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背後(2)
送交者: ppd 2004年02月24日18:38:3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國家科技獎的最高目標:增強民族科技競爭力

  ●整個社會對科學的尊重必須置於物質和權力之上。

  ●在日本,獲得諾貝爾獎似乎是全民族的理想,而在中國,獲得諾貝爾獎似乎只是科學家們自己的理想。

  ●科技就是綜合競爭力中最富有戰鬥力的核心。

  2月20日,上年度的國家最高層次的五大科技獎揭曉,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體現了科技研發和推廣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並且使科技工作者們深感榮耀。不過,從社會層面上說,公眾對於科學技術的尊重卻還沒有達到足夠的溫度。“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對獲獎的科學家們很是陌生,議論的最熱烈的話題還是股票、房價、買車和出國旅行,最多再加一個送獨子去私立的貴族學校接受教育———這麼一個對未來還算有影響的議題。

  為什麼人們對於科學技術的熱情大不如以前呢?我記得我小時侯幾乎是生活在一個熱愛科學的氛圍中。在學校,老師們以陳景潤為我們的學習楷模,廣播裡(當時電視機還不普及)能夠經常聽到蘇步青和中學生的交流,除了《十萬個為什麼》這樣的著作,我們還能閱讀到作家葉永烈當時的科普讀物。在家裡和社區,很多的家庭都很關注新華社播發的中國科技成就的通訊,里弄幹部還經常就此邀請學校里的理工科老師給孩子們講解這些新成就的原理和應用價值。有時候,家長也會加入學習科普知識的陣容,所以,當時我和同學們的第一理想就是“長大了以後要當科學家”。可是,現在的孩子們第一位的理想是什麼呢?答案是豐富多采的。上海社科院有個青少年研究所、我問過該所的楊雄所長,他介紹說現在的孩子們最崇尚的是物質和權力,如將來要當大老闆,將來要當法官,還有的覺得當警察也很威風,當然也有自我迷戀型的理想,如要當個歌星影星之類的角色。反正,要當科學家的已屬鳳毛麟角。我當然也無意抵制理想的多樣性,畢竟社會在進步,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和職業,並不能苛求所有的人都去攀登科學險道,那樣做成本確實也太大。然而,整個社會對科學的尊重必須置於物質和權力之上。

  因為工作關係,我還經常和日本的學者交流思想,他們告訴我,日本是有一部分右翼分子經常去靖國神社,但更多的公眾會帶着孩子去科普館,或者去參加企業組織的技術博覽活動。在過去的日本經濟衰退的13年中,日本政府在不斷地壓縮其他領域的預算,但有兩項支出是增加的,一項是亞洲國家都十分警惕的軍費開支的增加,另一項就是包括科普在內的科研投入的增加。在日本,獲得諾貝爾獎似乎是全民族的理想,而在中國,獲得諾貝爾獎似乎只是科學家們自己的理想。在我所能接觸到的小朋友們,對於遊戲機都很感興趣,但對於軟件開發卻一點都沒有鑽研的勁;而在我所接觸的部分企業家中,對上市的熱愛遠遠超過對研發的熱情;在我所接觸到的出色學者中,熱衷於招博士、申報經費者眾,願意積極投入科普寫作者寡。而我擔心的就是這種社會性的尊重科學的氛圍逐漸散失,長此以往,我們的技術研發和科研原創成果的突破能力必然會遭到削弱。我們都知道,當今國際經濟的競爭是綜合競爭力間的較量,而科技就是綜合競爭力中最富有戰鬥力的核心。真希望這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舉行,能夠在推動全社會尊重科學方面也產生強大的動力。

  網友聲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眾望所歸

  【1】中國就是得有自己的科學獎,就是得有一種探索追求、鼓勵進步的民族精神,祝賀兩位科學家榮獲大獎,你們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只有民族科技的發達,才有立足世界的輝煌。

  【2】祝賀劉東生院士榮獲大獎。您數十年如一日投身於艱苦的科研工作,忍耐了許多寂寞,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有今日的榮耀吧?希望您把自己的治學精神和豐富經驗傳授給後來人,並祝您健康長壽。

  【3】王永志院士,您不僅是位傑出的科學家,更是為中華民族爭光的功臣,我們會永遠記住您的貢獻的。預祝您和您的同事們在未來的航天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4】神舟五號飛天成功作為2003中國最偉大的科技成就,它的傑出代表榮獲最高獎是眾望所歸,在此向王永志總設計師致以誠摯的祝賀。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一偉大成就是無數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結果,他們同樣應受到人民的尊重。建議這項大獎能設立特別集體獎,以彰顯科技工作者的集體功勳。

