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搭配和使用烹調油:你需要知道的知識和技巧
送交者: 幻安 2013年02月20日23:01:54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油脂該怎麼吃的問題,一直是讓消費者一頭霧水的事情,廣告營銷概念鋪天蓋地,專家說法莫衷一是,脂肪酸和人體代謝的名詞更是聽着頭昏。為了避免理解困難,這裡省去絕大部分科學內容,直接告訴朋友們,具體如何操作才能讓自己家的烹調油吃得更合理。

  油脂怎麼換着吃

  人們經常聽說,油脂要混着吃,換着吃。其實這種說法雖有道理,卻不全面。

  首先,名字不同的油脂,如果脂肪酸構成類似,換了和沒換區別不大。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類似;花生油和稻米油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等。

  天然油脂有很多種,除了味道和口感之外,營養上的差異主要在於,其中各種脂肪酸的比例不同。按照它們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飽和脂肪酸(SFA)、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這三大類。

  在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當中,還分成兩個類別,一個叫做omega-3系列,一個叫做omega-6系列。其中omega-3系列的代表物質是alpha-亞麻酸、DHA和EPA。omega-6系列的代表物質是亞油酸。

  最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油脂是紅花油和葡萄籽油(含70%以上的亞油酸)、西瓜籽和葵花籽油(65%以上)、核桃油(60%以上)、小麥胚芽油(55%以上)、大豆油和玉米油(50%以上)。中等含量的是芝麻油和榛子油(45%以上)、南瓜子油(40%以上)、花生油和松子油(35%以上)。這些油脂要儘量限制數量,因為多數人膳食中omega-6的攝入量過高。

  其次,要達到膳食脂肪酸的整體平衡,除了烹調油,還要考慮到日常吃什麼堅果,什麼肉類,吃多少豆製品,等等。比如說,如果日常喝豆漿、吃豆腐比較多,膳食中不缺乏大豆中的脂肪成分,做菜就無需再用大豆油了。吃各種瓜子核桃比較多,葵花籽油和核桃油就沒必要吃了。

  反之,如果日常不吃豆製品和瓜子核桃,卻吃很多的牛羊肉和奶製品,那麼多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偏低,吃點大豆油作為彌補是可以的。蛋奶素食者吃豆製品、種子和堅果比較多,飽和脂肪酸攝入偏少,omega-6脂肪酸比例偏大,所以可以用一點奶油、黃油來烹調。

  第三,要考慮到用餐者的身體狀況。心臟病風險較大的人,宜優先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和omega-3脂肪酸比較多的油。

  單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是:茶籽油(75%以上油酸),橄欖油、杏仁油和澳洲堅果油(70%以上油酸),低芥酸菜籽油(60%以上油酸),花生油和芝麻油(約40%油酸)。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雞鴨油和豬油中也含有40%以上的單不飽和脂肪酸,並非飽和脂肪酸一統天下哦!

  富含omega-3的脂肪就不多了,它們是:亞麻籽油、火麻油和紫蘇籽油(含50%以上gamma-亞麻酸),魚油(含DHA和EPA)。含有大量omega-6,同時含有少量omega-3脂肪酸的油脂有:月見草油、大豆油和松子油(含10%左右的gamma-亞麻酸)。

  四是要考慮烹調方法的加熱溫度。一般來說,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耐熱性較差,所以以上所列的最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油脂,均不適合冒油煙的炒菜。

  中國人炒菜用那麼多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其實比較令人擔心。大量omega-6脂肪酸可能促進炎症反應,而容易氧化更是它的致命麻煩。最新研究證明,膳食中亞油酸比例過大,有可能升高冠心病死亡風險(見參考文獻),其機制可能與亞油酸的氧化有關。

  已經有很多食品化學方面的研究證明,和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和動物性食品一起烹調,會提升膽固醇的氧化程度;有研究提示反覆加熱的油脂會增加血壓升高的風險;還有流行病學調查證明,用煎炸方法、油煎方法所烹調的海魚,失去了幫助降低心臟病風險的作用,甚至有的研究中還發現了反作用(見此前博文:怎樣吃魚才能保護心臟http://snowheart19.blog.sohu.com/118662041.html)。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國研究者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溫加熱的植物油(調查中或許很難區分具體品種)增加冠心病的風險,我一點都不會感覺意外。在這個結果得到證明之前,我們最好未雨綢繆,早點遠離這樣的可能結果。

