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史札記---兩條路之九(歐民和教派) |
送交者: swissky 2019年05月29日13:12:4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關於西方國家近現代歷史發展軌跡的思考,也是源於這樣一個統計事實。如果以自由公正、富裕祥和、人民安居樂業這些指標來綜合考核分類的話,一流國家的方陣裡面,基本都是主流居民為基督教新教的國家(比如,瑞士、德國、北歐、英、北美、澳洲)。二流國家的隊伍裡面,才能見到主流為天主教的國家身影。其他文明形式的國家,其中也包括同屬於基督教文化的東正教國家,也是尾隨其後,排列在第N流或者N+1流的方陣裡面。
深究這種現象,肯定要牽涉到比較複雜的教會史和教義的演化。其實天主教(Catholic)和東正教(Orthodox),詞義完全重合的,都是大公的、正統的、普世的意思。從最初的耶路撒冷、安提阿、羅馬、亞歷山大和君士坦丁堡的五大教會,發展成為以東、西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為核心的東、西教會。由於雙方教義的分歧,還有就是本來針對伊斯蘭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卻劫洗了君士坦丁堡,導致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和羅馬教廷的天主教決裂而分道揚鑣。
而新教(Protestantism,Reformed)也稱為抗議宗,是五百年前德國的馬丁•路德發起的抗議腐敗的羅馬教廷的宗教改革運動。後來,經過瑞士的加爾文和慈運理,荷蘭的門諾•西門等等教改家的發展。簡化了崇拜形式,歸正了教義和信仰。有將加爾文宗非常達意地翻譯成“歸正教會”,就是回歸正道,回歸被羅馬天主教教廷偏離的信仰正道。其實真正的好傳統、好習慣、好文化,是不需要改革的,而是應該保持、保守的。現代漢語在翻譯西洋名詞時,有很多上乘神傳之筆。比如將Trinity,翻譯為“三位一體”,比英文的Trinity還要傳神。另有一個詞彙“形而上學”,將源於亞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按照《易經》裡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表述為“形而上學”,也是絕妙地神傳之譯。
雖然從統計角度來看,主流國民為新教的國家和群體,整體上強於天主教和東正教。如果從個體的信仰而言,並不能排除天主教和東正教裡面,有真正信仰者,或者用教會的話來說,得救的主內肢體。也不排除新教裡面充斥假信徒,充斥法利賽人。但從統計角度斷言,主流為新教的群體,普遍比其他兩個教派的群體,能更好地擺正人-神關係,從而得到更多的祝福和保佑。
另一個支持這一推斷的例子,就是兩個亞洲基督教國家的比較。一個是主流為新教的南韓,另一個是天主教的菲律賓。自從五百年前,麥哲倫發現之後,菲律賓就被西班牙殖民,天主教引入這個島國。基督教在韓國的引入,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尤其在韓戰以後,才得到大力發展。按照鄧小平的“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了”的推斷,這兩個國家同是美國盟友。南韓是在韓戰結束後,受美國保護;而菲律賓是在這之前半個世紀,美西戰爭結束之後,被美國託管的,西班牙失去了最後的殖民地菲律賓。那麼現在再來看看,當三星、現代等南韓企業,咄咄逼人地攻城奪池,不斷蠶食美日市場份額的同時;而可憐的菲律賓父母們,正在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背井離鄉、含辛茹苦在海外做仆傭的女兒們,一份通報平安的家書。
但有一個特殊的例子,就是日本也應該算在一流國家的方陣裡面。而日本主流,幾乎和基督教絕緣。這個特例,還沒有合理的解釋,看來要找到或者引入其他參變量,才能自圓其說。雖然目前沒有答案,但從這個問題,也突然想到,金觀濤、劉青峰伉儷在啃骨頭,採用超穩定結構研究中國政治文化,尤其是思想史的變化、文化融合模式的探討,所引入的變量方式。中華文化有兩次受到外界文明的衝擊和融合過程:第一次是在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引入,還有五胡亂華的衝擊。第二次是從第一次中英戰爭後,慈禧太后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西學東漸,這個過程一直到現在,仍然是現在進行時。他倆引入“價值逆反”這個文明融合過程的參變量,從而建立這兩次文明融合的同構體。這種參變量的引入,就像在做幾何證明題時,採用“輔助線”來求證一樣的異曲同工。
變量選擇和視角的不同,並以此歸類和分析判斷問題,肯定得到不同的結果。比如,如果採用“能否使用google搜索工具”這種變量來判斷的話,就可以歸納出這樣兩類國家:一類是北韓和天朝,另一類是除此之外的世界上所有國家。那麼,北韓和天朝能有什麼共同點呢?一個是這個星球上餓殍遍地的最窮國家,除了一個胖子能享受六十公里時速的綠皮車以外,其他火車都會不限時地晚點……。另一個是全球第二經濟體的厲害國,5G馬上鋪天蓋地,人人都有機會乘高鐵、刷微信、騎共享單車、用支付寶在“雙十一”狂購……。即便這樣,就從上面的那種變量歸類,也還是能找到不少共同點的。比如彼此都是在餓着肚子的時候,射了“兩彈一星”。而其他國家的“兩彈一星”,都是在膘肥體壯,悠哉悠哉狀態下,臨門一射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相同之處,是凡中國人都能不勝枚舉的。這也是一些海外華人,將“朝、中”兩國,形象地稱為“朝鮮和西朝鮮”的原因吧。
前面也提及過的,歐洲有三大民族,日耳曼,拉丁和斯拉夫。另外還有芬蘭、匈牙利和希臘為除此之外的小民族。
