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背后(2)
送交者: ppd 2004年02月24日18:38:3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国家科技奖的最高目标:增强民族科技竞争力

  ●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尊重必须置于物质和权力之上。

  ●在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全民族的理想,而在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似乎只是科学家们自己的理想。

  ●科技就是综合竞争力中最富有战斗力的核心。

  2月20日,上年度的国家最高层次的五大科技奖揭晓,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体现了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使科技工作者们深感荣耀。不过,从社会层面上说,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尊重却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温度。“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对获奖的科学家们很是陌生,议论的最热烈的话题还是股票、房价、买车和出国旅行,最多再加一个送独子去私立的贵族学校接受教育———这么一个对未来还算有影响的议题。

  为什么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热情大不如以前呢?我记得我小时侯几乎是生活在一个热爱科学的氛围中。在学校,老师们以陈景润为我们的学习楷模,广播里(当时电视机还不普及)能够经常听到苏步青和中学生的交流,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著作,我们还能阅读到作家叶永烈当时的科普读物。在家里和社区,很多的家庭都很关注新华社播发的中国科技成就的通讯,里弄干部还经常就此邀请学校里的理工科老师给孩子们讲解这些新成就的原理和应用价值。有时候,家长也会加入学习科普知识的阵容,所以,当时我和同学们的第一理想就是“长大了以后要当科学家”。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第一位的理想是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上海社科院有个青少年研究所、我问过该所的杨雄所长,他介绍说现在的孩子们最崇尚的是物质和权力,如将来要当大老板,将来要当法官,还有的觉得当警察也很威风,当然也有自我迷恋型的理想,如要当个歌星影星之类的角色。反正,要当科学家的已属凤毛麟角。我当然也无意抵制理想的多样性,毕竟社会在进步,人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并不能苛求所有的人都去攀登科学险道,那样做成本确实也太大。然而,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尊重必须置于物质和权力之上。

  因为工作关系,我还经常和日本的学者交流思想,他们告诉我,日本是有一部分右翼分子经常去靖国神社,但更多的公众会带着孩子去科普馆,或者去参加企业组织的技术博览活动。在过去的日本经济衰退的13年中,日本政府在不断地压缩其他领域的预算,但有两项支出是增加的,一项是亚洲国家都十分警惕的军费开支的增加,另一项就是包括科普在内的科研投入的增加。在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全民族的理想,而在中国,获得诺贝尔奖似乎只是科学家们自己的理想。在我所能接触到的小朋友们,对于游戏机都很感兴趣,但对于软件开发却一点都没有钻研的劲;而在我所接触的部分企业家中,对上市的热爱远远超过对研发的热情;在我所接触到的出色学者中,热衷于招博士、申报经费者众,愿意积极投入科普写作者寡。而我担心的就是这种社会性的尊重科学的氛围逐渐散失,长此以往,我们的技术研发和科研原创成果的突破能力必然会遭到削弱。我们都知道,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是综合竞争力间的较量,而科技就是综合竞争力中最富有战斗力的核心。真希望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举行,能够在推动全社会尊重科学方面也产生强大的动力。

  网友声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望所归

  【1】中国就是得有自己的科学奖,就是得有一种探索追求、鼓励进步的民族精神,祝贺两位科学家荣获大奖,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只有民族科技的发达,才有立足世界的辉煌。

  【2】祝贺刘东生院士荣获大奖。您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艰苦的科研工作,忍耐了许多寂寞,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有今日的荣耀吧?希望您把自己的治学精神和丰富经验传授给后来人,并祝您健康长寿。

  【3】王永志院士,您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为中华民族争光的功臣,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的贡献的。预祝您和您的同事们在未来的航天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4】神舟五号飞天成功作为2003中国最伟大的科技成就,它的杰出代表荣获最高奖是众望所归,在此向王永志总设计师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伟大成就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结果,他们同样应受到人民的尊重。建议这项大奖能设立特别集体奖,以彰显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功勋。

  【5】我想两位并不是一心要拿这个奖项,只是为了科研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面对这意外的惊喜,应该是很激动的。

