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德国的大学经济学
送交者: 德国光学 2004年11月03日16:08:2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德国的大学经济学

黄燕芬

大学里开设经济学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大学经济学在中国兴起却是近年来的事情。其中,关于大学的排名成为中央政府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大学、教师、企业和学生都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各自的政绩和利益,无形资产高的大学被低估了自然满腹牢骚,无形资产低的大学被高估了难免沾沾自喜。所以,关于大学的经济学还要在中国继续下去,因为这也是国际的惯例,特别是中国要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提出来以后,这个问题更是无法回避。我曾经在德国留学五年,现在我想谈谈德国的大学经济学,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 著名的排名系统有两套

1、洪堡排名法――规模不是问题的核心

众所周知,是洪堡在世界上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例,因此洪堡排名法关心的重点是大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资助约18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到德国做访问学者。近50年来,洪堡基金会致力于将科研奖学金发放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使他们能够到自己自由选择的德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所以,洪堡基金会把能吸引多少拿洪堡奖学金的外国顶尖人才就成为了衡量一所大学科研地位与声望的重要评价指标。

一般来说,洪堡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所在国的一流科研机构。在过去的两年里,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平均时间长度为15个月。但是这些访问学者中有很多人将访问研究时间分配给不同的大学和机构。洪堡基金会在评估数据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情况。

洪堡基金会为确定德国大学2003科研地位排行榜,他们统计分析了从1998年到2002年之间4713名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在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分布。统计表明,大约一半的洪堡奖学金获得者集中分布在23所大学里,另外的一半则分布在其它25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

里。排定坐次的具体标准是每100位教授所吸引的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人数。康斯坦茨大学这所规模不大的大学平均每100教授吸引来34.25位洪堡奖学金获得者,名列第一。如果按照绝对数量,则是那些传统的名牌大学仍然占主导地位,例如慕尼黑技术大学(也被许多中国人称之为"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波恩大学。

这次德国洪堡基金会采用更新的评估体系,就德国高等院校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进行了排序。出人意料的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大学与那些传统名牌大学并驾齐驱,名列前茅。洪堡基金会公布的2003年德国大学科研地位排行榜中,康斯坦茨大学荣列榜首,第二和第三名分别是海德堡大学和斯图特加特大学。传统名牌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地位依然稳固,名列第四。

德国大学科研地位2003排行榜是(前23名):(1)康斯坦茨大学,(2)海德堡大学,(3)斯图加特大学(4)慕尼黑技术大学(5)乌尔姆大学(6)拜罗伊特大学(7)达姆斯达特技术大学(8)图平根大学(9)哥庭根大学(10)波恩大学(11)卡尔斯鲁厄大学(12)柏林自由大学(13)凯撒斯劳藤大学(14)弗莱堡大学(15)柏林技术大学(16)爱尔良根-纽伦堡大学(17)亚琛技术大学(18)柏林洪堡大学(19)乌尔茨堡大学(20)波鸿大学(21)比勒菲尔德大学(22)马尔堡大学(23)慕尼黑大学。有人则认为应该综合看获得第三方资助(Drittmittel)的多少。所谓第三方资助是指大学所属的研究机构从政府和学校以外的渠道,即某个企业或是基金会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是衡量一个大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2002年11月21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方资助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度德国大学一共接收了27亿欧元的第三方资助,比上年增长8.8%,平均每个教授位置11.23万欧元。在获得第三方资助总额的排行榜上,慕尼黑技术大学(1.415亿欧元)、亚琛工大(1.267亿欧元)、慕尼黑大学(1.116亿欧元)、斯图加特大学(9950万欧元)和柏林洪堡大学(8240万欧元)名列前茅。而以平均每个教授位置所获得的第三方资助看,斯图加特大学(33.61万欧元)、亚琛工大(32.33万欧元)、汉诺威医科大学(28.24万欧元)、慕尼黑技术大学(27.42万欧元)、卡尔斯鲁厄大学(23. 84万欧元)和凯泽斯劳滕大学(22.12万欧元)的科研实力最强。

