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将中文进行到底
送交者: 玫落秋水 2007年04月11日10:33:02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从我学生的嘴里念出来真有点不忍听闻,洋腔洋调的发音,惹得我差点笑出声来。当然我是不能笑的,因为他们正在非常认真地练习刚刚学会的拼音。

这是星期六的早晨,冬日柔和的阳光从大大的落地窗外透进来。站在小小的讲台前,听卷舌的滑音正努力改变它连贯的发音方式,一字一顿地寻找四声的高度。他们并不标准的中文,在迂回曲折的试探中渐入佳境。好像一支卡带的曲子,几经疏通,终于流淌出美妙的音乐。我无声地笑了,因为得意,一种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的得意,踌躇满志。

喜欢这样的感觉: 站在讲台前,握一支粉笔,可以条理清晰地推敲语言的细节,可以天马行空地讲述文字的魅力,十几平方米的教室就是我心中大大的舞台。我终于回到这里,回到这座我熟悉的紫色的教学大楼。

常常的,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因为十年前,我就在这所学校的某个教室里学习德语,发出异国生活的第一个音节。而现在,我是一只归来的乌鸦,飞上汉语教学的枝头,进行语言的反哺。

十二点整,结束了一上午的课程,我必须离开这里,迅速赶往另一个学校。因为下午,还有两场“战争“等着我去指挥。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容,看到家长们殷切的目光,我明白,这里才是我获得中文教学力量的源泉所在。

这是苏黎世最早的中文学校,建立于1998年,由一群热心的中国留学生主办。而我,作为“元老级“老师更多了一份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回想建校初期的艰难,除了大使馆、教育处赞助的几本有限的教学书籍外,老师们几乎是在“无米“、“少米“的情况下各显神通,烹调出母语教学的佳肴。风风雨雨的九年,真不容易! 原先天真活泼的稚童如今已长成了意气奋发的少年。

真不能想象,如果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孩子只会用“外语“和他们的父母交谈,回中国探亲时无法与他们的祖辈、亲人交流。走在中国的街道上,大字不识,看不懂最简单的路标和店名。或去餐馆吃饭,对着方块字的菜单发愣,不知道哪个才是牛排或者鸡翅。他们是谁? 瑞士人还是中国人? 抑或只是长相与环境无法一致的“中间人“? 他们的根在哪里? 等他们长大后,是否真的可以忽视与生俱来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请你说中文! “ 这是我在教室里常常提醒孩子们的一句话。在西语环境下长大的海外第二代已经习惯了用滚雷般连贯的德语相互交流。只是在这里,他们必须转换频道,改说中文。他们有着一张典型的中国人的脸,但初时多半是被父母“逼“着来中文学校就读的。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然而要“龙子“、“龙女“们坚持学习母语是多么地不容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磨砺耐心、恒心的持久战。只要稍稍松懈,强大的西语环境立即将最后这片母语阵地一口吞没。老师和家长们一直苦苦坚守着,只为了交给孩子们一把钥匙,一把可以开启祖国文化宝藏的钥匙。让他们更好地确认自己的身份,获得本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海外后裔的身上得以传承,并继续代代相传下去。

将中文进行到底! 这是长久以来我用来激励自己的豪言壮语,颇感悲壮的一句口号。无论是华裔下一代的母语教育,还是海外汉语教学领地的扩展,我只想站在讲台前,用我熟悉的语言,让安静的教室充满铿镪母语的声音。那朗朗的读书声,就是从心底流淌的最优美的音乐。

继续我的教学路,将中文进行到底!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我大学时代的点点滴滴(下)--2
2006: 《穿越精神的戈壁》之十
2005: 小林的幸福婚姻
2005: 滿人: 杂句"我"字替换初探
2003: 西班牙的圣若瑟节
2003: 别留恋那风情万种——张国荣1956-2003
2002: 散仙歌ZT
2002: 五味斋安居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