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2.creaders.net/life/messages/655414.html
【“于丹: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孔子故里来的,说实在的,我没有资格到
这里来讲,准确一点说,我是来谢师的,作为一个晚生后学,要用自己的心来体
会孔子和他身后留下的遗产。一部《论语》从古流传到今,它说的是圣贤之事,
但其中的道理是简单而清晰的,其实真正的道理都是朴素简单。道不远人,敬而
不畏,说的就是道理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只是太多的考证和研究,让这些道理
显得过于深邃了。我觉得《论语》是有温度的,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
,亘古不变。所以,到孔子故里,感觉是一种敬重。”
可是这段恰恰是我反过来掉过去也看不出前言怎么搭上了后语的。她在很多场合
都谈论到了孔子的温度、温暖。她认为学者对孔子经过太多考证,让平常百姓对
孔子失去了兴趣,这话太对了。我认为她恰恰是在作者普及的工作,应该和霍金
的作用差不多。但是,后面接的是“我觉得《论语》是有温度的,它不烫手,不
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有什么逻辑关系?是说前人把孔子讲得没温度
了,她要把孔子讲出温度来?首先什么是温度?烫手不是温度?冷漠不是温度?
其次,略高于体温是高于谁的体温?我说高于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体温
行不?怎么这孔子跟热水袋似的?】
于丹说“道不远人,敬而不畏”,这段讲她对孔子的「感觉」,她讲到“太多的
考证和研究”,也是讲她的「感觉」,那就是过于深邃令人敬畏,后面接著讲有
温度、不烫手,还是讲她的「感觉」。这和“逻辑关系”搭不上线,既使搭上线
,我也没看出来哪里前言不搭后语了,她对孔子的「感觉」是一种“敬重”而非
“敬畏”,如此而已。
至于于丹说《论语》是有温度的,是比喻《论语》有生命力,“略高于体温”也
是比喻孔子精神高于凡人但又不离凡人,并不是说孔子长期患低烧而原因不明。
老本讲过个故事,大意是书呆子种地不会使铁锹,别人告诉他使起来要有个角度
,他很认真地反问道:“多少度?”我觉得他这个「角度」和多多的「温度」穿
越了时光遥相呼应,倒是很有些逻辑关系的。
当然自在的朴素简单不同于自觉的朴素简单,而深刻、深邃的真理也可能同时又
是最朴素的。但考虑到文化启蒙,于丹在这里也没讲错什么。
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人本能地把孔子首先看成是「师」,女人本能地把孔子
首先看成是「人」。于丹讲《论语》的独到之处,恰恰正是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
所感受到的《论语》的“温度”和“温暖”,于丹把一个温厚善良的夫子还给了
大众,这一点梁漱溟做不到,南怀瑾、杜维明、蒋庆也做不到,而于丹做到了。
东方文明的大船在慢慢地调头,船上有人跳舞也有人跳脚,但我相信不会有人因
为日薄西山而跳海,因为再怎么讲,东方人对西方文明的忠诚总还是有限的,嘿
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