在中国,目前武书连的大学排名法甚嚣尘上,其中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规模效应,规模替代质量。结果导致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占尽优势,而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规模有限的大学吃了不少亏。其实,规模和质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德国的洪堡排名法就较好地兼顾了这个问题,值得中国研究大学排名的学者借鉴和参考。

德国人还认为:简单地说哪所大学的名气最响亮是毫无意义的。德国高校发展中心(CHE)在其2002年发表的德国大学科研实力调查中有一个各主要专业的大学名气排名,结果显示亚琛工大和慕尼黑工大在ET专业是名气最大的。这种排名细分法对中国也有实际意义。

2、《经济周刊》排名法――就业机会最重要

德国著名经济杂志《经济周刊》每三年一次的排名则别具一格,它是由40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评选的。这个排名对学生选择大学更实用,因为还没有进入大学就可以知道将来企业录用的机会了。中国可以借鉴这个评价大学的方法,由用户的专业认识来评价。

《经济周刊》排名显示:在企业经济学的排名上,过去科隆大学历来是首屈一指。然而这次情况有所变化,历来屈居其后的曼海姆大学首次挤到了第一位,与科隆大学掉了个儿。在国民经济学方面,科隆大学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紧随其后的是曼海姆,波恩,明斯特,慕尼黑和拜洛伊特。

在法学方面,德国最老的大学海德堡大学高居首位,随后是波恩大学,帕少大学,慕尼黑大学,明斯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

在工程技术类专业方面,亚琛技术大学再次卫冕。从第二到第五名是达姆斯塔特、卡尔斯鲁厄、慕尼黑和柏林的技术大学。

在信息专业方面,这回居于首位的是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接下来是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亚琛技术大学和慕尼黑技术大学。富尔特旺根高专(也有译成应用技术大学的)也排在相当前面的位置,这是惟一进入排名榜前列的高专。

由于文科毕业生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但需要量在不断上升,2002年《经济周刊》排名表首次把文科也列了进去。这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图宾根大学,然后是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美茵茨大学,明斯特大学。

德国的私立大学在排名表前列中几乎看不到。只有瓦伦达尔经济学院排在了企业经济学方面的第5位,其它私立大学都空手而归。显然是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太少,因此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人很少有接触私立大学毕业生的经验。但从1999年上次排名以来,情况已经有所变化,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私立大学毕业生的水平有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德国南部和西部强于北部和东部,是这次排名的又一个明显特点。近年来,东部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受到普遍的赞扬,在其它排名榜中也排得相当高。《经济周刊》认为,东部大学在这个排名表中地位不高的原因,一是每年的毕业生相对太少,二是东部缺乏有能力大量用人的大企业,三是德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习惯思维。四分之一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表示,他们经常录用他们原先(几年前或几十年前)毕业的那个大学的沉重。四是德国大学的优劣,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有了固定的地位,这种地位几乎是难以动摇的,几十年一惯制。

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IW)曾于1999年上半年对117家德国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作过一个调查,内容是企业在收到求职者的书面申请材料时看重他哪方面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企业最注重的是求职者是否拥有实践经验,在哪里上的大学反而是相当次要的因素。德国企业录取大学毕业生的要点排序:(1)求职者是否完成了实习,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一个目标明确的简历,即求职者以前为了这个职业作过那些相应的准备;(3)大学学习的专业重点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4)大学毕业分数;(5)求职申请和公司的关联;(6)外语知识;(7)大学学习时间的长短;(8)数据处理和互联网知识;(9)在国外求学的经历;(10)申请信的形式;(11)是否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12)是否在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中工作;(13)是否曾在校内工作,比如担任助教等;(14)硕士毕业论文的主题;(15)在哪里上的大学;(16)在外国获得硕士学位;(17)博士学位等。选择用人时,德国企业把申请人的实践经验放在相当高的地位,再就是外语水平和电脑知识,然后是考试成绩和国外经验。校外活动的份量比几年前加重了许多。

二、德国大学到底该不该收学费?

