII码(也就是,而中文(GB2312)用两个8位字节编码汉字,因此中文不能直接用于USENET。如果是发中文文章,只能以附件的方式,进行编码之后才能发出去。而读者必须下载附件,解码才能阅读。这有点不方便。
后来,一群中国人采用了一种称为HZ的7位标准(RFC 1842,RFC 1843)来编码GB2312(这是中国人制订的最早的互联网标准)。在印第安纳大学的一个网管的帮助下,于1992年6月28日设立了ALT.CHINESE.TEXT这个新闻组。ACT的统计表明,一年之内其读者人数达到了5万多。一年之后,又设立了ALT.CHINESE.BIG5,专门面向繁体字的读者(从这个角度,简体中文走在了繁体之前)。同时,海内外学者们开发了一系列软件,从DOS、WINDOWS,到X WINDOWS,应有尽有。我曾经用过SimpTerm(Windows),CXTERM (X)等。对这些人为中文互联网做出的无私贡献,我们都应该表示感谢。(后来我也抽时间写了一个GB-HZ免费工具,做了一点点回馈)
看到这,读者应该明白,ALT.CHINESE.TEXT(ACT)不过是USENET这个系统下的一个讨论组。相当于一个具体的论坛栏目,具体来说就是硬盘上一个目录。方舟子却把它称为“第一个中文的网络”,显然是不明就里。毕竟,他不过5万多ACT读者里一个密苏里州立大学学生物的学生。
方舟子最早出现在ACT应该是1993年。他所用的EMAIL地址是fangshim @student.msu.edu。我找不到任何方舟子1992年在ACT上发言的记录。甚至找不到方舟子1993年以前在整个USENET上发言的记录。至于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根据他自己的陈述是1996年才建立的,那时候,中文万维网早就已经起来了。万维网是搞物理的人发明的,然后再传到搞计算机的那里,所以我属于最早使用万维网的那群人。1993年MOSAIC浏览器一出来,我们就用上了。方舟子提到的Gopher就是明尼苏达大学开发的(Gopher是明大的标志),它一度占据了很大市场,但由于明大宣布要收取许可费,导致很多用户转向万维网。在密苏里州大学生物的方舟子过了三、四年才知道万维网并不奇怪。
新语丝网站目前使用的软件是一个学生在1995年左右写的免费软件,叫WWWBOARD。我在1995年时用它运行《中国军事论坛》,结果发现它有很大的稳定性问题,经常导致数据崩溃,需要修复,后来只好自己写了一个称为ANYBOARD的软件,一度卖几千美金一个拷贝(wenxuecity最初用的就是ANYBOARD,但后来他们发现需要购买软件许可之后,更换了)。可见,新语丝网站搞了10多年,所用的技术还是最原始的。这也从侧面说明,方舟子基本不懂互联网。
方舟子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而且是一个相当落伍的互联网用户,却冒充为中文互联网先驱,这比唐骏的大头贴发明的水分还多得多。这种自吹自擂的说法,让人笑掉大牙。
岳东晓 20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