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闪电:美国教育真的一塌糊涂吗?
送交者: 闪电 2011年12月26日00:58:2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北大校长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演讲时表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并认为 “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如果如此大师云集、世界一流大学富集的美国教育都算“一塌糊涂”,那么还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不是“一塌糊涂”?以此为标准,至今仍 “没有一流大学”(北大前校长许智宏语)、“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中国教育,又将该是怎样的“一塌糊涂”?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美国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

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工程学院都侧重于技能型的工程系科。但经济发展促成了教育的全面转型,目前美国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美国教育体系已经转为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也基于此,耶鲁制定的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如果学生在大学从耶鲁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投入极深,而忽视更广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机会,那将是耶鲁的失败。

产业结构升级绝对是受教育约束的。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建立价值。

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时期,每年都会安排涉及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授课老师决定教材和内容。以人文社会课程为例,可能先是重点了解亚洲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是非洲、拉美等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就会绕着五大洲讲一圈。但就是这种非常广泛的了解,从小培养了美国孩子“全球化”的视野与思维。

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老师给孩子们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辩论。其二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的准备。而现在为止,我接触的一些国内博士研究生、甚至科学家,从他们研究、思考和做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

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被愚弄。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听到任何话都自然去怀疑、审视,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话逻辑上、事实上或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却是培养自主思考非常重要的开端。同时,还能够把思想表达得很清楚,给人以足够的说服力。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型国家建立等多方面愿望和渴求迫切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作者:陈志武)

中美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究竟为谁而学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七、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八、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美国教育部不管考试,不管升学,不管评估,不管具体教学,不管政治思想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美国直到1980年才有了正式的教育部。在这之前,联邦政府中有一个叫“健康、教育和福利部”的部门,教育是它的一个分部。1979年10月17日,卡特总统签署法令,将“教育部”与“健康和人道服务”分开。次年5月4日,教育部正式开始运作。教育部是所有内阁级部中最小的。1995年,雇员约5000人,与农业部的10万雇员或国防部的80万雇员相比,简直不算什么。当时美国有7000万人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经费是500亿美元,教育部的款项支配只占其中的8%,美国的大部分教育经费来自地方税收。

1867年,美国曾设有一个类似教育部的机构,但寿命不长,一年后就降格成为一个“办事处”。1979年设部,在此期间的111年中,美国不曾有过一个专管教育的“部”。联邦政府没有专门的教育部,不等于没有管教育的政府部门,更不等于没有教育。美国的教育是由公民社会主导,而不是由政府权力管理或管制的。美国教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是19世纪初,当时根本就没有教育部,变革是在州里由社会的自主、自治、自理力量推动的。

1837年,教育改革推动者曼恩(Horace Mann)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教育秘书,他走遍全州,到处演说,推动免费公立学校,让原本在家学习的学生到学校,不光学习知识,而且学习公民习惯。1821年,纽约州Troy市的市民要求教育家爱玛-威拉德(Emma Willard)建立第一所女子大学,到1872年在校学习的女生总数多达12000名。1837年,俄州的Oberlin学院成为美国第一所男女混合的大学。这所大学是“第二次觉醒运动”的长老会教士们创立的。1829年,豪威(Samuel Gridley Howe)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盲校。1930年代,哈佛和达特茅斯学院等长春藤大学开始招收黑人学生。

在美国,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是官僚,而是有社会抱负、公民理想的启蒙者、知识精英、教育家。同时,民选的立法机构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教育的重大政策都是在国会中推动的,如二战后帮助退伍军人入学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和1958年为加强国防科学(与苏联进行太空竞争)的“国防教育法案”。

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使得教育更注重社会公正,更重视弱势群体。1965年通过的“中、小学教育法案”配合约翰逊总统提出的“向贫困宣战”计划,设立了一系列帮助经济和文化弱势儿童的教育计划,国会为此立即拨款1亿美元。福特总统期间(1974-1977),国会又通过“公共法94-142”,规定3至21岁的残障儿童和成人必须能在“最不受限制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并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卡特总统期间(1977-1981)设立教育部,其职责就是落实公民权利的教育政策和为有关教育项目拨款。