过去德国大学不收费,这一优厚的学习条件不但曾经吸引了众多外国学生,对德国学生来说大学也成了享受社会福利的避风港。有的大学生懂得充分享用这一资本主义国家的

免费午餐,在大学里一泡就是10年。近年来,德国公立大学则无不叫穷连天。于是,各种名目的费用也产生了。现在柏林更是呼吁要收取学费;而巴符州等先来小的,比如"管理费"。本来,大学不收学费是德国一大优势。然而这个优势要看你是从哪个角度看了,对于学生和家长,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当然更是求之不得。但对大学来说,对出钱的国家来说,可就不一样了。就像福利社会的高福利一样,穷人高兴,富人不高兴,对社会和国家不见得好。这些年,国家没有增加对大学的投资,德国的公立大学们无不大喊:破产在即。虽然有联邦法律规定大学第一学位是免费教育,各州在这一原则下仍然有一定的自主权。于是,各州开始自己行动起来,首先胆敢着手的领域是所谓的"老学生费",巴符州、萨尔州、莱法州、北威州、石荷州纷纷实施此费。

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北威州的大学将设立"学习账户",超过常规学习时间还不毕业的大学生将被要求付费。红绿党占多数的北威州议会2003年1月22日正式通过一项法案,规定从2004年夏季学期开始,学习时间超过常规学习时间1.5倍的大学生将被要求交纳每学期为650欧元的学费。这一被称为"杜赛尔多夫模式"的学习账户以每学期周课时为单位计算。常规大学学习的平均时间长度被规定为160周课时,每位学生在入大学后,其账户上就会有200个周学时的"储蓄"。学生选修课程也就等于是在花费"储蓄"。当这200个周学时消费完或者是总学期数超过14个学期后,大学学习就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了。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学习账户赢得"奖金"。例如,教育孩子、积极参与高校各种自治组织委员会的工作和取得特殊成绩等都可以赢得"奖金"。如果有谁能早于常规时间提前毕业,还可以将节余的"储蓄"用在第二学位或者是继续教育与培训上。2004年开始实行学习账户时,作为第一步,每个学生的账户每学期将统一被划掉一定数量的学时数。

自2007年起,学习账户将个人化,账户里的"储蓄"额将视实际选课课时的多少因人而异。北威州教育与科研部部长克拉夫特女士认为"学习账户"制是符合社会公正原则的,因为这一制度兼顾了个人的特殊社会境遇与生活状况。克拉夫特女士还认为,这一模式有助于缩短学习时间,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因为哪个大学毕业所需要的时间少,它的好名声就会传播开来,就会很容易招来学生。

大学生自治组织则对北威州议会的立法感到愤怒,认为这是"挂羊头卖狗肉"、变相收取学费的做法,是对所有大学生的一个打击。北威州的基民盟则嫌这一改革措施还不够彻底,他们主张取消高校免费制度,即主张高等教育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要收费。他们认为"学习账户"模式会制造官僚主义的庞然大物。

柏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干脆提出要对所有学生收取学费。原因是柏林现在糟糕的财政状况。柏林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穆勒尔说:"我们靠给大学的公共资金现在已经无法维持优秀的科研和教学所需。"意思是,今后相当一部分费用应该通过收取学费来解决。柏林洪堡大学校长说得更直接:"我觉得每年收1000欧元的学费是完全可行的。"他指出,现在大学图书馆设备糟糕,大小教室"有的状况极差。"前一阵,柏林财政局长萨拉钦提出要市内大学从2006年开始每年节省约2亿欧元,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曾经也是一个大学免费教育的国家,这一点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加以改观。中国大学的部分收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教育很快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

三、德国大学靠新增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近年来迅速增加,尤其在引入了英美式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在2002年冬季召开的德国大学校长会议(HRK)上的信息表明,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仍在迅速增长。2002年4月开学的夏季学期,新设的专业达到100多个,从而使德国大学可选专业数量达到了近9500个。增长最快的是这两年才正式加入德国国籍的英美式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专业。