  立足本国实际科技强国

  【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项要无愧于中华民族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要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和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要立足长远,造福人类,赶超先进,突破尖端,走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发展道路。

  【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树立品牌,使之成为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让获奖者受到广泛传颂。

  【8】这点我赞成。科技成果虽然说是全人类的,但也是有国界的,别管“诺贝尔”是怎样的了(他们对我们有偏见),我们就奖我们的。

  【9】现在有些中国人在各方面都有盲目崇洋的倾向。电影要提奥斯卡,音乐要提维也纳,经济要尊WTO,政治要讲民主、人权。这些东西不是不好,但要注意适合中国国情并为我所用。

  例如像袁隆平院士,他的成果要放在美国很可能不会受多大重视。因为美国耕地多,粮食自己吃不了还要出口,提升亩产需求并不强,人家追求的是高品质和绿色环保食品。而在中国,耕地少人口多,提升亩产非常重要,所以袁隆平对国家贡献极大。他的成果是不符合诺贝尔奖标准的,但我们要给他应有的荣誉,因为他对国家的贡献比得诺贝尔还大。

  【10】说白了,就是他的研究成果能不能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带来实惠的一个问题!

  【11】最高科技奖应该偏重于高科技转化方面,不在于技术难度,在于能否收到最大效益!

  【12】你说的这点我同意,但还有一点我们需要看到是转化时间要短之又短!只有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3】基础研究一定要加强,没有基础研究,我们的科技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呀,怎么能只注重高科技转化呢?

  【14】从刘东生先生获奖,能看到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看到国家尊重科学发展的希望,感谢像刘东生这样默默奉献的民族科学家。

  【15】科技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体现着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进程,赢得了我们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的大国地位和形象。

  创造良好环境树立楷模

  【16】我很敬佩这些大科学家,得到如此大的成果,他们受奖当之无愧。不知道他们对科普工作怎么看?我以为就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来说,科普与重大科学突破同样重要。

  【17】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不断地推出国家科学技术评估报告,在网上公布,让普通民众也能体验到科技就在身边,提高科学普及水平,培养新一代的科学家,努力实现我国科学发展的新突破。

  【18】国家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否有力地促进科学普及的平民化?

  【19】我认为这是应当的!首先,人才会不再那么“巨大地外流”吧?再说,咱中国得有自己的科学家!

  【20】这几届我国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得主多为老年科学家甚至已至暮年,是我们国家的中青年科学家没有杰出者,还是评奖标准有些论资排辈呢?如果是前者,那中青年科学家们可以加紧努力了。而且,那些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师多为老科学家,我们国家应该反思自己的科学研究环境。

  【21】教育是为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人才,但是中国的教育,人才问题是制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大问题,中国的教育注重理论,缺少实践,人才多半也是只会考试的“人才”,我们国家的科学这样怎能加快发展?中国的科学家老龄化问题严重,大家看一下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负责的科学家有几个老头?他们很多都是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所以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大发展,教育问题、人才问题必须先解决。中国人才选拔制度有严重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22】刘东生院士在学术上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但中国老百姓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我们国家对科学家的宣传还很不够呢?我国应该大力宣传本国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使他们成为亿万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国家科技奖为何没有联想?

  “为什么获奖的单位中,没有联想这样的公司?”因为在中国提起高科技,人们总会想起联想这样的电脑公司。“联想走近你,科技走近你”,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更强化了人们的印象。

  但是,在检阅我国科技实力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却很少见到联想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的身影。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为什么联想少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这首先说明,不光联想,国内所有的信息技术类的公司或研究机构,其整体科研水平都有待提高。目前,他们还没有能力在信息技术方面做出重大发现或者重大发明,主要贡献仍集中在应用推广方面。

  一位获奖代表说得好:“中国不缺少代理,缺少的是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其科研水平的决定作用也最强。事实证明,谁的研发投入大,谁就能在这个领域确立领导地位。微软一年的研发费用高达50多亿美元,英特尔也达到40多亿美元,计算机两大巨头相加基本上等于我国科技研发经费的总和。

  联想自己也着急,公司现在的负责人多次表示不能再“贸”“工”当先,而要在几年内力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相信不久的将来,像联想这样的大公司会成为国家科技奖励领奖台上的主角,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如何产生的?