一直到今天,美国教育部不管考试,不管升学,不管评估,不管具体教学,不管政治思想。它自述的功能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设立与教育有关的联邦资助项目、执行与私人和公民权利有关的联邦法规。”这两项工作都是服务性的,关系到教育的两个关键条件:钱和法规,尤其是与公民权利有关的法规。例如,大学前(K-12)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能因为贫富、城乡的差别有任何损害,入学机会应当公平,不允许入学分数线特别优待某地方的考生,学费资助标准应当公平,保障家长为子女选择不同学校的权利(如K-12教育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家庭学校、私助公立(charter)学校,等等),维护教育中立,不能在学校进行宗教、政党宣传,等等。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共和党的总统竞选一直以取消教育部为主要诉求,理由是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和社会的教育事务。里根于1980年竞选总统时曾允诺要取消教育部,当选之后,由于民主党多数的众议院反对未能实现。1996年,共和党的鲍勃-多尔在总统竞选时,也承诺要取消教育部。2000年,共和党的竞选决策会议再次通过了取消教育部的决定。但小布什就任总统后并没有延续这一政策,不仅是因为他重视发展教育,更因为这么多年来,教育部推动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的工作已经得到了美国社会的认可。

美国的教育没有优差生之分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就开始分尖子班,普通班和差生班。那个时候,在尖子班上学的我,总是不愿意和那些所谓的普通和差生班的学生来往。当然,一方面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觉得自己有点瞧不上他们。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他们自然告诉我们,和差生在一起,只会让你的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尖子班的学生一般只会选择和普通班学习好的学生来往,却绝对不会和差生班的学生来往。

当然,上了高中也是如此,有快班,普通班和慢班之分。这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分的。每一次考试后都会有一个变动,考得好的学生自然被挑到快班或者是尖子班,而考得不好的学生就会落到普通班,甚至是慢班里去。

我想,这大概是每一个有过受教经历的中国学生都记忆深刻的事情。

那么,在美国有没有这种分班的情况或者是尖子班和差生班之分呢?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美国的教育会是一视同仁,也就是不管你学得好还是学得差,都会在一个班级,都会是同一个老师来代课的。可是,最后我发现,我错了。原来,美国也会如中国那样,会分快班和标准班。

大家看好了,美国分的是快班和标准班。除了这两个外,没有别的分班情况。

所谓的快班,就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强,掌握知识较快的一些美国学生组成的。一般情况下,在这个班里,经常会看到的是亚洲面孔,例如华人学生还有日本、韩国学生和印度学生。美国的学生也会许多因为天生聪明或者是后天非常刻苦学习而进入这个快班的。言下之意,就是教授传授知识的速度会快,甚至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教二年级或者是更高年级的课程。而标准班里的孩子,就是平常的孩子,智力不会有问题,学习也不会有问题,只不过就是平常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美国不会把后面的这个班级叫成是普通班,或者是后进班,而是叫做标准班!为什么会叫做标准班?这完全是美国人出于对孩子们的尊重。他们认为,学习也会因人而不同,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发育上也有区别,在对待同等知识的时候,也会有选择性目的存在。因此,他们并不是歧视某一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有学习障碍的话,会在他的档案里有注出,这在他们入幼儿园的时候的智力测试中就已经做过这项工作了,请在相关的文章里查阅)。

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在我们中国,尖子班的学生要学的知识和要做的作业远比普通班和差生班多的多,而且尖子班的同学压力也很大,他们经常要进行考试,来证明他有资格留在这个尖子班里。所以,往往尖子班的学生没有玩耍的时间,也没有做其他事的时间,一心地扑在学习上。但是在美国,快班学的知识和慢班学的知识是一样的,而且他们面对的课业量还有作业量也是一样的,老师不会额外给他们增加学业负担。除非学校有特定的安排,比如要参加什么竞赛之前,给孩子们增加一些量的训练。美国的快班和标准班一样,遵守同样的上课下课时间,并不会拖堂的占用孩子们的玩耍时间。只不过,他们学习的速度比标准快罢了。除此之外了,也没有别人什么特别之处。

其实分优差生班或许会有一定的好处,他在激励差点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而让那些优等的学生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好成绩。可是,相反一面的不良影响也会出现,身在差班的学生会因为成绩差而导致自暴自弃,而在优班的学生会因为压力大而产生心理等上面的不良后果。差,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也不是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只是标准化的一个量化,并不应该把他们规划到差的那个行列里中去。他们应该只是一群标准智商的孩子,既然是标准智商的孩子,就应该只规划分到标准班里去。如果到了差生班里,是不是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呢?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0: 剖析一下《YDX: 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
2010: 酒后几个半句纪念中青年的毛泽东
2009: 鲁肖航:外甥的耶鲁之路
2009: 对《科学新闻》上两篇文章的一点意见--
2008: aa88: 谈“西方文化熏陶”
2008: 批判精神和国家出路
2007: 国内学术萎靡之源头: 高校官本制 zz
2007: 南开大学近千学生砸车抗议,和警察冲突
2006: 笑死我了,幸好没在中国拿博士
2006: 中国的学术、科技开发、创新问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