德国原来的固有学制是独有的,如果是高等专科学院(Fachhochschule)毕业,获得的学位是高专硕士- Diplom (FH)。如果是综合大学(Universitaet)毕业,文科的学位是文科硕士(Magister),理工科的学位是硕士(Diplom)。但Diplom这个词实际上是"毕业文凭"的意思,在德国以外,这个概念往往搞不清楚。为了与国际接轨,现在德国"引进"了英美式学位,即Bachelor和Master。这样,学生读的如是综合性大学,也就不一定要全部读完才算数了。在半程之后可以获得一个学位,即英美式的学士。如果愿意继续读下去,可以获得英美式的硕士学位。许多德国大学利用这个新学制引进的机会,"顺便"发展他们新的专业。2001年冬季学期中,德国有471个学士学制的专业和293个英美硕士学制的专业。而2002年夏季学期中将成为545个学士学制专业和370个英美硕士学制专业。

每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出版的信息小册子叫"德国高等院校学习机会"(Studienangebote deutscher Hochschulen),这本书可以在书店买到。这个小册子的内容是:(1)列出了德国324所国立的和国家认可的(私立)高等院校的全部专业;(2)指出了有关入学申请的限制和入学申请的其它独特事宜;(3)关于本年度夏季学期的申请、报名和注册期限的规定;(4)全部德国高校的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地址。

德国在校学生最多的大学,有两个说法。一是就综合性大学(Uni)而言数科隆大学。截至2002年12月16日,科隆大学在2002/03冬季学期有8386名新生入学。如果把旁听生计算在内,科隆大学现在共有在校大学生63904人,其中女生占55.5%,数量第一次超过男生。外国学生总数从2002年冬季学期的6635人上升到6753人。二是就技术大学(TU)而言数柏林工业大学。截至2002年11月27日,柏林工大在2002/2003年冬季学期共有5742名新生注册入学。这样,该校的在校大学生总数达到30649人,其中包括6049名外国学生。这1998/1999冬季学期以来第一次学生人数超过30000人。紧随其后的是德累斯顿工大(30213人)和亚琛工大(29667人)。

著名的德国经济研究所2002年9月份发表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企业管理学在德国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专业。和10年前一样,攻读这个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最多。而这10年来人们对生物学和化学专业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报告指出,在德国大学里每1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学企业管理的。在2000/01冬季学期,该专业的学生总数达143877人,遥遥领先于其它专业。与10年前相比,生物学和化学专业退出了前10名,原来它们还各以近4万名学生排名第9和第10。同样退步明显的还有电子工程和机械制造专业,10年来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总数下降了5.8万人。德国大学中女生比例的提高也值得注意,尤其是日尔曼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女生最多。日尔曼语言文学的学生总数排名第三,而其中女生占了74%。

德国高校信息系统公司(HIS)在2002年所作的德国大学辍学情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综合性大学中的社会学和语言文化类专业平均有41%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业,是辍学率最高的专业。

中国由于高等学校就学机会供不应求,似乎生源不是问题,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出现,在三流大学的三流专业尤其明显,值得大学本身深思。不在专业调整中寻找出路,就在专业陈旧的死胡同中凋敝。

四、德国大学城争夺年轻居民

在德国各个城市,居民的增加是有好处的-对市政府来说。那些大学城,尤其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大学城,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可谓费尽了心机。理由是很清楚的:那些"贫穷地区"的城镇,尤其是东部新州,每增加一个居民,便可从那些富州、富城镇给的所谓"各州财政平衡款"中获得每年约800欧元的补贴。当然,前提是这个居民必须主要居住地在这个城镇。