  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但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给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诞生“流程表”: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并向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提出评审建议。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科技部部长担任,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著名科学家及有关专家15至20人为委员,以保障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组成人员人选,由科技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为确保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我国的5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它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为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严肃性,各奖项的评审、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往届获奖人

  金怡濂获得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金怡濂,男,汉族,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70年代初,他主持了双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在我国大型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双机并行处理技术并获成功。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90年代,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随后,他继续担任新一代巨型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提出多项创新思想,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再次实现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跨越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神威”计算机先后安装在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和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为气象气候、石油物探、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材料工程、环境科学和基础科学等领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高端计算工具,取得了显著效益,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怡濂院士热爱祖国,品格高尚。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我国计算机事业,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目前仍工作在超级计算机研制的第一线。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选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84年后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992、199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方面,王选也成功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选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积极培养人才。多年来,他始终站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积极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促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昆

  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九三学社成员。194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年获西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留学英国,为固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莫特教授的研究生。1947年获英国不列斯托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48年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员。1951年回国,1951至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1991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198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6月获1995年度陈嘉庚奖—数理科学奖。夫人是艾夫·里斯(李爱扶)。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袁隆平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一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但凡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丽这等词汇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惟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闪烁,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

  现实中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万4千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遇到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4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

  吴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链接:韩志宇——国家科技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国家科技部秘书长在介绍“200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时,特意提了一句:在223个获奖项目中,我们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只有29岁!他说的就是韩志宇。

  对于“第一完成人”的说法,韩志宇轻描淡写:“‘第一完成人’就是把你的名字写在了前边。现在通信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商业化产品的开发,个人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合了。”他认为,是华为公司集体奋斗的研发环境,给了他和同事们参与世界级水平竞争的机会。“我只是代表大家来领这个奖。”

  韩志宇说,他最喜欢的体育锻炼是打羽毛球和篮球。依我看,他这两项都远不如他的“三级跳”精彩。高中毕业走出新疆到西安读大学,再赴天津读研究生,最后落在深圳华为公司,这“三级跳”从西北到华南,横跨了半个中国。

  韩志宇是用打手机的办法在会场外的人群中找到我的,谁也不认识谁,我冲着手机一个劲儿地“喂喂”时,他已经站到我面前了。到底是搞通信的,找人都专业。只是他专业研制的不是微波通信,而是光网络传输。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叫“SBS2500光同步传输系统”。“这么跟你说吧,光网络就像连接各个城市的高速公路,是基础通信网络,容量大、传输距离长、保密性好、适应能力强。获奖产品采用的是SDH技术,相对以前的准同步技术PDH,优势是统一的速率和帧格式,光接口的标准化,强大的业务保护功能和丰富的网络管理信息。”

  SBS2500采用自主开发的高集成度专用芯片(ASIC芯片),实现了许多在国际上独创的技术,在同类产品中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已经在电信、联通、移动、铁通和广电等多个运营商的国家干线网、省级干线网、本地网以及德国、俄罗斯、泰国等海外市场中获得大量应用。“我1997年到华为公司作这个项目的时候,当时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国外通讯公司的设备。在产品没有国产化的时候,它的价格是非常高的。SBS2500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在SDH研究领域的群体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使国内市场销售价大幅降低。华为公司产品连续6年翻番,如今的华为已经成了国内光网络产品的第一大设备供应商。年轻人有机会直接参与这个过程,确实让人自豪。”韩志宇说。

  韩志宇在华为很满足,他已经开始了新的项目研发。他觉得公司给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和成长平台,而自己要做的只是“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他说:“你越看得远,脚下的路越要走好,我一直这样想。”

  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为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左)颁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什么可以救国?
2003: 物理的发展也是天才引导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