兩千三百多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自登基之後,一直在追擊希臘死對頭的波斯帝國軍隊,征服廣袤的歐亞非領地。十三年的戎馬生涯,英年早逝的他,再也沒有回到希臘。死後,由他的四個將軍瓜分並統治其征服領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也征服了廣袤的歐亞大陸,死後也是也由四個子孫瓜分成四個汗國,忽必烈的元蒙帝國就是其中之一。不像野蠻的蒙古可汗,只是殺光、燒光、搶光。師從亞里士多德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同波斯人作戰過程中,將優秀的希臘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帶入征服地。比如希臘語、希臘的圖書館、希臘的公共浴室等等。當時,在亞歷山大征服的地的民族和居民,視希臘軍團為趕跑波斯人的解放者。比如埃及的最大城市,亞歷山大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著名的古亞歷山大圖書館,就是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的希臘式圖書館,只是後來被毀。之後的古羅馬帝國,繼承了希臘的文化遺產,早期的羅馬帝國通行希臘文,政府文件採用希臘文,政府官員必須通曉希臘文。而最初的拉丁語,只是羅馬城市周邊的地方方言,但後來漸漸地取代希臘文,成為羅馬帝國的主流語言,一直延續到中世紀之後。拉丁民族,基本就是以拉丁語系來定義的居民,就是現在意、西、葡、法國家,也是古羅馬帝國在西歐的領地。只是英格蘭島嶼,不屬於拉丁地區。凱撒在征服高盧(法國)之後,順帶跨過英吉利海峽,將英格蘭併入版圖。為了防止蘇格蘭高原人南下入侵,在哈德良皇帝時代,修建了隔離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哈德良長城。而斯拉夫民族,就居住在從亞得里亞海到黑海的帝國東部民族。他們是屬於奴隸階層的民族,斯拉夫(Slavs),就是奴隸(Slave)之意。
而日耳曼人是居住在古羅馬之北的中歐和北歐,還有英倫三島,他們被羅馬帝國稱為野蠻人(Barbarian,Barbara)。羅馬帝國,就像天朝帝國一樣,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都是不開化的蠻夷之地。比如華夏為中心之國(中國),其他的西戎、北狄、東夷、南蠻,全是非教化之地。
多年前的一次長途出差,在德國法蘭克福轉機,由於航班銜接安排不當,轉機等待時間很長。覺得空等在機場無聊,便乘地鐵去市中心,來到“羅馬山”(Römerberg)廣場,品嘗德式啤酒,欣賞周圍建築。在我旁邊的桌子,坐着一對男女朋友,男子是美國飛行員,女子是德國人。打招呼後,就閒聊起來。我也好奇地問到,羅馬帝國的邊界,遠在南方的瑞士邊境,為何這裡也用羅馬山來命名?這裡本是野蠻人(Barbarian)的地盤。那個德國姑娘告知,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解釋,其實Barbarian並非野蠻不開化的意思,而是德語的發音有很多Ba, Bar, Bala的音節,那麼就被稱為“說話發音Bar Bar的人”,就是Barbarian, Barbara。
不論如何,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時代,基本都是中歐的農耕民族,以及北歐維京海盜。當Barbarian的日耳曼人,滅西羅馬帝國之時,帝國政府完全癱瘓,群龍無首。當時的教皇和教廷,出面和野蠻人溝通,以盡保護羅馬平民之責。並且,也向占領西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傳播基督教義。皈依基督教的日耳曼人,改掉茹毛飲血原始習氣和海盜作風,也漸漸地文質彬彬起來。同時,羅馬教廷,不但掌有教徒的靈魂權力,也因此獲得世俗的行政權力。有了世俗和靈魂的絕對掌控權,絕對權力也就導致絕對的腐敗。後來拉丁的羅馬教廷,越來越腐敗。
抗議拉丁天主教廷的宗教改革,就是從日耳曼地區開始的,德國的馬丁•路德,瑞士的加爾文、慈運理等等。雖然加爾文出生並且在法國受教育,並且長期在法語區的日內瓦,但他接受路德的新教是在瑞士德語區的巴塞爾。現在的日耳曼人聚集地,基本上是主流為基督教新教的國家和地區。另外,教改運動,也打破拉丁天主教會對《聖經》解釋的壟斷,掀起了 《聖經》翻譯運動。因為,在教改之前,只有拉丁文《聖經》鎖在教堂或者修道院裡,普通民眾是不允許閱讀的,只能由神職人員解釋。路德翻譯了第一本德文《聖經》,也開創了德語文字紀元。而之前的德語,只是口述語言,不是書寫語言。政府行文或者文字記錄,都是採用拉丁文。其他的法語、荷蘭語、英語等等的《聖經》,也相繼譯出。正值約翰內斯•古騰堡的歐洲活字印刷發明不久,不同語言的《聖經》和教改文獻的出版,如雨後春筍。當時的印刷業,就像現在的互聯網一樣,成為欣欣向榮的朝陽產業。
前面也簡述了,宗教改革後的新教興起,不但為其後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提供了發展的加速度,也開啟了一條長治久安的現代憲政之路。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8: | 君子和而不同! | |
2018: | 劉鶴的大贏了我的國:包括重新讓美國有 | |
2017: | 啟功,勵志的最高境界 | |
2017: | 林輝:傅斯年錢穆慧眼洞穿毛和中共(下 | |
2016: | 關於姚文元 | |
2016: | 習近平續高壓64等異議人士 | |
2015: | 習總日記:習總比李克強懂經濟 | |
2014: | 給中國歷史上最大災難時代永遠存證 | |
2014: | 《金瓶梅》中的幾張婚床哪兒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