  【5】我想兩位並不是一心要拿這個獎項,只是為了科研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面對這意外的驚喜,應該是很激動的。

  立足本國實際科技強國

  【6】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獎項要無愧於中華民族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歷史,要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和世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要立足長遠,造福人類,趕超先進,突破尖端,走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發展道路。

  【7】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要樹立品牌,使之成為中國的諾貝爾科學獎,讓獲獎者受到廣泛傳頌。

  【8】這點我贊成。科技成果雖然說是全人類的,但也是有國界的,別管“諾貝爾”是怎樣的了(他們對我們有偏見),我們就獎我們的。

  【9】現在有些中國人在各方面都有盲目崇洋的傾向。電影要提奧斯卡,音樂要提維也納,經濟要尊WTO,政治要講民主、人權。這些東西不是不好,但要注意適合中國國情並為我所用。

  例如像袁隆平院士,他的成果要放在美國很可能不會受多大重視。因為美國耕地多,糧食自己吃不了還要出口,提升畝產需求並不強,人家追求的是高品質和綠色環保食品。而在中國,耕地少人口多,提升畝產非常重要,所以袁隆平對國家貢獻極大。他的成果是不符合諾貝爾獎標準的,但我們要給他應有的榮譽,因為他對國家的貢獻比得諾貝爾還大。

  【10】說白了,就是他的研究成果能不能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帶來實惠的一個問題!

  【11】最高科技獎應該偏重於高科技轉化方面,不在於技術難度,在於能否收到最大效益!

  【12】你說的這點我同意,但還有一點我們需要看到是轉化時間要短之又短!只有迅速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才能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13】基礎研究一定要加強,沒有基礎研究,我們的科技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呀,怎麼能只注重高科技轉化呢?

  【14】從劉東生先生獲獎,能看到國家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看到國家尊重科學發展的希望,感謝像劉東生這樣默默奉獻的民族科學家。

  【15】科技的發展,代表着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體現着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進程,贏得了我們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的大國地位和形象。

  創造良好環境樹立楷模

  【16】我很敬佩這些大科學家,得到如此大的成果,他們受獎當之無愧。不知道他們對科普工作怎麼看?我以為就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科學素質來說,科普與重大科學突破同樣重要。

  【17】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不斷地推出國家科學技術評估報告,在網上公布,讓普通民眾也能體驗到科技就在身邊,提高科學普及水平,培養新一代的科學家,努力實現我國科學發展的新突破。

  【18】國家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否有力地促進科學普及的平民化?

  【19】我認為這是應當的!首先,人才會不再那麼“巨大地外流”吧?再說,咱中國得有自己的科學家!

  【20】這幾屆我國獲得最高科技獎的得主多為老年科學家甚至已至暮年,是我們國家的中青年科學家沒有傑出者,還是評獎標準有些論資排輩呢?如果是前者,那中青年科學家們可以加緊努力了。而且,那些讓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師多為老科學家,我們國家應該反思自己的科學研究環境。

  【21】教育是為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培養人才,但是中國的教育,人才問題是制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大問題,中國的教育注重理論,缺少實踐,人才多半也是只會考試的“人才”,我們國家的科學這樣怎能加快發展?中國的科學家老齡化問題嚴重,大家看一下美國“勇氣號”登陸火星,負責的科學家有幾個老頭?他們很多都是年輕力壯,精力充沛,所以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要大發展,教育問題、人才問題必須先解決。中國人才選拔制度有嚴重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關心和重視的問題。

  【22】劉東生院士在學術上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但中國老百姓知道他的名字的人並不多,這是否說明我們國家對科學家的宣傳還很不夠呢?我國應該大力宣傳本國優秀的科技工作者,使他們成為億萬青少年學習的楷模。

  國家科技獎為何沒有聯想?

  “為什麼獲獎的單位中,沒有聯想這樣的公司?”因為在中國提起高科技,人們總會想起聯想這樣的電腦公司。“聯想走近你,科技走近你”,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更強化了人們的印象。

  但是,在檢閱我國科技實力的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卻很少見到聯想這樣的高科技公司的身影。作為中國最大的電腦公司,為什麼聯想少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這首先說明,不光聯想,國內所有的信息技術類的公司或研究機構,其整體科研水平都有待提高。目前,他們還沒有能力在信息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發現或者重大發明,主要貢獻仍集中在應用推廣方面。

  一位獲獎代表說得好:“中國不缺少代理,缺少的是自主知識產權。”信息技術是科學發展最活躍的領域,其科研水平的決定作用也最強。事實證明,誰的研發投入大,誰就能在這個領域確立領導地位。微軟一年的研發費用高達50多億美元,英特爾也達到40多億美元,計算機兩大巨頭相加基本上等於我國科技研發經費的總和。

  聯想自己也着急,公司現在的負責人多次表示不能再“貿”“工”當先,而要在幾年內力爭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相信不久的將來,像聯想這樣的大公司會成為國家科技獎勵領獎台上的主角,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公司。

  國家最高科技獎是如何產生的?