  油脂怎樣混着吃

  在我家裡,烹調基本上是不明顯冒油煙的。除了蒸煮涼拌微波等方法,就是用無油煙鍋做的、不等油煙明顯冒出來就放菜的炒燉菜。幾年也不會做一次油炸。

  很多人說,不冒油煙怎麼能炒熟?當然可以。只要鍋底厚一點,鍋體的熱大一點,就很容易做到這一點。要改變炒菜方式,開頭可能有點不適應,幾天后慢慢習慣了就好了。

  在炒菜的時候,很多人喜歡自己來配“調和油”,認為這樣品種豐富,一次能吃進去好多油。其實,炒菜的調和油主要考慮目標是耐熱性和脂肪酸的平衡,不是隨便混混就有意義的。

  我多數時候用茶籽油、橄欖油和花生油來做菜,偶爾也用黃油、堅果油和亞麻籽油等,具體用什麼要看家裡有什麼。比如朋友送了我核桃油,它不太適合加熱。於是我把它和黃油搭配。先用一小塊黃油融化,炒香調料,然後加入核桃油,立刻加入菜。這樣,怕熱的核桃油就不會過熱,而脂肪酸比例也比較合理——黃油以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而核桃油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亞麻籽油也可以同樣用法。如果不在意一丁點奶油味道的話,這麼炒菜真的很香哦。

  如果煮雞湯、肉骨湯、羊肉湯之類上面有浮油,通常我不會扔掉,而是直接用油湯來煮大量蔬菜,就不用另放油了。如果覺得湯里的油太少,菜太多不夠用,就在菜丟進湯里煮開之後,再撒入一點亞麻籽油、紫蘇籽油、堅果油等。這樣菜就不至於太寡淡了,怕熱的油也能物盡其用。如果家裡老人有血脂高的問題,可以把浮油撈出來一部分,再和亞麻籽油或芝麻油混合(需要補充omega-3的人用亞麻籽油,一般健康人用芝麻油、核桃油之類味道更好)。

  總體而言,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精煉橄欖油(顏色不發綠,橄欖味道比較淡的)等品種日常炒菜比較合適。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最耐熱,炒菜時味道又香,可以和最不耐熱的亞麻籽油、核桃油之類搭配,方法如上所述。如果一定要爆炒和煎炸,單用這些耐熱的脂肪最合適。

  說到這裡,又想起來油條哥。聽說他現在已經註冊了商標,搬進了屋裡,繼續賣用一級大豆油炸的油條,而且顧客盈門。我們沒法要求油條哥了解最新的營養科學知識,他的確是個好心人,但吃大豆油炸出來的油條,儘管每天都換新油,長期而言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健康風險。如果他了解這些知識,應當用棕櫚油或椰子油來炸,口感既好,健康風險也能略有降低。儘管油條怎麼都沒法和“健康”兩個字沾邊,如果一定要吃的話,為什麼不把危險儘量減少一點,同時口感美味再提升一點…

  總而言之,在食用烹調油方面,需要記取幾個原則:

  1 控量。多好的油都不能放開了用,包括橄欖油和亞麻籽油。每天25-30克,同時少吃含油脂的各種麵食、點心和加工食品。

  2 品種的調換要看脂肪酸類型的不同,按照文中提示的脂肪酸比例差異,在幾類之間進行替換,同時考慮使用者的身體狀況。玉米油換葵花籽油之類的替換沒有意義。

  3 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特別是前面所說的富含亞油酸的油,建議只占烹調油的一半以下。

  4 日常烹調相對較為理想的炒菜油,包括茶籽油、精煉橄欖油、花生油、米糠油(稻米油)、低芥酸菜籽油等。

  5 亞麻籽油之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要高度保證新鮮度,儘量不要加熱。如前所述,在食用動物食品或動物油的時候適當配合這類油脂,可以達到平衡脂肪酸比例的效果。

  6 如果一定要煎炸食物,建議用棕櫚油、椰子油和動物油。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不感冒方法,簡單到難以置信。
2012: 檸檬樹上的愛情
2011: 神奇的維生素C
2011: 纖體篇-素食與養生
2010: 請版主明鑑,“講清真相”用多個馬甲把
2010: 每天慢跑3000米 性趣輕鬆跑出來
2009: 吃“姜”的五大禁忌
2009: 我大多數祖宗沒看過中醫 / 作者:王其
2008: 從沈殿霞病逝談胰腺癌
2008: 暴飲暴食過多應酬和胰腺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