然而,许多德国学生却仍然把主要居住地放在父母那儿,而在大学城只有一个"第二住地"。外国学生也相对集中于那些距离学校所在地不远的大城市,在大学城有时连个"第二住地"都没有。于是,那些大学城就少收了很多的补助。出于这个原因,不少大学城或其它学校所在城市开始收取一笔所谓"第二住地税"。征收这个税的主要目的是迫使学生把主要住地搬到学校所在地来。这笔税收为数并不少。比如埃森市收取的"第二住地税"便是冷租的10%。东部柏林旁边的波茨坦则采取相反的刺激手段。那里的大学给每个住在波茨坦的学生每个学期50欧元的所谓"欢迎费"。目的当然是吸引学生住到波茨坦来。但至今为止,效果并不好。在这个城市注册的15000名大学生中,目前只有350人领取了这笔钱。当然,波茨坦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柏林紧挨着它。学生们当然更愿意住在这个德国第一大城市里。汉堡的三分之一大学生主要住地不在汉堡。这给这个城市每年造成了5000万欧元的财政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堡打算采取比较"粗暴"的手段:汉堡大学校长建议,向所有大学生收取1000欧元的学费。凡主要住地在汉堡的学生,就免去了这笔费用。只有不住在汉堡,或以汉堡为"第二住地"的学生才有缴纳学费的义务。

德国东部和其它经济落后区每年可以从那些富裕的州获得补助,即所谓的各州财政平衡。每增加一名居民,就多一份补助。因此,这些地方,凡有高等院校的,都各出奇招"勾引" 学生。当然,前提是这些学生的第一居住地必须是这个城市。如果虽在这个城市的学校注册,但第一居住地却在别处,比如保留在父母那儿,对这个城市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莱比锡给每个到这个城市来读书的新居民每人250欧元的搬家补助。拜洛伊特市(这可是在西德)给每个新来的学生价值75欧元的礼券,包括免费去游泳池、博物馆和在一年一度的民众节上免费享用啤酒。财政上面临破产的柏林从2002年的夏季学期开始,也给每个新学生居民100欧元。有的城市这种措施就不是很成功。比如东部的维斯玛给每个新学生居民100欧元左右,作为购买自行车的补贴。但这个措施只实行了6周就停止了,原因是:这个城市只赢得了68个新居民,而州政府对该城市采取这一措施还感到恼火,认为这是把其它本州居民搞到那里去。这种"人头奖金"是相当有争议的。虽然学生有义务在学习地点报户口,但不能强迫他们,因为德国强调的是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于是,有的地方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横竖为个钱字,但赚钱的方式也可以反过来。汉堡就是这样做的:每一个新的学生居民,必须向市政府交500欧元。但大城市毕竟有吸引力。根据2000年冬季学期的统计数字,柏林从外地"进口"学生42398人,名列首位。大中城市密集的北威州"进口"学生25502人。汉堡"进口"学生10754人。萨克森进口学生7438人。巴伐利亚进口学生4566人。不莱梅进口学生4540人。莱法州进口学生1269人。以上这些州是学生流动方面的"赢家"。而其它那些州便自然是"输家"了。

最大的输家是下萨克森州,在那个学期,"出口"学生26777人。巴符州出口学生13492人。石荷州出口学生8456人。萨安州出口学生8080人。勃兰登堡州出口学生7422人。图林根州出口学生4702人。梅福州出口37572 。萨尔州出口3692人。黑森州出口2680人。

中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西部源源不断地向东部“出口”大学生,这主要是东部的著名大学明显比西部多,而且毕业后在东部寻找高薪的就业机会比西部要多得多。中国现在的新兴城市都在申办大学,大都市都在建设大学城,尽管中德的体制不一样,中国的城市不能够因大学生数目多少获得相应的财政转移补贴,但是大学对于城市无疑既是有形资产,更是无形资产。高水平大学不仅是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大学城的发展对于城市房地产业的兴盛也是一剂重要的强心剂。大学不仅有经济学专业,大学本身也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作者通讯地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872,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电话:62511449,62511381。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我国产业研发的黑洞
2003: 遭遇美国教育 (1)zt
2002: 长袍与西服---北大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