  每年不超過兩名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但要摘取這項桂冠,需經過重重篩選。

  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給出了國家最高科技獎誕生“流程表”:省級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推薦或最高獎獲得者個人推薦——院士、專家對推薦人選進行諮詢、打分——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選——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審定——科技部核准——報國務院批准——國家主席簽署證書,頒發獎金。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評審工作並向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提出評審建議。

  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主任委員由科技部部長擔任,科技、教育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和著名科學家及有關專家15至20人為委員,以保障評選工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組成人員人選,由科技部提出,報國務院批准。

  為確保最高科技獎的公正,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實施的是記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評審委員都必須對自己的一票負責。到會委員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才算有效。

  我國的5大國家科學技術獎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國務院設立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

  這些獎項每年評審一次。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這兩個獎項不分等級。其它三個獎項由國務院頒發證書和獎金,分為一、二等獎兩個等級;對做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公民,對完成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可以授予特等獎。

  為維護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嚴肅性,各獎項的評審、授予,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非法干涉。

  往屆獲獎人

  金怡濂獲得200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金怡濂,男,漢族,1929年9月出生於天津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56-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為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現任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半個世紀以來,金怡濂作為技術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先後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並組織科技人員共同刻苦攻關,予以實現,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20世紀70年代初,他主持了雙機並行計算機系統的研製,在我國大型計算機系統中採用雙機並行處理技術並獲成功。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於通用CPU芯片的大規模並行處理計算機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實現了我國巨型計算機向大規模並行處理方向的發展。90年代,他擔任國家重點工程--"神威"巨型計算機系統總設計師,使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峰值運算速度從每秒10億次跨越到每秒3000億次以上,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歷史性突破。隨後,他繼續擔任新一代巨型計算機系統的總設計師,提出多項創新思想,為系統關鍵技術指標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再次實現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跨越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神威”計算機先後安裝在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和上海超級計算機中心。為氣象氣候、石油物探、生命科學、航空航天、材料工程、環境科學和基礎科學等領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高端計算工具,取得了顯著效益,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金怡濂院士熱愛祖國,品格高尚。長期以來他一直致力於我國計算機事業,並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目前仍工作在超級計算機研製的第一線。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選

  王選,1937年2月出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後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開始,他組織並進行了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工作。1984年後被聘任為北京大學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1992、1994年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任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還是中國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副主席。

  王選教授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其多項成果都屬國內首創並位居國際領先水平,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在科學研究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工作方面,王選也成功探索出一條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市場化道路,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王選院士熱愛祖國,熱愛科技事業、積極培養人才。多年來,他始終站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積極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促進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為我國的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黃昆

  黃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浙江嘉興人,1919年9月生於北京。中共黨員。九三學社成員。1941年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5年獲西南聯合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留學英國,為固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莫特教授的研究生。1947年獲英國不列斯托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48年任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研究員。1951年回國,1951至197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77年至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自1983年至今,任名譽所長。

  黃昆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聘為外籍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7年至1991年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

  1984年黃昆獲英國聖母瑪利亞大學授予的“理論物理弗雷曼獎”,中美洲州立大學協會授予的“卓越的外國學者”稱號。1986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1995年10月獲“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6年6月獲1995年度陳嘉庚獎—數理科學獎。夫人是艾夫·里斯(李愛扶)。


 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袁隆平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儘管71歲的他,依然顯得精幹,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繫起來。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一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

  但凡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成就,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麗這等詞彙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們並列。

  但是,就在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喜慶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聞媒體的聯合採訪時,我忽然聽到了“美麗”這個詞,突然發現,這位享譽世界、功勳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麼直接的關係。

  那是我在這次採訪中惟一有機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始終不解,像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為什麼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願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學?

  袁隆平沒有絲毫猶豫地說出了這個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兒時的感受,仍不免雙眼閃爍,神采煥發。可見那片花艷果豐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是艱難的年代,曾多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的心。

  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他心目中永遠的夢幻,使袁隆平從此與“農”結下不解之緣。

  但當他第一次真的來到農村,不禁大吃一驚: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嚮往的最美?

