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田中景《日本經濟——過去 ・現狀 ・未來》
池元吉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田中景博士撰寫的《日本經濟——過去・現狀・未來》一書,是他赴日本研究訪問一年之後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世紀日本經濟前景分析”的最終成果。
日本作為區別於歐美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又稱“東亞模式”)的開路先鋒和典型代表,其GDP於1968年超過原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又於1987年超過原蘇聯,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創造了“東洋奇蹟”。但自1991年以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甚至衰退之中,20世紀最後一個10年被許多日本學者稱為“失去的10年”,近兩年略有好轉。那麼,日本經濟的前景如何?該書以開闊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和翔實的資料深入研究了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即“英年已過、積勞成疾、難服猛藥、得過且過、江河日下”,並預言“如果說20世紀基本上是日本的國際經濟地位逐漸上升的世紀的話,那麼21世紀將是日本的國際經濟地位逐漸下滑的世紀”。我認為,這是個令人信服的預測。
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其動向和走勢自然備受世人關注。比爾・埃莫特撰寫的深刻剖析日本經濟的《太陽也會西沉》一書,1989年一出版就行銷世界,震驚日本朝野。自那以後,世界各國學者對日本經濟的前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作者在縱向上本着“日本的過去為它的現在打下了基礎,日本的現在為它的將來埋下了伏筆”的理念,對日本經濟的過去、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刻剖析。在橫向上本着“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的精神,從支撐日本社會經濟的人口、財政、金融、科技、農業、製造業、信息技術產業、旅遊業等八大領域的發展變化狀況同歐美國家進行了比較分析,從中得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結論:
第一,日本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初因泡沫經濟破滅而陷入衰退的10年中,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復甦,共推出10次大型經濟對策,事業規模總額超過135萬億日元,其中近1/2用於公共事業等社會資本投資,但收效甚微。作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日本現行經濟體制的諸多弊端所致:在宏觀層面上,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表現為政(國會議員等政治家)、官(政府官員)、財(財界、企業界人士)三者之間相互勾結和相互利用的“鐵三角”,政府干預過多過濫,政界世襲現象突出,尋租活動屢禁不止;在微觀層面上,企業間的承包製、系列化和相互持股的交易關係,企業內部的“終身僱傭制”的傳統和“年功序列”的工資制度,嚴重扭曲了平等公開的交易關係,削弱了市場競爭機制,壓制了創新精神。
第二,作者認為,日本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次制度創新——明治維新,是在1853年被美國打開國門,與歐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發生的;第二次制度創新,是日本戰後在美國占領當局敦促和壓力下推行的。這兩次都是在外部壓力下被動推行的制度創新,使日本這個幅員狹小、資源貧乏的落後國家成為名列前茅的世界經濟大國。現在,日本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制度創新,壓力和動力明顯不足。受現行經濟體制極其複雜的社會經濟關係的困擾,使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無心也無力對現行經濟體制進行“大手術”,包括廣大國民都寄希望於“沒有痛苦的改革”。這也就是日本“難服猛藥、得過且過”的原因。
第三,作者認為,戰後以來,日本以“貿易立國”為國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貿易自由化和國際資本自由化的歷史機遇,使其成為對外出口和對外投資大國,促進了經濟的大發展。但日本國內的市場體系卻是排外和封閉的,其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在世界各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日本現行的封閉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與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相悖的。 第四,作者認為,日本經濟的現狀和前景是“英年已過,江河日下”。這個結論從戰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上就可以得到證實。日本經濟1955~1973年的年均增長率近10%,可謂青壯年時期;1974~1990年的年均增長率略高於4%,可以說是中年時期;而1991~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略高於1%,可以說進入了老年時期。今後,在該書所分析的各種主要因素如人口、財政、農業、科技等的制約下,日本經濟也只能走上低速增長的道路。 日本的興衰發人深思,因此,該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給解析日本經濟的過去、現狀和未來提供了一把鑰匙,也在於為其他東亞國家制定和調整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