  現實中的落後、貧瘠和瘡痍,讓尋找美麗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卻絕沒有讓他就此退縮,“真的,我從沒後悔,我這個人有點‘痴’,認準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場席捲全國的飢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蘊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了終生的追求。

  他義無反顧一頭栽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之中。為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圍着“雜交稻”而運轉。在他研究開始的最初,為了獲得一株必須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兩年時間,頂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後後共檢查了1萬4千個稻穗。

  這樣巨大的付出,在他幾十年的育種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科學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遇到到的磨難都曾經跳出來考驗他的心智。如果他僅僅是美麗的欣賞者,也許他早就被沉重的現實消磨一空;但作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撓,堅韌不拔。

  或許上天也被這種精誠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矚目,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着一個,他的雜交稻創造的神話一項接着一項,4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着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裡,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項目又傳佳音,續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深遠的貢獻!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麗登場。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穫,他依然風塵僕僕地騎着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着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着他的試驗。“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報一次數據,這樣可以隨時分析情況。”一再聲稱不善言辭的袁隆平,談起他的水稻育種卻雄辯而流暢,“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驅趕着自己不斷前行,“我在有生之年還有兩大心願,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袁先生兒時的園藝場如今已經變成水稻田,生活、事業甚至夢裡,全是稻子……

  “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古稀之年的科學家之夢,已沒有了園藝場的五彩繽紛,但那種淳美的境界卻依依相隨,如幻如真。

  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

  吳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

  1946年赴法國Strassbourg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學院選為院士。

  1952年至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副所長、研究員。1979年至現在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數學的諸多領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享譽世界。

  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當前流行的符號計算軟件方面。

  吳文俊院士熱愛祖國,有高尚的科學道德,是數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至今仍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終站在數學領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鏈接:韓志宇——國家科技獎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

  國家科技部秘書長在介紹“2001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時,特意提了一句:在223個獲獎項目中,我們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只有29歲!他說的就是韓志宇。

  對於“第一完成人”的說法,韓志宇輕描淡寫:“‘第一完成人’就是把你的名字寫在了前邊。現在通信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商業化產品的開發,個人單打獨鬥的模式已經完全不適合了。”他認為,是華為公司集體奮鬥的研發環境,給了他和同事們參與世界級水平競爭的機會。“我只是代表大家來領這個獎。”

  韓志宇說,他最喜歡的體育鍛煉是打羽毛球和籃球。依我看,他這兩項都遠不如他的“三級跳”精彩。高中畢業走出新疆到西安讀大學,再赴天津讀研究生,最後落在深圳華為公司,這“三級跳”從西北到華南,橫跨了半個中國。

  韓志宇是用打手機的辦法在會場外的人群中找到我的,誰也不認識誰,我衝着手機一個勁兒地“喂喂”時,他已經站到我面前了。到底是搞通信的,找人都專業。只是他專業研製的不是微波通信,而是光網絡傳輸。他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的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名稱叫“SBS2500光同步傳輸系統”。“這麼跟你說吧,光網絡就像連接各個城市的高速公路,是基礎通信網絡,容量大、傳輸距離長、保密性好、適應能力強。獲獎產品採用的是SDH技術,相對以前的准同步技術PDH,優勢是統一的速率和幀格式,光接口的標準化,強大的業務保護功能和豐富的網絡管理信息。”

  SBS2500採用自主開發的高集成度專用芯片(ASIC芯片),實現了許多在國際上獨創的技術,在同類產品中各項性能指標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目前已經在電信、聯通、移動、鐵通和廣電等多個運營商的國家幹線網、省級幹線網、本地網以及德國、俄羅斯、泰國等海外市場中獲得大量應用。“我1997年到華為公司作這個項目的時候,當時國內同類產品市場基本上採用的都是國外通訊公司的設備。在產品沒有國產化的時候,它的價格是非常高的。SBS2500設備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在SDH研究領域的群體突破,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使國內市場銷售價大幅降低。華為公司產品連續6年翻番,如今的華為已經成了國內光網絡產品的第一大設備供應商。年輕人有機會直接參與這個過程,確實讓人自豪。”韓志宇說。

  韓志宇在華為很滿足,他已經開始了新的項目研發。他覺得公司給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和成長平台,而自己要做的只是“走好腳下的每一步”。他說:“你越看得遠,腳下的路越要走好,我一直這樣想。”

  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為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左)頒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什麼可以救國?
2003: 物理的發展也是天才引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